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鬼、妖、精、怪的求超
2011/04/08 14:34:31瀏覽1756|回應1|推薦31

引用文章七月二十一日的靈異事件

清明節的後段日子……

唐˙杜牧---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四寶以醫藥常識另解:雨紛紛、欲斷魂;何處有,杏花村。

---於清明掃墓,心思先人,淚下紛紛,心欲斷魂。

---借酒澆愁以緩思念,若「」可以杏花解之。

註:

杏花」性味:苦溫無毒。主治:女子傷中,寒熱痺厥逆。

」可解鬱。

-------

清明前的兩則清淨事件。

20110326拜上帝公祭品--->

---

一、2011/03/26 中午,

友人(從高雄返澎湖),帶來一些祭品贈送,

說是上帝公聖誕回來祭拜,拜完後把祭品分送給朋友,

祭品中的法性強烈,宮廟現象很多,

待友人離去後,把祭品擺放桌上先合掌頂禮

持誦南無諸天神佛合掌靜默約一分鐘,

南無「上帝公祭品」所依附法性、法脈、法器,回歸清淨本位,

並加持清淨,求超渡亡魂精怪離苦得樂,往生極樂。

持誦完後,散掌,靜坐(待現象解離),即可圓滿。

靜坐時,見祭品中有許多法器、法性、法脈漸次解離。

法器種類有:刀、斧、旗令(黑色三角旗)

法性為銅金色光。

法脈為宮廟現象,

另有求超眾生( 亡魂、精怪 ) 得度,頂禮後離去。

-------

20110402清明掃墓祭品2

二、2011/04/02清明掃墓祭品,

所依附現象及求超眾生有兩大類,

一是餓鬼道眾生,一是求超度亡魂。

1、合掌頂禮清淨掃墓祭品時,

現出眾多餓鬼道眾生搶食亦有眾生跪地求超,

先以持誦【南無地藏王菩薩108遍,

回向所依附於祭品之餓鬼道眾生,

清淨靈體法身,離苦得樂,往生極樂。

2、再以【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108遍,

回向所依附求超度眾生,離苦得樂,往生極樂。

此清淨方法亦可用於放蒙山焰口及法會之祭品清淨。

眾生解離後的祭品,回歸到清淨原味。

 

(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omhon&aid=5066239

 回應文章

Path 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清明時節
2011/04/10 20:14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在中國古代詩歌中,這首二十八字的小詩可以算是為人熟悉的。舊日小孩子讀的《童蒙詩訓》中有它,畫家也愛以它為題畫上一幅畫,連村舍酒館裡也常把它寫在牆上,而“杏花村”三個字也不知道被多少釀酒的地方爭來爭去,都想把它搶到手來證明自己釀酒歷史的悠久及酒味的甘美。
  這首詩在語言上非常普通,沒有用典故,也找不到一個裝飾性的詞,純是白描,連語序、句子也那麼平易自然,先寫時令氣候,次寫人物心情,末兩句寫人物與牧童的對話,平平常常。那麼,它誘人的魅力來自何處呢?
  中國詩中常有一些看似普通卻寓意豐富的詞在其中起著撩撥心弦的象徵作用,就像“柳”暗示離別或屈辱,“秋”暗示悲傷或衰頹一樣,這首詩裡有幾個詞也構成了一個情感氛圍。首句的“清明”不僅指示時間,而且暗示著應當是一個家人團聚、郊外踏青、闔家掃墓的晴日,應當是歡歡喜喜、熱熱鬧鬧的節日,這就為下面預設了一筆,而“雨紛紛”卻把這個歡會的晴日一下子勾銷,於是情緒頓時轉變。尤其是“紛紛”二字,在人們心中,“紛紛”之雨最為令人煩惱,若是傾盆大雨,則可以引起憤怒、激動,卻引不起懊惱惆悵,偏偏是這細雨如絲,綿綿不盡,最引人無限煩愁,而下一句中“行人”更暗示了這種煩愁的由來。古詩中常見的一個主題是離鄉遠行人的“鄉愁”,無論是在外戍邊的征夫,四處遊學的士子,在外謀事的官宦,還是外出經商的賈人,他們都有一種漂泊不定的無家感,家鄉那昏黃的燈、溫柔的妻、熟悉的土,始終呼喚他們魂兮歸來,然而在這清明佳節中,他們卻不能不在外奔波,當紛紛細雨飄灑在身上的時候,“行人”又豈能不“斷魂”?
  “清明時節”與“雨紛紛”、“路上行人”相反相成地融匯出一個令中國人熟悉的“斷魂”主題,那就是“鄉愁”——濃濃的懷鄉之情,這種鄉愁是古往今來人所共有的一種情緒。古人對溫馨的家的依戀,現代人對無家感的恐懼,都會使人對這兩句詩產生共鳴。於是,人們需要有一種“鄉土”的替代物來撫慰心靈,使自己在類似的溫馨、親切中驅除孤獨感,像知心的朋友對床夜語、溫柔的女人紅袖添香等等,但當這一切都沒有的時候,那麼,就只有酒了。酒可以暖身,可以解憂,可以讓人忘懷痛苦和煩惱,陶醉在恍惚朦朧之中,所以行人要問“酒家”何在,尋訪“酒家”,其實就是在尋訪“故鄉”的溫暖。
  “牧童遙指杏花村”一句,每個詞都富有暗示意味,“遙指”,便不在近處,不在近處,那溫情的酒家便是隱隱約約的有一種誘人的吸引力;曾見一個畫家所作的《清明》畫,那酒簾就若隱若現,像誘人極目眺望,快步前尋。“牧童”、“杏花”這兩個鄉間常見的意象,則暗示了一種熟悉與親切。行人在外,眼中所見盡是陌生的事物,而生疏正是引起人孤獨感的重要因素。所以,當行人看見牧童,問了牧童,順著牧童遙指的手望見那片燦然的杏花,想到那裡還有一個酒家時,他那孤獨、寂寞的心靈便會得到安慰而油然感到一種熨帖的愉悅。何況那是一個有人群的“杏花村”!
  借助讀者心中積澱著的象徵聯想,《清明》一詩以普普通通的語言喚起了人們共同的鄉戀與鄉愁,喚起了人們渴望撫慰與溫馨的心情,並給人們一種可望可及的親切歸宿(儘管是暫時的),使人們在這二十八字中體驗到了相當豐富的情感內涵。
  可是,此詩是不是杜牧的詩卻還有疑問,因為現存裴延翰所編的杜牧《樊川文集》中沒有它,北宋人編的《外集》中也沒有它,北宋人田?編的《別集》還是沒有它,直到南宋才有人把它收到杜牧名下,而杜牧的集子又是最亂的,羼入了李商隱、趙嘏、李白、許渾的許多詩。因此,《清明》一詩究竟應不應該算在杜牧名下,實在很難說,暫且還是稱它為“杜牧《清明》”吧!不過,我們應當建立一種觀念,即詩歌與詩人應當分開,不必“以人論詩”。所以,不管它是不是杜牧所作,只就詩而論,也得承認它是一首難得的佳作。
四寶(omhon) 於 2011-04-11 10:30 回覆:

感謝分享中華文化""的特色,今日讀詩詞已漸離分別義,

僅以另類思維別發奇想,說說""感及工作中的"轉彎處",

您的敘述可給予年輕的學子,一個絕佳的思維面。有意思!

謝謝喔!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