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6/07 11:09:26瀏覽409|回應0|推薦8 | |
介紹台灣當前最偉大的教育家 ! 洪蘭教授 - 教養的迷思專欄 前 言 父母是形塑孩子的推手,一句廣告用語:「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讓大部分的父母用盡心思將不同的養分澆灌在孩子身上——只要坊間號稱最棒的、最精緻的、最補的,只要負擔的起,誓言給孩子最好的。然而身為父母的你,真的相信「吃什麼就可以補什麼」、「三歲定終身」、「晚上開燈睡覺對孩子眼睛不好」嗎? 這是一個科學的時代,也是一個迷信的時代,雖然我們已經進入e世代的二十一世紀,有許多的觀念仍然非常的不正確。在這專欄裡,洪蘭教授將針對社會上現有的一些教養孩子的觀念提出科學性的解釋,一切與孩子成長和教育有關的問題都將是這個專欄討論的重心。透過專家的分析解說,幫助您成為有智慧、又有判斷力的父母,更進而讓您的孩子快樂成長。 一、國語文教育要往下扎根 (2003/11) 《國語日報》最近作了一份「國語文教育札根」調查,對全省北中南花東區的中小學老師發出問卷,來了解在第一線與學生接觸的老師對現在學生語文程度的看法。 學生國語文能力普遍退步 結果發現,老師們普遍認為學生作文能力不佳,其中72%的老師認為是國中基測不考作文的結果。但是雖然有94%的老師認為多數學生作文需要加強,但是有61.3%的老師無暇指導課外閱讀,因為他們要負擔很多的行政雜事。 老師們一致認為國語文不受重視,課堂節數不夠,而社會最重視的是英語。這些老師都認為在語文學習上,本國語文應優先於英語。在教育部未持續大力推動兒童閱讀的情況下,只有72%的老師偶爾會指導學生閱讀。至於語文能力退步的原因,可複選,62%的老師歸因於教育政策,42%的老師歸因於社會環境,41%認為是考試制度,46%則是上課時數。有76%的老師認為外界對國語文的看法已影響自己的教學行為了。更有一位老師寫到:政治的花招與思考模式都已帶入校園,就只差沒有放煙火而已,其他動作都做了。 只讀教科書,不讀課外書 這是一個令人驚悚的調查報告。這份調查發出1200份,回收863份,回收率高達72%,可以說誠實地反映出了基層教師對語文學習的看法。其實,在沒有這份調查之前,我們自己在大學裡就已有深刻感受。學生基本上只讀教科書,不讀任何課外書,很多人念到大學還沒看過《水滸傳》、《西遊記》,連《三國演義》都只看過漫畫版,國立大學學生甚至可以不知道「頭懸樑、錐刺骨」是誰,主修電機系的學生也不知道發明涂林機器(電腦前身)的涂林(Alan Turing)是誰,以目前政府急劇的去中國化,恐怕我們很快的連我們是誰也不知道了。 對於英語學習,很多人都有個迷思,以為發音標準就是英文好,殊不知語文是傳播的工具,講究的是內涵,如果言之無物,徒有字正腔圓是沒有意義的。相信早年聽過蔡元培、胡適、傅斯年先生等國學大師演講過的人都有此同感,他們的鄉音都很重,但是每場演講必爆滿,因為旁徵博引,內容豐富。反之,政府各機構的發言人發音都很標準,但是聽完卻不知所云,因為內容空洞且閃爍其詞。 從閱讀中吸收文化 今天且不論第二語言的學習在理論上並沒有關鍵期的支持(也就是說,不一定幾歲的時侯學習效果最佳),政府在大力推動英語教學時,忽略了學好一個語言必須大量閱讀該語言所寫的書,才能正確掌握詞彙的應用,而大量閱讀該語言的書會在不知不覺中吸收了該語言的文化。當我們孩子自己的母語尚未掌握好,對自己的文化尚未有認同時,就接受了很多其他不同的文化,很容易迷失自己。文化認同是國家民族認同的第一步,現在的年輕人已經認為黃花崗烈士的抛頭顱、洒熱血是很愚蠢的事,他們認為應該移民,去比較好的國家生活,或許部分原因就是因為受到大量外來文化的影響。 不重視自己的語文是不對的,今天這份調查是個暮鼓晨鐘,假如在位者再看不到國語文能力後退所帶來的危機,我們大概也沒有多次總統大選可選了。全世界國家都在推動全民閱讀,尤其是親子閱讀。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曾對《南華早報》的記者說,新加坡的國民必須有快速吸取新訊息的能力才能與其他國家競爭,因為他們小國小民,沒有天然資源,反觀我們何嘗不是如此?為什麼別人在努力加強語文能力的同時,我們反而開倒車,取消作文的考試,減少國語的教學時數,不再鼓勵閱讀了呢? 二、讓孩子快樂的成長 2003/10) 我有一個學生,一年不見蒼老許多,問她近況,她憂心忡忡的說兒子與小叔的兒子同年,但發展的慢,她很怕被比下去,也不知該如何才好。 發展圖表只是參考值 其實,孩子的發育有一定的里程碑。醫生診間牆上貼的發展圖表,是指在某個群體中,大部分的孩子到達某個年齡時的發展程度,它代表的是平均值,只是個參考數字。但實際上,孩子的發育時間會依基因、環境等而有個別差異,所以父母實在不需太擔心,只要孩子的智力發展正常,晚一點說話並沒有關係。父母要有耐心,因為孩子可能是大器晚成,像牛頓、愛迪生、愛因斯坦都是很晚才會說話,但是他們的成就都影響了人類的文明。 基因影響大 我在美國時,有位老師的女兒到兩歲半還不會說話,各種檢查都正常,醫生只好勸她天天念書給孩子聽,增加孩子接觸語言的機會。這個孩子雖然不會說話,但是鬼靈精一個,她能從母親說話的語氣中知道電話會講多久,如果是外婆、阿姨打來的,她就立刻搬椅子爬高去拿糖果,那時(1985年)無線的電話還非常少,母親受到電話線長度的限制只能乾瞪眼。電話快結束,她從母親語氣中可以聽出來,便立刻過來討好母親,抱她的大腿,爬上來親她的臉,讓母親哭笑不得,中國人有句話「伸手不打笑臉人」,母親常常也就算了。當她五歲進幼稚園時,有一天,小朋友來搶她的玩具,她一把把他推開,嘴裡出來的是完整的句子“Leave me alone!”她母親高興的眼淚都掉了下來。從此她會說話了,而且一切正常。 進學後,因為她很小就會讀書,所以閱讀程度一直是超越二個年級以上,各科的功課都很好,等到她十歲跳班到六年級後,母親放膽再次懷孕,生了一個弟弟。想不到這個小男孩也不會講話,而且直到六歲才開口,比姐姐更慢,不過說出來的也是完整的句子。這下子,母親知道有基因上的關係了。檢驗後她發現自己正常,就催先生去作基因篩檢,先生遲遲不肯去,被逼急了才說:「我們家五個兄弟都是進了小學才會說話!」原來他是美國西北牧場的人家,男孩子會做事就好,說不說話不那麼重要。我的老師氣壞了,問說:「我帶著女兒四處求醫時,你怎麼不說?」先生說:「有呀!我不是告訴你不要緊,沒有關係嗎?」 父母要放寬心 從這個例子就可以知道,人的行為是受到基因和後天環境交互影響的,有時快慢由不得人。如果不是每個孩子都不一樣,孔子為什麼要說「因材施教」呢?父母不要處處與人比,更不要在孩子還未準備好時就送他去壓力很大的幼稚園,讓他感受到挫折;更不要整天盯著孩子的發展,這樣孩子也會跟著緊張,讓家中氣氛變得緊繃,現代醫學研究已經證實緊張的環境會抑制荷爾蒙的分泌,對孩子的發育不好。童年,最重要的是快樂的成長,作父母最要緊的是放寬心,陪伴孩子成長,只有安心才能享受孩子的天真爛漫。人生很長,看的是終點,不是起跑點。陪伴他,唸書給他聽,讓他有個快樂的童年,彼此分享,才是最重要的事。 最近報上有件駭人的新聞,兩名台灣大學的學生到朋友家聊天時,竟然在別人都離去後一時「性」起進入主人的房間翻雲覆雨,肆無忌憚的將別人的臥室當作賓館,事畢,床單、床罩、地毯一團亂未收拾,連保險套都沒有妥善處理,就揚長而去,氣得屋主去告官,抓到後賠了八仟元了事。令人氣結的是這學生竟然還恬不知恥的說早知道去賓館還便宜些。 道德教育完全失敗 這件新聞發生在台灣第一流大學的學生身上,顯示我們道德教育完全失敗,價值觀完全淪喪。真是應了中研院李遠哲院長「高學歷不代表高品德」這話。這兩個學生擅闖別人的房間亂搞一通,牆上地毯都是「不明液體」,這是無禮兼無恥,他們的行為陷邀他的朋友於不義,像這樣禮義廉恥全無的人如何配作大學生?我們再不檢討教育的方針,難道真的要等到亡國了才來痛哭嗎? 台灣多年來智育掛帥的結果是教出了這批「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沒有是非、沒有原則的學生,我們敢將國家的前途交到這樣人的手上嗎?如果不敢,我們為什麼還在填充那些死知識而忽略他的品德教養?英國格林爵士老早說過「學校教育的不是在學到任何有用的東西,而是在培養人格情操和正確的價值觀」。 學校提供學習的鷹架 現代的知識一直在翻新,高科技十八個月便翻了一倍,傳統科技五年翻一倍,如果只依靠學校所學的知識來謀生,這個孩子一離開校門就變成「淘汰郎」——被社會所淘汰,因為學校所學的已經過時了。試問十年前有人聽過奈米嗎?現在,有多少人不知道奈米?一九六○年到一九八○年知識的累積是過去二千年的總和,一九八○年到現在知識又翻了一倍,知識變得又新又快,我們怎麼可以期待學校教孩子所有的知識?既然新知識學不完,學校要教的應該是基本的知識,提供學生一個學習新知識的鷹架,一個人只要肯學,他有一生的時間去學習他所需要的知識,但是一個品德不好的人會禍國殃民,學歷越高,為害越大。 資優生犯罪更可怕 奧克拉荷馬州聯邦大廈爆炸案的兇手智商有一二六,超過我國篩選資優生的標準,但是這個高智商的結果卻是奪走一百六十八條人命。尤其殘忍的是他把一車的炸藥放在幼稚園旁邊爆炸,使幼小的兒童首當其衝,炸得肢離破碎慘不忍睹,他卻無動於衷,認為他們不過是「附帶損傷」。美國獨行炸藥客(Unibomber)也是高智商,他是MIT博士、柏克萊加大的物理教授,FBI花了二十年才把他抓到。這些高智商者把聰明用到錯誤的地方更讓人害怕,這些教訓難道還不夠讓我們在強調「資優」時,想一想「質優」是不是更重要? 為什麼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還在迷信聰明?許多成功的例子已經明顯的指出高智商不是成功的惟一條件,有毅力才是。有創造發明力的人往往並不是最聰明的人,卻是最能吃苦耐勞的人;堅忍不拔也是所有成功人的特質。當我們花大錢把孩子送進各種補習班去訓練他的智力時,我們是否也應該花同樣的力氣去培養他的毅力?我們有沒有提供一個可以讓人格健全發展的環境給我們的下一代?我們一向標榜孩子的聰明,卻沒有人去標榜他是個好公民,有聰明卻沒有民胞物與的觀念時,他就有可能會變成社會的不定時炸彈,隨時危害著你我的安全。 空虛的下一代 從飆車少年行為中,不難看出這一代的空虛、無根。他們不看書,沒有知識,沒先人可以效法,沒有理想要去實現。(現代的年輕人不但沒有看過「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這句話,可能連斷句都不會。)現代化使我們的鄉鎮失去了特色,每一個建築都一樣,沒有了特色就失去了對家鄉的認同,人沒有了特色也失去了對自我的認同。沒有理想,沒有認同,沒有傳承,我們變成沒有文化的一代。而文化是民族的內涵,我看到我們正逐漸變成一個膚淺的民族。這是一個危機,今天不覺醒,就真的沒有明天了。 管子牧民篇中管仲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教育是立國的根本,當我們教出來的學生沒有廉恥時,亡國之日是指日可待。身為台大校友,我有權要求台大校長整頓校風,不要讓校友蒙羞,身為台灣的人民,我有權要求教育部長整頓教育,不要讓台灣亡在寡廉鮮恥的高學歷份子的手上。 三、孩子需要甜蜜的家 (2003/8) 有個十二歲的孩子,剛剛參加完國小畢業典禮,正要進入人生的另一個階段,卻因為家庭不和諧,讓他選擇從十六樓跳下,結束自己的生命。 這個消息令我既難過又惶恐,因為自殺已躍升為青少年死亡的第一個原因,遠超過意外死亡,同時台灣的憂鬱症患者年紀也降到了十三歲。最近街頭一直有人舉著「饒了孩子吧!」的大牌子,異常醒目。我想「饒了孩子」不只是在課業上,不要逼迫他無日無夜地重複做練習題;在感情上,也不能把孩子作為夫妻吵架的出氣筒,或離婚談判的籌碼。 給孩子正常的成長環境 我國的離婚率已經逐步趕上歐美,每天有168對夫妻離婚。我總覺得婚姻是個承諾,感情出軌是背信的行為,應為人所不恥。天下永遠有更美的花、更甜的果,追求不完,人應為自己的選擇負責。而家庭的安定和諧是孩子成長的基本條件,當已有孩子時,夫妻更應努力適應對方,給孩子一個正常的生長環境。 家庭的重要性,可以從1989年美國學業性向測驗(SAT)的最高分落在南達科他州這件事上看出。南達科他州是全美教師薪水最低的州,也是每個孩子分配到教育資源倒數第八的州。因此,這個結果引起學者的注意,而作了一番研究。 結果發現它名列前茅的原因是,這州的離婚率最低,家庭關係緊密,還有,它保持了傳統的價值觀。也就是說,教育成功的因素不在於硬體的設備,而在於從事教育的父母、老師和社會風氣。 離婚不一定對孩子不好,但是不好的時候居多。夫妻吵架不出金錢或感情兩個因素,愛情固然不能當作麵包,所謂「貧賤夫妻百事哀」,但是我們也聽過「夫妻同心,其利如金」,在艱苦奮鬥的路上有人攜手共行,那種感覺應該更加甜美。 人的物質慾望是個無底洞,更何況所有的感覺都是比較的,依自己當時的心態而有不同感受,所以不要為了物質而犧牲感情。最主要的是,童年時的家庭氣氛、孩子和父母的親密關係,會嚴重影響孩子以後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情形。 童年生活影響終身健康 1997年美國哈佛大學的兩位教授,發表了一篇令人震驚的研究報告。他們發現,竟然能夠從一九五Ο年代進入哈佛的新鮮人,在入學時所填的一分心理問卷,預測這些學生三十五年以後的健康情形。 那些勾選跟母親不親密的孩子,在中年時91%有心臟病、胃潰瘍、酗酒、高血壓、氣喘等疾病;而與母親關係親密的人,只有45%有這些毛病;勾選與父親母親都不親近,自己孤獨長大的孩子,得病率竟然高達百分之百。也就是說,家庭的溫暖與否,對孩子長大後的心理抗壓、生理健康,有如此巨大的影響力。 這個「溫暖」的定義是主觀的,不是金錢上的,也不是二十四小時不離身的照護,只要孩子覺得父母關心他,需要與父母商量時一定找得到他們就夠了。這種「天塌下來有父母頂著」的安全感,是任何金錢都買不到的幸福感覺,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一根重要的精神支柱,也是父母只要肯,就能給他的禮物。 現在很多父母把孩子交給菲傭帶,但是孩子只有一個童年,只成長一次,給他一個溫馨的家庭,會使他對自己有信心,對人生有希望。 人生最大的資產 薛尼•鮑迪(Sidney Poitier)是美國第一個榮獲金像獎的黑人影帝,去年奧斯卡還頒給他終身成就獎。他將他的成功歸因於幸福的童年,及家人無條件的支持。他說他生長在巴哈馬群島,童年對他來說是由海潮的聲音、父母的談話聲、兄弟姐妹的嬉笑聲交織而成。每次遇到不合理的待遇,心情低落時,這些童年的聲音就會使他振作起來,再試一次,終於得到演出機會。讓人在看到他的演技時,忘了他的膚色,拿到了金像獎。 幸福的家庭是人生最大的資產,是老年最甜美的回憶,為了孩子也為了自己,請同心協力打造一個甜蜜的家庭吧! 四、教教孩子吧! (2003/7) 最近參加了好幾個畢業典禮,內心很有感觸,畢業代表著學業告一段落,在學校中最後一次正式的典禮,應該是莊嚴的氣氛,但是現在所見到的,不論是中學、大學都以搞笑為能事,好像在辦嘉年華會、園遊會、化粧舞會,甚至馬戲團,給人的感覺不倫不類,忘記了教育的本質。 畢業典禮反映社會討好風氣 回想在美國時也曾參加過好幾次的畢業典禮,哪怕是在自由主義的大本營—加州大學柏克萊總校區,它的典禮也都是莊嚴肅穆,沒有花俏的。校長一定穿學位袍,至少也是西裝領帶,沒有穿夏威夷衫的。如果有樂隊或合唱團的學校,就會以孟德爾遜的「大學慶典」序曲或任何合適的樂曲為背景音樂(從來沒有人用搖滾樂),在莊嚴的樂聲中將畢業班的教師引進入座。這時全體家長起立,向老師表達敬意,感謝老師的辛苦。接著應屆畢業生入場,老師及家長都起立,因為這一天是他們的大日子,雖然他們是小輩,長輩們還是起立,祝賀他們,就好像新娘入場時,全體賓客都起立一樣。然後,校長及資深教師、已成為社會賢達的學長講勉勵的話。很多畢業典禮的演講詞後來都變成大一新生的英文教材,因為字字珠璣,發人深省。大家衣著都是正式的,從來沒有人在畢業典禮中露肚臍,穿高統馬靴,那是對自己的不尊重,也是對別人的不尊重(英文叫eye-sore)。 經歷了現代耍猴戲似的畢業典禮,實在很感嘆,大家都忘了教育的本質是在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在社會上知所進退,做一個良好的公民。倒是很多的小學畢業典禮很有意義,要學生翻山越嶺走回祖先住過的地方,並徒手設陷阱捕獵物或下海潛水獲取畢業証書,充分顯示學生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能力。 畢業典禮不是討好學生的地方,也不是發揮創意的場所,它像成年禮一樣,是人生的里程碑。或許這種「另類」畢業典禮反映出的是台灣目前的社會現象-官員討好立委,校長討好老師,老師討好家長,家長討好子女,整個社會沒有了是非,只求自保。 公民教育是立國之本 粗魯的質詢折損了有為的官員,屈辱的校長遴選制度逼退了有抱負的校長,不合理的行政負擔也讓許多優良教師有志難伸。因為整個行政制度的考慮是防弊,社會風氣是笑貧不笑娼,政治措施是報喜不報憂,於是整個台灣便一直沉淪下去。 過去,大學生殺人輿論會譁然,校長要出來道歉,現在高級知識分子做壞事,社會見怪不怪。光是一天的報紙便載有:國立大學學生變造機車車牌,將違反交通規則的罰款轉嫁他人;還有五名大學女生,假冒偷渡客的未婚妻,帶偷渡客闖關美國、日本,其中二名是國立大學學生,一人還讀法律系,被捕後都恬不知恥,公然宣稱有玩又有賺,何樂而不為。這些女生的行為已經不能用「一時不察」來開脫,因為有人連續作了七、八次,她們甚至參加了人蛇集團辦的短期訓練班,以此為副業,並沾沾自喜、驕其同學。一天的報紙有這麼多的知識份子犯罪,且不認為這有什麼了不起,我們的教育是有問題的,不能再把頭埋沙中作鴕鳥,不去理會它。 李遠哲說「高學歷不代表高人品」,教育,絕對不是塞給學生一些死的知識,讓他反覆練習,考試考一百分後,便宣稱他是知識分子。有人把這種知識分子譏為「二腳書櫃」,知識分子首要在品德。過去很多人看不起公民教育,因為聯考不考,但是公民教育是立國之本,如果人人都像中研院的研究員,明明從疫區回來,為了不願隔離便謊報不曾去過疫區,我們國家的生存命脈還能延續嗎? 公民教育不是學校裡一週一堂的課,它是無所不在的身教。最近有人在街口舉著大牌子「饒了孩子吧!」我心中想的卻是「教教孩子吧!」教他怎麼做人,怎麼做個好人,怎麼做個頂天立地的好人! 五、比生命更重要的事 (2003/6) 一個同事拿了卡通畫家詹皓凱的作品給我看,一個護士在沒有口罩可用之下,用衛生棉替代,上面還寫著「靠X住」,兩人大笑之餘,眼淚卻掉了下來。 我們心疼那些沒有N95就肉身上陣飼虎的護士醫生,也痛恨那些囤積口罩發國難財的奸商,更憤怒政府拿不出一點辦法,卻每個人戴了最高級的防護口罩在行政院開會。 我們更傷心有家長對和平醫院護士的女兒口出惡言,恐嚇「你不把口罩戴緊一點,我就上法院告你!」,讓那個從來沒上過法院的孩子恐懼得淚如雨下,也讓關在醫院中拯救別人孩子的護士母親寢食難安,忿恨不平。這個家長的粗暴與自私讓人驚訝我們國民的教育水準,也擔心這樣的父母會教出什麼樣的下一代。 知識分子的情操比知識重要 這次SARS事件將人類最醜惡的本性都暴露了出來。有人說,這是恐懼使人失了理智,我卻認為不是這麼簡單。這是維繫家庭社會的中心思想不見了,才會使整個社會道義蕩然無存。 沒錯,時代是在進步,但是基本的做人道理並沒有變,構成社會的基本結構也沒有變。 我曾在口試時問學生:除桃園三結義之外,請舉一個歷史上的例子來說明你心中「義」的定義。很令人驚訝的,這些資優生竟然沒有人答得出來,好像道德正義跟物理化學是分家的,他們只要念好後者,前者是不必去管的。他們沒有想到,在高科技的時代,殺人是不見血的,按一個紐,死傷可上百萬,所以正確的價值觀、人格、情操比知識技術還重要。 以前的人雖然識字不多,但是靠著戲劇的力量,忠孝節義之類立國的基本精神,得以傳了下來,以故事方式深入了民心。我就曾親眼見到一個不識字的鄉下老太婆,用歌仔戲上的詞「你這個無道的昏君」罵兒子。所以,以前的人雖然沒有念過書,卻知道做人的道理;現在的人念了一堆書,卻沒有學到知識分子應有的情操。 我認為所謂的「義」,就是追求生命以外、更大一點的東西,也就是孔子說的「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在對的事情上,不考慮自己的安危,將個人生存的意義推展到自己生命之外。例如抗戰時的「十萬青年十萬軍」,以及現在和平醫院捨身救人的醫生護士。 以短痛代替長痛 我小時候曾經看過一齣戲「搜孤救孤」。故事內容是春秋戰國時,晉國屠岸賈殺了宰相趙盾全家三百多口,連趙盾貴為駙馬的兒子也難逃一死,所幸公主莊姬帶著身孕逃回皇宮。屠岸賈要斬草除根,所以「搜孤」;趙家門客公孫杵臼及程嬰為了「救孤」,一個捨身,一個捨子。當我看到程嬰把親生兒子當作趙氏孤兒獻給屠岸賈,眼睜睜看著他把嬰兒摜死,心中真是驚駭莫名,竟然有人可以為了義,做出這樣的犧牲。 我父親告訴我:「程嬰如果沒有做他認為對的事,以後會痛苦一生。現在的捨子是短痛,以後的看不起自己是長痛。」這句話在我需要做決定時,幫了我很多的忙,讓我知道該用短痛去避免長痛。 在這個快速變動的時代,我們教導孩子的應該是不變的東西,使他可以「以不變應萬變」。你可以問問自己,當你僱用新進人員時,敢錄取沒有正義感、自私自利、不負責任的人嗎?如果不敢,難道不應該改變教育孩子的方式嗎?為了你孩子的前途,也為了國家民族的命脈,就請你從現在起,教導他成為一個有正義感、不自私、敢負責任的人。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