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4/12/28 08:28:01瀏覽668|回應0|推薦1 | |
發表/陳水胎-2014.12.28
火灶 在傳統臺灣廚房中,灶是主角,烹煮食物皆使用灶,傳統的灶是利用磚瓦堆砌而成,有分一口灶、兩口灶。爐灶是利用木材生火,灶門以生鐵鑄造,以隔絕空氣。灶在農業社會中是重要的家庭用品,早期在廚房供奉灶君,守護爐灶,保護一家的飲食。生火的重要工具,即是一把、煽火的扇,後來也使用較為便利的吹風機。 傳統古早味的餐廳,常以「阿嬤的灶腳」為名,代表著臺灣早期的古樸滋味。尤其,早年物資缺乏,食材不易取得,家家戶戶餐桌上常常是蕃薯籤飯拌豬油。臺灣經濟起飛後,大魚大肉吃多了,古樸的豬油香味成為大家懷念的味道。
水桶是用來裝水,是主要挑水的工具。
以往生活環境困窘的情況下,兩三戶同住一棟民宅的情形相當普遍,所以從屋內擺放的桌即可判斷此屋住了幾戶人家。傳統社會中以大家庭居多,成員多的家庭必須分好幾次進食,
桶型的裝飯器具,因為式樣像「斗」,所以叫做「飯斗」,也叫「飯桶」,金門絕大部分的飯斗是用
又稱為「籠床」的蒸籠可分為籠身和籠蓋兩部分,籠身的底部構造,將竹片刻意疏編,留有許多格洞,
描述:這個斗用木板加鐵片包成的圓桶形量米器具,有〝官〞,〝五升〞,〝榖類用〞
烘爐是以陶(紅)土捏成,不上釉,在窯中經過高溫鍛燒而成,形狀像一座小灶,主要是用來
資料識別:描述:飯撈是用0.5公分竹篾編成,柄用直徑3.5cm勾形木條組成.. 用0.5公分竹篾編成,柄用直徑3.5cm勾形木條組成。 材質:竹 木
洗鼎刷鍋時,會有一個盛水存放在「灶頭」上的小陶甕,叫做「灶頭硿仔」或「洗鼎硿仔 ,煮好了糜,將灶頭硿仔中所盛的水倒入鼎中,再以「鱟杓」舀起留有部分餘糜的鍋水 置入硿內,可作為飼養牲畜的飼料
鱟杓是作為舀取液狀物的舀具,使用淺海生物「鱟」殼所製成,後來則改為用白鐵皮
鱟殼仔是指用來添盛稀糜的大湯瓢,早期所用的舀具該是用葫蘆或瓠瓜剖成兩半作成 的瓢子,後來由於鐵器的使用方便,才逐漸改用鐵製的瓢子。
「湯盤」又叫「桶盤」,是喜慶宴上菜時必用的器皿,用精緻的湯盤端菜端湯上桌,
在炎熱的夏天,氣溫高,櫥子裡通風效果不好,所以一般農家都會把這些物放在「吊籃」裡,
碗櫥以製作材料分,有竹製品和木製品兩種最普遍,如以形式來區分,有三格式和兩格式兩種,三格的最上格是密閉式的,有些煮過未吃或吃不完的剩菜,可以放在這櫥格裡,
較早期的油燈大部分是錫製品,點燈的燃料最早是用植物油,如花生油、菜籽油等食用油,
早期嬰兒睡覺的床.叫搖籃.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我們的祖先利用銅片磨平擦亮反光做成鏡子,除了在正面打平磨光,
舊式的梳妝台,上半部是鏡台,下半部則設有多層抽屜的置物櫥,也可以作為衣櫥用,
面桶架除了放置「面桶」(洗臉盆)的平台外,平台下方另有一抽屜放置盥洗用具,
舊式的衣櫥分為上下兩部分,下部只是一個開敞架子的樣式,一方面用來將衣櫥墊高,
以往的生活貧困,白晝工作自然是打赤足,一天工作下來,足部一定很髒,所以就寢前,
是男女洗澡用的浴桶【木材和竹子製造】 【網路圖片】
文章網址:台灣早期農村生活器具2 灶腳
|
|
( 在地生活|雲嘉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