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轉貼:大陸勤奮潮會不會淹沒富裕台灣的下一代?
2006/02/22 23:24:04瀏覽335|回應0|推薦2

大陸勤奮潮會不會淹沒富裕台灣的下一代?

                                                                  /李采洪+費國禎

弦緊的會斷

弦鬆的彈不出聲音

 

一九九四年,台灣大學校長陳維昭到北京大學訪問。讓他印象很深刻的一幕是去參觀他們的圖書館。當時北大圖書館裡還沒有空調,十分悶熱,但每張桌子還是坐得水洩不通,而且有位子坐的學生還不太敢離開,因為一離開位子就被別人占去了。

 

大陸學生:勤奮用功,惟恐落於人後  

復旦大學生搶教室,通宵自修上海中學部分學科採英語教學 

 

八年後的今天,場景由北大移轉到大陸不同的城市,類似畫面高頻率的發生。十一月底的一個晚上,上海復旦大學校園裡,第三教學樓可容納一百六十人的三一○八教室,正熱熱鬧鬧舉辦系際辯論賽複賽,九點鐘,辯論賽結束,觀賽人潮才散去,立刻有人進教室搶位子自修,因為這是復旦大學唯二開放讓學生自習的通宵教室之一,想利用夜間念書的同學,都要搶教室。復旦大學學生工作部副部長劉承功說:「最近還有學生要求我們再增開通宵教室。」

 

復旦大學校方每年春節過年前,會擺桌設宴,請不回家過年的同學飽餐一頓,過去每年留校過年的同學大約是兩百人。自從前年六月新東方英語學校(中國大陸最大的英語補教機構)開在復旦大學附近,很多學生寒假為了到新東方上課不回家,去年,不回家的學生暴增為五百人,臘月二十八日,有的學生吃完學校供應的年夜飯,還趕著到新東方上課。

 

十二月,梧桐樹開始變黃的冬天清晨,天已亮了,但月亮還掛在天空。中國最頂尖的高中」上海中學(編按:九五%的上海中學畢業生可以考進重點學校,一半以上的學生可以進北大與清大)操場跑道上,已經有幾十個學生利用早操前的時間在晨跑。六點四十分,所有學生集合做體操後,開始自修、吃早飯,接著開始一天緊湊的課程。課堂開始,有些班級老師開始上起英語教學的物理、生物、地理課。

 

不是英文科目,卻採英語教學?沒錯,為了讓學生英文更具競爭力,上海中學嚴格執行雙語教學,高一和高二各班,在物理、生物、化學、地理、歷史等學科中,必須選一個學科用英文上課。「從過去的集體經濟進入市場經濟,多數學生都意識到未來競爭激烈,在市場競爭下,完全要看自己,所以,我們很重視如何提升學生實力。」上海中學校長唐盛昌說。

 

用英文教學的高中不只上海中學,上海私立的平和學校,從十年級(即高一)起,除了中文課之外,包括地理、化學、數學等學科,全部以英文教學。一九九六年才成立的上海平和學校,因英語和雙語教學突出而快速竄起,要進這所學校,不但要付贊助費人民幣六萬元(約新台幣二十四萬元),每學年學費還要再付人民幣一萬元(約新台幣四萬元),進學校之前,還得先通過考試。中國大陸的這股勤學潮甚至洶湧到小學、幼稚園。

 

北京孩童三歲就上寄宿學校小學生每天都排滿課外補習

目標:六年級考進數學奧校前六十名 

 

在大陸,有不少父母為了培養菁英,三歲就讓孩子住校。北京小孩滿建成就是一個例子,他三歲時就被寄宿在幼兒園、每週三、五才接回家。如今已就讀北京西城區百萬莊小學五年級的滿建成,雖然不再需要住校,但是每天下課後都排滿課外補習,週一是電腦、週二、週五是英語、週六上作文,星期日還要上數學。他的父親滿立波是積水潭醫院主任醫師,他說:只有一門課強,適應不了未來的社會,每方面都要強。滿立波兄弟三人,第二代中,只有滿建成一個小孩,所以,大家對滿建成的寄望也特別高。滿建成的電腦表現不錯,還獲得西城區電腦競賽初賽第一名。四年來,家裡的電腦不斷升級,現在已經換第三台電腦了。滿立波對兒子的期望是,到六年級時考進數學奧校的前六十名,因為「進前六十名,上重點中學就不是問題」。

 

而現在就讀上海金蘋果小學五年級的徐韻涵也是小小住校生。三年級那一年,父母要她從浙江溫州到上海住校,星期六、日則從學校「回」家,所謂的「家」,其實是回到父母親朋友在上海的家。而父、母親大約一、兩個月會從溫州搭飛機來探望她一次。在她們學校,有一千多位像她一樣的小小住校生。

 

「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學習的狂潮在全國沸沸揚揚

爭取進入上流社會的第一張門票 

 

走進位於浦東的金蘋果小學,學生公寓牆上寫著大大一行字:「放學了,回公寓囉!」金蘋果有六成學生來自上海,三成是上海以外地區,一成是包括來自台灣的國外學生。這所小學的學校收費也很「貴族」,入學時贊助費要人民幣三萬元(約新台幣十二萬元),每學期學費八千元,一學年下來,加上其他雜費,也要花個人民幣兩萬元(約新台幣八萬元)。

 

場景由北京,移到上海,再南移到深圳,校園以外的畫面。

 

這是七月份在深圳體育館,三千多人在「瘋狂英語」創辦人李陽帶動下,忘情大聲說英語的熱烈場景。

「伸出你的手,揮舞起來,跟我念:Don't be shy, just try! I enjoy losing face!」不只在深圳,在廣州,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都可看到讓人震撼的吼叫學習。

 

從北京到深圳,從幼稚園到大學,中國大陸的學生像一盞盞不願熄滅的燈火。究竟什麼樣的社會動力讓他們熾熱熱的點燃?

 

這是一場從三歲就開始布局的競賽,一場想進入大陸名校的競賽。大陸人以「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形容這場漫長而激烈的競賽,一次次的淘汰賽,也是一次次的菁英加冕賽。目前就讀人民大學附中高中部的辛悅說:「挺苦的,獨木橋不好走。」他們班上有五十三個同學,每學期都有同學想辦法出國躲避升學壓力,

現在,班上剩四十六個人,等於一學期走一個同學。但是,也有同學出國之後不適應又回來,只是回來的同學,程度銜接不上,只好降一個年級念。

 

大陸學生只要能擠過獨木橋進入首區一指的大學,等於取得進入上流社會的第一張門票。台灣學生:苦讀精神不復見「現在環境變好了,台灣大學生哪還會如此認真?」

 

教育部長黃榮村說,大陸目前的情況有點像三十年前的台灣,他們的學生必需努力讀書,才有機會擺脫貧。台北大學教授辛法春指出:「台灣也有用功的大學生,但比率太少,一班六十個同學裡,有四、五個人就不錯了。不像大陸學生,絕大多數學生是用功的。」台大校長陳維昭更是感慨,如今台灣的大學找不回在悶熱的圖書館內苦讀的精神,「現在環境變好了,台灣的大學生哪還會如此認真?」

 

成長於富裕年代的台灣大學生,勤奮讀書的態度真的既不如彼岸,也不如從前嗎?他們的競爭力何在?

 

聰明靈活但不認真

近六三%教授:表現比十年前差

六成教授同意:競爭力將不如大陸 

 

為具體了解兩岸下一代競爭力,《商業周刊》採訪團的行跡從台北到新竹,更跨海到上海、北京,調查採訪兩岸的大、中、小學學生。《商業周刊》經研室並針對具有國內大學十年以上教學經驗的老師,進行國內首度的〈台灣大學生競爭力調查〉。這份調查有效樣本數是全國各大學的三百一十三位教授(編按:在台灣地區大學院校任教十年以上的正教授,並排除成立未滿十年,或是升格未滿十年的大學院校),結果發現:在教授心目中,現在的大學生,「聰明靈活但不認真」。總體而言,有近六三%的教授認為,現在的大學生整體表現,比過去十年差。尤其,在勤奮不足,最令教授憂心。

 

如果和對岸學生比較,竟有高達六成大學教授同意,台灣大學生畢業後的競爭力會不如大陸學生。這樣的調查結果,反應上一代對台灣下一代競爭力的憂心。二十年前台灣的菁英,勤奮、基礎紮實、興趣注意力專一。但現在的台灣「人民富裕、社會福利也不錯,認真讀書的觀念在消失中。」師範大學進修推廣部主任楊思偉表示,中國大陸多數人仍相信「靠讀書翻身」,他們努力、勤奮,一如二十年前的台灣菁英。這些大陸菁英學校培養出來人才,未來對台灣人才的威脅會很大。

 

兩岸人同站在世界舞台上,台灣物質生活充裕、缺乏勤奮精神的一代,正面臨中國仍保有勤奮學習精神一代的競爭。「未來在國際公司裡,最有可能取代台灣人的,不是日本人、韓國人,而是同文同種的中國人。」在中國各省都有3C賣場的賽博數碼廣場商情部協理陳雯麗如此認為。

 

台灣下一代人才出現斷層

下一波經濟成長,要如何掌握?

國際知識經濟競賽,台灣地位不利 

 

事實上,在國外學術圈,曾經「聰明、勤奮、肯幹」的台灣留學生,已被大陸留學生取代。台灣大學校長陳維昭日前到美國加州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就發現,過去到美國留學的台灣人,現在雖然都是教授,但下一代已形成斷層,這些大學的年輕助理教授沒有台灣人,幾乎全是大陸人。校方說,大陸來的留學生很拚,肯花苦工做實驗,台灣學生的認真度遠不如他們,校方怎麼會想要留住他們?

 

陳維昭對這種國外學術機構台灣年輕人才被取代的現象感到憂心,「以前我們有很多人才儲備在美國學術機構,後來機會出現,人才回國,共創經濟成長(指前一波台灣資訊業快速發展時,海外人才返回竹科),現在沒有儲備人才,再有下一次機會,未必能掌握。」

 

大陸官方喉舌《人民日報》今年七月公布一項數據,指出全世界一百六十萬個留學生中,來自大陸的留學生就有近四十萬人,分布在一百零三個國家,相較於台灣近年來出國求學越來越少。尤其是理工科研究生少到國科會得提出「人才警訊」報告,清華大學化工系教授馬振基就擔心︰「在國際學術的天平上,台灣人才的重量越來越輕,一場預約知識經濟的競賽,台灣正處在不利的地位。」

 

再看看台灣最自豪的半導體、資訊科技的世界競賽表現:十一月九日下午,在高雄中山大學國際會議廳舉辦的「國際大學程式競賽(ICPC)」亞洲區高雄賽區競賽,參賽的台灣各大學院校的五十二隊伍和韓、星、港及中國大陸的十五隊中,冠軍隊不是台大、也不是交大,而是遠從廣東到台灣爭取出線的廣東中山大學隊。第二名則是由大陸留學生組成的新加坡大學隊,第三名才是新竹交通大學隊。頗為尷尬的是,原本大陸也有兩個賽區,廣東中山隊之所以遠赴台灣求賽,是擔心自己無法在北京清大、上海交大兩強隊中突圍,盤算到台灣來比賽爭取出線的機會比較大。

 

這項由美國計算機學會(ACM,Association of Computing Machinery)自一九七○年舉辦至今,已被國際資訊界視為資訊的奧林匹亞競賽,IBM更將ICPC競賽結果做為菁英選拔的人才庫。我國也從一九九○年起遴選優秀隊伍與賽,一九九七年曾由台大隊囊獲世界第四名,這是台灣代表隊在ICPC最好的成績紀錄。上一屆在夏威夷的總決賽,代表台灣出賽的台大和交大隊,全軍覆沒,連前二十七名都擠不進去(編按︰該年只排名到第二十七隊),而中國大陸上海交通大學隊更是在這一次總決賽中,拿下世界冠軍,北京清大和上海復旦兩隊則是包辦第四、第七名。

 

台灣競爭力正在流失

施振榮:現在大學生多很多,

但素質不高,很多企業根本不敢用 

 

為何台灣學子在世界資訊舞台的競賽中,表現與產值完全不成正比!「這幾年台灣學生的素質一直在往下降,三年前我們面試『A-』以上的人我們才會用,現在標準已經降現在標準已經降到『B』或『B-』。」友立資訊董事長陳偉仁接受媒體訪問時,對於資訊人才的量雖然提高,但素質卻降低有感而發。

 

「現在學生學得很廣,但是基礎功做得不紮實,我們用的人之後,不少部門主管反應,資訊所畢業的研究生連數據測量都做不好,跟以前比起來,不論念書或是敬業態度都不夠。」台達電總經理特助范植祿也對當前科技教育養成提出憂慮,「現在大家經濟都過得不錯,無虞溫飽,年輕人的生活鬥志和抗壓性,都和以前有差。」宏集團董事長施振榮乾脆直接指出,「現在大學生多很多,但是平均素質不高,很多企業根本不敢用。」

 

清華大學高分子奈米複合材料實驗室主持人馬振基,也是教育部科技顧問室顧問,今年九月他從北京清華大學客座返台,對於台灣大學生的素質和學習態度低落有深刻觀察。「現在年輕人在社會和有些父母的價值觀引導下,認為念書不一定要認真念、拿高分,大學四年念書不是絕對目的,投注在本科課業的時間太少、又不能消化知識,敬業精神更是缺乏。」

 

馬振基比較在兩岸清華授課的學生表現。他分別在兩邊的課堂上出了同樣一個習題,台灣的學生要一到兩個星期才會交作業,大陸清華的學生最快的有人隔天就交習作,全班六十個人最遲也在三天內交齊,台灣學子花更多時間才交習題,但答題內容並沒有比大陸學生來得完整。另外,在上課時,台灣學生慣於坐在教室後面,大陸學生都搶在前面座位聽課,而且還主動要求在下課鐘響前空出時間讓他們發問,否則也要留在教室繼續向老師問到底,至於台灣學生下課鐘一響,早就一哄而散,「兩岸學子的求知慾實在差太多了。」

 

台灣學子又如何看得兩岸學生的差異?成大環工所一年級的武嘉仁今年九月參加由陳茂榜文教基金會舉辦的天津大學「生活共識營」交流,見識到大陸工科學生對求學問的紮實態度,「他們對於教授規定的實驗一個也不會漏掉,管你是早上八點或是半夜,都要想辦法完成。」武嘉仁返台後為自己安排讀書表,每天強迫自己念專業書四個小時,每週還要讀一些相關的課外書籍充實,為了強化英文程度,他也上補習班增加聽說能力。

 

「我幾乎沒有休閒、不看電影、不出去唱歌、連打球次數都減少,這樣累和犧牲卻讓我覺得有價值,想要出人頭地、增加自己競爭能力,就要付出努力的代價。」感受到大陸學子認真念書的刺激,武嘉仁和他其它的十八位台灣夥伴都選擇利用這次交流的刺激,督促自己更認真的態度面對未來。

 

教育部長黃榮村認為,不能只用成績表現來評價年輕一代的學生。同時,台灣父母的觀念已有改變,不要求孩子要拿高分、好成績,而社會多元化,「學校成績好並不代表以後成就好、收入高」的想法也深植人心。

 

但楊思偉不以為然:「基本學力不足,對以後的終身學習會有影響,基本能力差,再學習能力也會變差。」台灣學生「不認真」,暴露的不只是基本學力問題,而且是台灣學子的基本的學習態度,陳維昭也認為,「用功程度不夠,最後還是會發生問題。」

 

大學生輸在學習態度,

大學以下輸在教改制度

中小學教材淺顯,降低基本學力 

 

和對岸下一代比起來,台灣大學生可能輸在學習態度上,大學以下學生,則可能輸在教改制度上。近年來台灣積極推動教育改革,以求減輕學生學習壓力。但課程簡化、淺化,反而出現學生基本學力降低的問題,台北市敦化國小一位有三十年教學經驗的老師透露,現在的小學數學「簡單得不像話」。五年級數學應用練習題,竟出現:「爸爸出國旅行,一件行李二十五公斤、一件行李二十八公斤,爸爸的行李一共是幾公斤?」的簡單二位數加法習題。

 

針對國中教材過於淺顯,建國中學這兩年來,甚至在暑假針對高一新生開「銜接課程」班,針對數學和理化的課程進行「搶救補習」。過去國中課程沒有淺化時,建國中學不曾有這樣的「銜接課程」。

 

台灣為了教改吵翻天之際,中國大陸其實也提出「素質教育」(減輕學生課業壓力、增加藝術教育)的口號,但是,在強大的升學壓力下,素質教育仍不敵「應試教育」。就讀上海江蘇路第五小學一年級的蘇越悅,和很多上傳統小學的學生一樣,從幼兒園就開始每天練習做大量的數學習題,雖然蘇媽媽本來也考慮讓蘇越悅上強調素質教育的民辦小學,後來怕功課太輕鬆,以後會考不上重點中學。於是,還是選擇「應試教育」的小學。她說:「升學考題一年比一年難,不應試教育不行,明知道這樣的教育,會失去小孩創造力。」

 

不只課業有壓力,連課外音樂、美術也有壓力。蘇越悅上課之餘,每天還要練琴一個半小時,她已經通過鋼琴五級考試,媽媽為她訂好計畫:以後每年考一級,小學畢業後考過十級,等於具有職業水準,以後鋼琴就純當興趣。蘇越悅也常練琴練到很煩、大發脾氣喊:「我最不喜歡鋼琴!」但媽媽還是要她練,理由是,現在還小怕辛苦,以後長大就知道這是好的!

 

課業要比賽,學藝也要競爭

大陸家長寧願屈從「應試教育」

台灣追求快樂學習,代價是素質降低 

 

就讀清華附中三年級的付云皓,是少數沒有考大學壓力的高中生,因為他今年代表中國參加奧林匹亞數學競賽,拿到金牌和四十二分滿分,可以直升清華大學。不過,這樣的成績,還是十二年努力換來的。付云皓小時候,父母親讓他嘗試繪畫、練字、鋼琴,都半途而廢,最後發現他對數學特別有興趣,開始買數學課本給他,他報考數學學校時才六歲,會認字但不會寫字,母親李淑榮還跟著到班上幫他記筆記。上小學前,付云皓已把所有小學六年級的數學全都看完,小學六年級時又看完過初中三級所有數學。初中時,學校為了讓付云皓可到高中部上數學課,特別把初一和高一數學課排在同一時間。那段期間,家離清華附中不遠的付云皓還特別住校,和高中部學生住一起,以利提高數學水平。父親傅雙全認為,付云皓在世界競賽的傑出表現是來自「啟蒙得早」。從小至今,付云皓參加過約四十次大型比賽,與數學相關的書籍,疊起來比他還高。

 

過去升學主義壓力讓很多台灣學生無法快樂學習,如今,大陸學生似乎也在這相同的壓力下。問題是,當台灣努力減輕學生升學壓力時,學生壓力真的減少了?或者,只是在減弱下一代的競爭力?

 

一向提倡引導和啟發教學的美國,在一月八日,由總統布希簽署一個「不讓一個孩子落後」(The no child left behind act)的教育改革方案,這個方案目的在提高美國中小學教學品質,將從二○○四年起,全國三到八年級學生必須接受各州政府的閱讀和數學統一考試。而考試成績將是評比學校教學成績的重要指標,這是因為近年來,美國中小學生在世界性基礎知識競賽中的排名落後,所以人們要求必須提高基礎知識的水準。

 

「教育像鐘擺!」教育部長黃榮村形容,過去太嚴格,所以強調快樂學習、減壓,現在發現減壓出現問題,又往嚴格、加壓方向擺動。美國最近的教育鐘擺似乎也有意從快樂再擺回嚴格,只是,「教育是百年大計」,鐘擺一動一靜,影響的是數以十萬計莘莘學子的一生。

 

而鐘擺的擺向何方,和一個社會的富裕、貧窮似乎也息息相關。富有時,人們總希望教育的鐘擺搖向快樂的一方;貧窮時,自然有一股動力,讓鐘擺擺向嚴格和壓力。值得深思的是,台灣在富裕之後,父母基於補償心理,幫孩子負起很多責任,小到替孩子整理書包、穿衣服,大到幫孩子買房子、負貸款責任、減輕他們讀書的壓力。台大社會系教授薛承泰如此形容:「台灣下一代的責任感被剝奪了。」當我們的教育鐘擺向快樂靠攏時,我們似乎忽略了一些東西,以致於我們下一代的競爭力,在鐘擺擺盪中,無聲無息、悄悄的流失……。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olaf&aid=185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