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1/22 21:39:05瀏覽943|回應1|推薦0 | |
影片與書在不同時期皆各看了兩遍,但最近這一次兩者在我的生命中擦出了火花,透過各種角度的省思,我重新檢視人生。 改變醫病關係之中病人的被動角色 二十八年來我為了經痛跑遍大小醫院,得到的答案大同小異,巧克力囊腫切除後復發機率高、子宮肌瘤非疼痛直接因素等大到壓迫週邊時再手術切除、若要再深入檢查是否子宮腺肌症得要有心理準備~目前最有效的處理方法即全子宮切除。每個醫生的問診、超音波檢查、解釋病情與建議方式,幾乎是機械式的,只看檢驗報告說話,以其專業的學識背景來提供答案,在他們眼中只看到「疾病」,彷若跳脫這個病理上的真實存有,他們不知針對我的要求「解除經期疼痛~長期困擾我的夢魘」還能跟我談什麼。欣賞「心靈病房」影片時,當醫師看著「培養皿?的永生」眼中的光芒,我清楚地意識到自己對西方醫學何以如此灰心;但又從「死亡的臉」、「時間等候區」、「我不是殺人犯」等書中,我看到第一線醫療者的專業與掙扎,我確信真的有「能看見病人需求與尊重其完整生命」的醫師,或許在目前對於必須同時進行醫療工作與醫學研究的醫師而言,這是過高的理想,但這絕對是每個人在生病經驗中的渴望。 在制度政策與醫療體系的再學習還來不及更臻理想時,只能靠個人自己去理解與探索,書中的「渴望做正常人」一文,提醒了我醫病關係間的迷思與落差,湯瑪斯拒絕洗腎乃因他以為洗腎後他將失去工作與獨立生活的機會,他並非不愛惜生命,反因他熱愛工作與獨立生活對他而言的生命價值。這個由作者 拓展生命經驗增加生命的向度 從了解「倫理」就是「在道德兩難下做決定」開始,我的確落入每個問題都沒辦法回答的兩難情境之中,因為理解個人的信念源自人生經驗與價值觀,而我幸運的生命歷程沒有經歷太多倫理爭議,因此信念只能運用於個人思想與情感所能及之處,而不能成為倫理通則。我知自己極需拓展自己的知識面與經歷,更深入了解「生命」,這位「醫院裡的哲學家」 回憶首次接觸「現象學」是在第二屆「亞洲系統排列年會」中,講者讓我們練習聽別人重複述說生命故事,那次經驗讓我了解到: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人所說的故事之中,很可能無意識地做了許多修改,或在非自身經驗的故事中滲入了主觀意識。為了一探作者之專業背景便上網查詢「現象學」,也因此了解: 教育工作之再成長 回顧這十多年來的教育工作,我雖盡心盡力,但執著於知識的傳授與積極認真誠實之身教,面對學生我想著「我該做什麼?這個階段的高中生需要學什麼?」而非「他們是獨特的個體,他們每一個人的生命經歷不同,需要也彼此相異」。一如我對醫療人員「只看見疾病,沒看見病人本身」的詬病,我也只看到「責任」,沒真正看到「每個學生」。第二度看「心靈病房」時的憤怒與淚水,讓我看清自己教育工作的僵化,但也看到了未來的成長空間。 「這算什麼選擇」一文,引領我們認清科技的新發現產生的倫理衝突,讓人被迫接受新的選擇與責任,很適合作為基因科技中引導學生思考生命與探討倫理的入門。每個人的生命經驗相當有限,若藉由閱讀或分享來理解更多生命的過程與可能性,能幫助遭遇生命困境或學習障礙的學生,受到鼓舞去面對自己的問題尋求解決,甚且勇於分享自己的經驗,進而珍惜自己與別人的生命。希望能在自己的課堂中營造出一個接納自我、樂於分享,且彼此關心信任的學習空間。 此書為我構築了工作上更美好的可能性,讓我像個教育新鮮人一般躍躍欲試。部份已在這學期嘗試,雖然不容易,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但是我已看到部份學生的不同,我想那正是因為老師與同學看到他/她的獨特也分享了一段他/她的生命!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