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企業老闆給台灣學生的一席話
2006/02/22 23:36:06瀏覽469|回應0|推薦5

企業老闆給台灣學生的一席話

 台灣大學生競爭力調查座談會現場 

整理●楊瑋筠 

攝影●翁挺耀 

二○○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商業周刊》公布國內第一份〈台灣大學生競爭力調查〉結果,為更深度探討大學生競爭力,特別邀請三位企業界知名人士,針對台灣與大陸大學生未來競爭態勢、如何提升大學生競爭力等問題,提出看法,以下是座談會紀要:

 

前飛利浦全球副總裁

羅益強:光working hard是不夠的

 

老一輩永遠跟下一代講:「你們跟我們以前比是怎麼樣的差呀!」從我祖父說我父親,我父親說我,每一代都是如此,但我們看這個時代確實在進步了。我個人來講沒那麼悲觀。

 

怎麼講呢?如果我們看這份報告的結果,正向的結果像是國際觀、新的知識的吸收、腦筋的靈活度呀,這些都不錯嘛!那最不好、最被大家所擔心的就是不認真、不努力。這個不用擔心,在我們前面那段時間,我們經濟發展停留在基本利益的階段,所以working hard很重要,但現在只是working hard是不夠的,你那個價值加不出來了嘛,所以working smart就變得很重要了。

 

我記得十年前有個廣告打出來,「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那個時候打出來我就跟我們的人講:「唉!Be careful!」那就是現象的開始,因為以前一切思想是被control,一切都是蕭規曹隨,現在忽然之間沒有人在後面,一下子解放出來,所以這一段很正常嘛,他一定會往下掉。大家也很擔心新加坡,新加坡就是control得很厲害。所以這種現象你說該擔心嗎?但大家該討論的是如何讓這一段加速度過,如果你永遠是別人在push你的話,這是一個很可怕的社會,要讓年輕人知道自己的方向,而不是背後有一隻手一直在後面推,只有能夠self push的時候,這才是走進一個成熟的社會。

 

另外這個調查對象是三百多個教授,我要問:誰是教授的customer呀?如果是我站在學生的立場,我會說,這個台灣的學生條件不錯呀,台灣這個外在環境很好呀,那為什麼會教出這些不努力的學生呀?那你看大陸,除了學習態度不錯以外,其他也不怎麼樣,為什麼我們不能findout我們學生為什麼不努力的原因?你說我們的學生外務太多,那一天到晚念書就好嗎?在國外,課外活動都是學生的成績,還要鼓勵學生去參加,我沒有那麼擔心,這是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現象,因為目前,工業也在轉型,我們未來人才要能夠有靈活的頭腦跟開創自我的思想,我希望我們的年輕人是這樣,如果是這樣,台灣未來還是很樂觀。

 

對於與大陸人才競爭,你如果只將競爭對象放在大陸將是相當危險的。我記得一九九五年的時候,德國有個記者來採訪,他就跟我講:「唉呀,你們台灣很危險呀!你看看馬來西亞、大陸呀都比你們便宜很多。」那時我就跟他說,「你怎麼不拿我們跟你德國比呀?如果你這個邏輯對的話,那你德國很危險呀,因為我比你便宜嘛!」我要講的是,今天的重點是如果你還停留在,他能做的,你還繼續做,那當然你很危險嘛。沒有人可以接受我們這個國家一萬兩千塊錢GNP就停在那邊不上去呀,過去新加坡四小龍的GNP都差不多,但為什麼現在新加坡他們已經兩萬美元了,我們還留在一萬二美元?如果我們把我們的人還去放在他們能做的,那我們的人絕對沒辦法跟他們競爭。這個我要提的是,大陸絕對不是跟我們競爭,大陸應該是我們的合作對象,附加價值高的工作我們來做,低成本的就往低成本的地方走,這個才是我們應該考慮的issue,我要說在製造業,台灣現在有三○%多的manufacturing,太多了,你看看per capital income超過兩萬塊的manufacturing都不超過三○%,我們有三七%的製造業,而台灣的服務業只有五○%多,我們重點在於台灣人才可以做什麼,不能還停留在大陸能做的,台灣繼續做的階段。

 

拿台灣學生跟大陸學生相比,台灣學生國際觀、學習能力都優於大陸,我覺得倒是在邏輯觀念上我們不如大陸,我們要知道,去大學念書絕不是為了得到多少專業知識,那些專業知識養不活他一輩子的,而是要加強學生思考的邏輯、解決問題的方式以及蒐集各種資料的能力。

 

想要更有競爭力迎接挑戰,我建議年輕人最好跳脫傳統窠臼,加強邏輯思考,因為邏輯思考可以使人有深度有信心,年輕人應該要比老一代的人有自信,但這個自信一定要是成熟的自信,才能贏得別人的信任,如此一來,專業影響力漸漸增加,我期待下一個世代來臨的時候,會是個以主動出擊代替被動反應的專業的社會。

 

聯強國際總裁兼執行長

杜書伍:懂八○%只能算是常識

 

現在的學生見識很廣,因為internet啦、一些媒體尤其是近十年很發達,他們使用這些工具的能力很強,另外不一樣相較於以前的學生,就是活潑、有彈性,他們學習能力上來講的話是很好的,但我們用人的時候卻發現,因為資訊太廣了,這些學生變成是廣而不精,就像走進吃到飽的buffet,東西很多每樣都吞,問他吃了沒有,都說吃到了,但問他味道好不好,卻說不出個什麼來,變成缺乏體悟、缺乏深度的現象,這是一個。

 

還有另外一個現象,大家有沒有發現過去七、八年的時間,整個社會變成一個相當行銷導向的社會,不管是廣告的用詞、節目名稱或是媒體報導用的標語,都非常聳動,聳動代表什麼?代表把文字用到極度化,超級、猛、ㄅㄧㄤˋ好還要超級的好,學生接觸外在這些環境後,他好像只認知到這些極致的形容詞,卻分不清楚goodbetterexcellent真正的分別,在這種情形下,他會學習一下就說:喔,我會了!實際上他學的非常淺薄。只是像煙火一樣,砰!一下好像看起來不錯,但事實上不會產生效益。

 

那好處是,課外補助的知識讓他的學習是比較快,比較靈活的,課外知識讓學生在表現上可以說得頭頭是道,看起來比較聰明一樣。但這些促使我們在interview人的時候要變得非常小心,因為每個人來談的時候,好像這個也懂、那個也會,回過頭來我們晉用人的火候也要加深了,他到底懂得多少內涵多少。時代在進步,整個社會環境不能再像二、三十年一樣,只是,在說活潑時,我們應該讓學生也要同時知道什麼叫做內涵,什麼叫做品質,什麼叫做真正的基礎面。

 

在一個行業的專業領域裡面,你懂八○%是常識而不是知識,因為大家都懂八○%,真正專業的知識或know-how是其他的二○%。

 

其實,我們在大陸接觸到不管是我們晉用的員工也好,或是年輕一代的政府官員,我發現大陸人反應能力非常快,你會感覺非常恐怖;跟他們說一個觀念,馬上就能catch得住。

 

但大陸人口是台灣的五、六十倍,也就是說,當我們相互比較的時候,全台灣第一名大陸有六十個,所以台灣的第二名在大陸,就要排到六十以後去了,所以以量來講的話,大陸在聰明度的數量是遠大於台灣幾十倍的。不過,大陸學生缺乏歷練的環境,因為他們社會成熟度跟發展狀況尚未到達一定水準,所以,即使懂,但沒有機會拿來practice,在沒有練習的機會下,這個回過頭來就是台灣目前最大的一個優勢。

 

大陸學生對於一些最新的名詞、專業的術語,觀念啦,都能琅琅上口,但你要是細問下去呢,發現他們根本不是很懂,只是一個表皮而已,導致解讀內涵的時候會發生錯誤的狀況,所以這是台灣現階段的一個優勢,但不要忘記,假以五年、十年,大陸社會經過不斷發展,他們也可以淬煉出這種內涵,我們只是暫時領先,到那個時候我們就沒有優勢了,尤其是大陸中間幹部的學習力快體悟力快,這個時間可能會縮短。像我現在到大陸就比較少講事情,因為他們catch的速度相當快,這是我個人比較擔憂的一個情形。

 

面對兩岸人才競爭力問題,我覺得我們應該強化深度問題,擺脫兩○○○年經濟尚未泡沫化前台灣過熱的英雄主義,回歸到基本面的價值,相信在未來更競爭的世界,唯有更深度更專業的能力才能勝過別人。

 

一○四人力銀行總經理

楊基寬:兩岸薪資差距只剩五年時間

 

我們發現到企業徵才時,大概有四七%希望來應徵的人有碩士學歷,大學大概是七五%,怎麼會有高達一半的企業希望來應徵的人具有碩士學歷?我私底下問過,因為企業擔心過去大學升級太快,我們的大學生量是一萬、兩萬的在增加,當大學升級、學生的品質卻沒有跟著升級的時候,企業只好用學歷的門檻來限制應徵的對象,我們看得到企業一個無言的抗議。

 

第二個部分是我們今年度幫國內幾個主要的半導體公司徵才時他們跟我講,楊先生麻煩您,只要給我們國立大學畢業生,私立大學就不勞您費心了,若是私立大學麻煩一定要碩士學歷。

 

第三個是比較遺憾的,我們一○四一直提供大概七萬個工作機會,當中大概有兩萬個要求理工科系背景的工作機會,通常有五萬個具有理工背景的畢業生去爭取,照理說應該會很快找到人,但這兩萬個通常會在那邊掛很久,為什麼在供大於求的狀況下,企業卻仍找不到合適的畢業生?很簡單,企業不信任理工科系畢業生的品質。我們問企業,覺得畢業生應該改善的是哪一點?六○%的企業覺得,台灣的畢業生應加強所學的專業能力排名第一。台灣企業主主觀性認定台灣畢業生的可塑性很高,但當他們真正錄用四個月後,我們第二次調查,同樣一個可塑性指標他們認為已經下降二○%。

 

我認為我們現在的教育體系犯了個很大的錯誤,也就是缺少了職場前導教育學分。如果你能讓學生在高二或高三的時候,你就跟他們分析五、六年後的職場趨勢,我相信他們可避免在選擇科系的時候,一味以社會觀感為前提。很多畢業生的失業原因在於一開始選擇科系的時候就錯了,第二個缺乏前導教育學分的時候,當他進入大一的時候,可能還沒感受的市場需求的壓力跟危機感,所以他不知道該怎麼去選擇輔系來補強自己的能力,當他大四即將畢業時才發現已經太晚太慢了。教育體系應該是要給學生一個方向。

 

根據我們對薪資的調查,台灣大學畢業生平均薪資是大陸的三.二倍,這丟出的問題就是台灣大學畢業生的價值是否有大陸學生的三.二倍?假若沒有,企業沒有義務去聘用台灣大學畢業生,因為這是整個社會成本的考量。我們曾經對真的去過大陸上班的七千多位台胞或說是台幹調查,他們認為只有兩個部分是跟大陸不相上下,第一個是外語能力(五一%)跟基礎研究能力(五七%)是優於大陸人的,所以讓台灣人的薪資被高估。

 

當然,台灣學生還是有些指標優於大陸學生的,像是工作道德、工作經驗、管理技能跟國際觀。未來,台灣的外語能力等指標跟大陸等水平或被超過的時間大概五年,那我們台灣的薪資則可正式被視為高估,那個時候如果兩岸人才是可互通有無的話,我實在會替台灣的畢業生擔心。我們的教授也無法跟學生說你是欠缺什麼能力,因為他們是學校裡專業的人士,這是目前的隱憂。

 

我覺得面對大陸人才的競爭,台灣學生除了要將邏輯能力訓練好外,就業能力的培養亦不可少。政府可以在目前的教育裡頭增加一個認證的標準,要求學生必須通過專業認證才畢業的話,對學生自我信心及企業認可度上,都有相當的幫助。此外,政府可以規畫學校跟企業合作、開放第二專長、提高學校教學及學生品質等,相信這些都是給學生恐怖訊息的同時,大家可以努力的方向。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olaf&aid=185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