美中貿易戰開打迄今,風風雨雨。北京外交部發言人說「中國不是嚇大的」,成為中文媒體農曆年假期的話題。但有大陸網友調侃「中國確實不是嚇大的,是吹大的,繼續吹吧」。中國基礎科學和應用實踐不但與歐美有差距,數位時代競爭最激烈芯片(晶片或半導體)領域,中國落後美國,也落後台灣。專家說,差距至少十年,不是燒大錢、偷技術就能趕上,「短視近利,好大喜功」的科技發展短板,讓中國不得不臣服外國,並依靠台灣的技術合作。
貿易戰開始後,美國要求中國停止盜竊智慧財產權、停止強制外企技術轉移,美國全面調查中國「千人計畫」學者、指控中國留學生竊密,蘋果和多家企業相繼抓捕中國籍商業間諜,從貿易談判、國家執法、到川普總統和內閣部長言論,都顯示科技戰遠比貿易戰重要,是未來決定勝敗優劣的關鍵。
中國的科技成就虛實如何?在數位領域,華為5G實力被捧得比天高,形容為領先世界。但實際上,華為的芯片、軟體,無一不受制於美國,台灣的台積電代工芯片貢獻也不小,官方卻淡化或隱瞞實情。
部分華人專家不怕屏蔽,嘲諷中國很多成就是「吹大的」,真正實力沒那麼強大。至少,因技術或材料缺乏,無法「山寨」的幾個領域,譬如航天發動機、燃氣輪機等都靠進口,先進戰機引擎受制於俄羅斯;「工業之母」的高端機床,中國也靠德、美、日、荷蘭等進口。尤其製造先進芯片的高端光刻機,被荷蘭壟斷,中國今年才能買到第一台。至於芯片設計、晶圓加工、封測和軟體等,可能2030年才能趕上世界水平。
中興、華為相繼被美國制裁、孟晚舟被捕後,中國芯片技術成為焦點。美國想逼北京放棄「中國製造2025」,很多人認為美國無權干涉中國科技發展,確實如此。但停止盜竊技術、放棄強制外企技術轉移、停止政府補貼,卻說得義正詞嚴;美國聯手盟國管制尖端科技出口中國等,都是手段,就看中國自力研發能否突破。
「中國製造2025」提法在官方和媒體消失已久,華為日前發表首款5G基地台核心晶片天罡,和終端設備芯片組巴龍5000,號稱是「全球首款」商用多模5G(4G+5G)芯片,成為提振大陸民心士氣,反擊美國的強心針,被廣泛吹捧。但英國「金融時報」和部分專家不以為然,指出華為這款芯片組,只是拿美國高通的4G和5G芯片,整合在SOC-驍龍800處理器,卻誇稱「世界首創」,實上際並未改變中國無法製造先進芯片,只能設計、委託台灣的台積電生產,或從美韓進口的事實。專家指出,中國高端精密芯片技術,和美國、台灣、南韓的差距至少十年。
中國尖端領域科技,為何無法和經濟成就相匹配?不少評論認為,官方重視政績,缺乏遠見、急功近利,很多事求短期效益,想「彎道超車」,官員政績和升遷、企業都講功利,有錢多數砸房地產等賺錢快的領域,長期忽略科技研發「蹲馬步」。以芯片為例,需要燒大錢、需要長時間累積工藝經驗、眾多優秀工程師,三大要件想偷都偷不成,還需要長時間。
世界最先進處理器研發成本不斷增加,台積電去年研發支出約29億美元,大陸芯片代工最強的中芯國際,研發費僅5.5億美元。比芯片代工技術,台積電28奈米芯片2010年已量產,奪得iPhone 6訂單,2015年折舊完畢,可用低價戰擠垮對手,並實現14和16奈米芯片量產。目前只有台灣和美、韓能實現10奈米和7奈米芯片量產,台積電7奈米技術壓過南韓三星,其首批客戶就包括華為。
而中芯國際還在生產28奈米,良率還只有40%,60%產品不合格,顯示大陸芯片只能名列世界第三梯隊,難和第一、第二梯隊的美、台、韓各廠商競爭。即使國家大力猛砸錢,也需要十年後才可能趕上來,不是民族主義嚷嚷叫叫,或政府下大決心投入大錢就能克服。
值得注意的,晶圓代工技術還是台灣廠商的天下,除了台積電,聯華電子、力晶半導體等,是台灣少數還領先大陸的區塊。但兩岸商家即使想合作,台灣受限美國的無形壓力,台商也懂得留一手,不放棄自己生存的法寶。台積電2016年開始布局大陸,已在南京設廠量產12吋晶圓,將來美中台三方如何競合,將是一場精采的政治、商業和戰略利益博弈。(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