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佛說大安般守意經(一)四禪六意
2012/11/07 16:05:46瀏覽3434|回應1|推薦12

引用文章佛說大安般守意經

 佛說大安般守意經
大正藏第15 冊No. 0602 佛說大安般守意經

No. 602
佛說大安般守意經卷上
康僧會序
夫安般者。 諸佛之大乘。 以濟眾生之漂流也。
其事有六以治六情

情有內外。 眼耳鼻舌身心謂之矣。 色聲香味細滑邪念謂之也。

經曰諸海十二事。 謂內外六情之受邪行 猶海受流

餓夫夢飯,蓋無滿足也。

心之溢盪無微不浹。 恍惚彷彿出入無間。

視之無形聽之無聲。 逆之無前尋之無後。

深微細妙,形無絲發。梵釋仙聖所不能,照明默種於此化生乎。

彼非凡所睹。謂之陰也。猶以晦曀種夫深芬闓(ㄎㄞˇ)手覆種。

孳有萬億。旁人不睹其形。種家不知其數也。一朽乎下萬生乎上。

彈指之間心九百六十轉。一日一夕十三億意。意有一身心不自知。猶彼種夫也。

是以行寂。系意著息一至十。十數不誤意定在之。小定三日。大定七日。

寂無他念怕然若死。謂之一禪

也。 棄十三億穢念之意。已獲數定轉念著隨蠲除其八。

正有二意。意定在。由在數矣。垢濁消滅,心稍清淨。 謂之二禪

又除其一注意鼻頭。謂之也。得止之行。三毒四走五陰六冥諸穢滅矣。

(ㄐㄩㄥˇ)然心明逾明月珠。淫邪污心猶鏡處泥穢垢污焉。偃以照天覆以臨土。

聰睿聖達萬土臨照。雖有天地之大靡一夫而能睹。所以然者由其垢濁。

眾垢污心有逾彼鏡矣。

若得良師剷刮瑩磨。薄塵微曀盪使無餘。舉之以照。毛髮面理無微不察。

垢退明存使其然矣。情溢意散念萬不識。一矣。猶若於市馳心放聽廣採眾音。

退宴在思不識一夫之言。心逸意散濁翳其聰也。

若自閑處心思寂寞。志無邪欲側耳靖聽。 萬句不失片言斯著。心靖意清之所由也。

行寂止意懸之鼻頭。謂之三禪。還其身自頭至足。反覆微察內體污露。

森楚毛豎猶睹膿涕。於斯具照天地人物。其盛若衰無存不亡。

信佛三寶。 眾冥皆明。 謂之四禪也。

攝心還念諸陰皆滅。謂之也。穢欲寂盡其心無想。謂之也。

得安般行者,厥心即明。舉明所觀無幽不睹。往無數劫方來之事。

人物所更現在諸剎。其中所有世尊法化弟子誦習。無遐不見無聲不聞。

恍惚彷彿存亡自由。大彌八極細貫毛厘。制天地住壽命。猛神德壞天兵。

動三千移諸剎。八不思議非梵所測。神德無限六行之由也。

世尊初欲說斯經時。大於震動人天易色。三日安般無能質者。於是世尊化為兩身。

一曰何等。一尊主。 演於斯義出矣。大士上人六雙十二輩靡不執行。

有菩薩名安清字世高。安息王嫡後之子。讓國與叔馳避本土。翔而後集遂處京師。

其為人也博學多識。貫綜神摸七正盈縮。風氣吉凶山崩地動。針䘑諸術睹色知病。

鳥獸鳴啼無音不照。懷二儀之弘。仁愍黎庶之頑闇。

先挑其耳卻啟其目。欲之視明聽聰也。徐乃陳演正真之六度。譯安般之秘奧。

學者塵興靡不去穢濁之操就。清白之德者也。餘生末踪始能負薪。

考妣殂落三師凋喪。仰瞻雲日悲無質受。眷言顧之潛然出涕。

宿祚未沒會見南陽韓林穎川皮業會稽陳慧

此三賢者。信道篤密執德弘正。烝烝進進志道不倦。餘從之請問。

規同矩合義無乖異。陳慧注義餘助斟酌。非師所傳不敢自由也。

言多鄙拙不究佛意。明哲眾賢願共臨察。義有疣腨加聖刪定共顯神融矣。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omhon&aid=6919469

 回應文章

生生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康僧會
2012/11/11 09:41

康僧會

[佛學大辭典 (丁福保)]

(人名)其先康居人,世世居天竺,其父因商賈移交趾。僧會少喪二親,入道勵行,深達三藏。時吳初染佛法。以大化未全,僧會欲振道江左。吳孫權赤烏四年至建康,為權感得舍利,以示法驗,因大起寺(即大報恩寺)譯經。由此江左大法鬱興。天紀四年九月,病寂。此歲晉武太康元年也。見梁高僧傳一。


[佛光大辭典]

(?~280)三國時代譯經僧。交趾(越南北部)人,其先世出自康居國(今新疆北部)。世居印度,至其父因經商始移居交趾。十餘歲即喪雙親,服喪畢而出家。精通經律論三藏,後師事南陽韓林、潁川皮業、會稽陳慧等學僧,習漢譯佛典。三國吳赤烏十年(247)至建業,設像行道,終日燒香禮拜、誦經、坐禪,並至市托鉢,其矯異之行深惑市人,遂訴於吳主孫權,孫權召而詰之,後應孫權之請,於三七日內感得舍利,孫權感其威神,遂皈依之,並為之建立建初寺,傳道譯經,其地稱佛陀里,建業地方佛教因此得興,此為佛教傳入我國南方之嚆矢。梵唄(以一種印度旋律歌誦經典)亦經其傳入。晉太康元年示寂,世壽不詳。號為超化禪師。主要譯經有吳品經五卷、雜譬喻經二卷、六度集經九卷(今存八卷),並注解安般守意、法鏡、道樹等經。〔梁高僧傳卷一、出三藏記集卷十「十法句義經序」、元金陵新志〕 p4538


[中華佛學百科全書]

三國時代譯經僧。祖籍康居,世居天竺,後因其父行商而移居交趾(越南北部)。十餘歲時,父母雙亡,服喪畢後出家。精進修學,對於三藏、六典、天文、圖緯諸學無不精通,文筆亦通暢有力。時,江東佛法未盛,乃立志東遊弘法。於赤烏十年(247)抵達建業,建立茅茨,設像行道。時,吳人初見沙門,疑為矯異,上奏吳主孫權。孫權詔而問之,師答以阿育王建八萬四千塔之因緣。王不信,師乃歸廬。與其徒共潔齋,並置銅瓶於案上,焚香禮拜,祈願舍利感應。三七日後終感得舍利,孫權嘆服之餘,乃發心建塔。由於係首次在江南建寺,故稱建初寺。並稱建佛寺之地為佛陀里,江南佛法因此興起。相傳師亦傳入泥洹唄聲,清靡哀亮,為一代模式。晉‧太康元年示寂,年壽不詳。號「超化禪師」。

師譯有《六度集經》八卷、《雜譬喻經》二卷,現均存。此外,師曾為《安般守意經》、《法鏡經》、《道樹經》作註。

〔參考資料〕 《高僧傳》卷一;《廣弘明集》卷一;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六章;任繼愈編《中國佛教史》(一)第五章;鎌田茂雄《中國佛教史》第一卷。

http://buddhaspace.org/dict/index.php?keyword=%E5%BA%B7%E5%83%A7%E6%9C%83&submit=%E6%9F%A5%E8%A9%A2


四寶(omhon) 於 2012-11-11 13:34 回覆:

感恩提供資料開心(ㄏㄏ、ㄎ、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