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97年全國校園國語文線上閱讀活動」參加後感想
2009/01/08 13:51:18瀏覽1160|回應0|推薦0

教育部舉辦97年的全國校園線上閱讀活動結束了,獎項已經公佈,不意外的又是全軍覆沒的一役,我的作品並沒有得到任何獎項,指導參與比賽的小朋友也是功虧一簣未能得獎。雖說必須承認技不如人,下次再繼續努力,但是綜觀本次比賽的全局,實在讓人不免會有一些不平之鳴:

1.整個過程粗糙:以個人參加的台南市而言,當初在教育處網站上的初選公告在這裡,個人趕在9/25前送件之後,先是公告通知延長收件期限至10/3,後來就乾脆好像「忘了有這檔子事」了,什麼評比獎勵全都沒下文了,也沒有任何後續的公告。就在我們這些參賽者也差不多要忘記這檔子事時,忽然又有一通電話打來(也不知道是教育部的還是台南市的承辦單位)給我們一組帳號密碼,要我們把作品傳到教育部的網站去。真奇怪?不是已經燒成光碟交給主辦單位了,為什麼還要自己上傳作品?花了一點時間把作品底稿翻出來傳到教育部去,結果發現「字數太少」不接受上傳,只好趕快想辦法再增添一點內容,補足字數才上傳成功。(投稿當初當然也是用Word軟體算過字數的,縣市的初選標準竟然會跟教育部比賽的標準不相同?)

(註:臺南市的初選獎勵於2009/4/1收到,詳情請見這篇)

2.整個比賽流程冗長:好不容易上傳成功了,就等待閱讀活動上線,這一等又差不多是一個月,原本預定的11月下旬延到了12月5日,接著又是長達一個月的線上閱讀活動,整個流程從開始到結束拖了將近半年的時間,對參與比賽的期待早已沒什麼感覺了。

3.比賽網站的版面配置問題:或許是為了與一般國語課本相同的「直式由右往左」形式,不過說實在的,或許是我們早就已經習慣了網頁頁面的橫式版面,這樣的版面配置看起來真的很吃力,常常看完之後還不知所云。另外就是那些如生活故事類、名人傳記類的,難道連個插圖都沒辦法加?相信大家都知道「人是視覺性的動物」,記憶圖像比記憶文字容易的道理大家也應該都懂,可是偏偏這次的比賽就是反其道而行,整篇密密麻麻的都是文字,看下來還真讓人頭皮發麻,看完結尾早已忘記整篇文章在說啥,不過如果這是為了要增添之後閱讀測驗挑戰的難度,坦白講這倒是一個還蠻成功的策略。

4.網路連線問題:像這樣的比賽型網站,流量一大就可能會有一些不可預期的錯誤,不曉得主辦單位到底知不知道有這樣的問題,以在本校內連線的狀況而言,有的時候根本就連不到網頁(出現「伺服器錯誤」是對方的問題),不然就是答完一題按下「送出」之後就整個停在那裡不動作,但是時間繼續在走,整個測驗就只答了那麼一題...請他們回家做,但是他們是小學生啊!回家後有功課要寫、有考試要準備,恐怕家長們不會讓他們在家裡太自由自在地使用電腦,這一年多來推動資訊教育,困難重重,很多家長還是不願意讓小孩在家裡使用電腦過久,偏偏這種比賽又要耗很多時間,成效自然不好。

5.網站上作者姓名都沒有公佈出來,當然或許是怕影響到比賽或評審的的公正性,不過這對於這些有參與活動卻沒有得到任何獎項的老師公平嗎?我們的作品一樣放在那裡參加比賽被人家閱讀,但是沒有人知道我們的姓名。或許比賽的結果早在開放線上閱讀競賽時就定了,那為何要拖到整個比賽結束之後才公開結果?另外,評審的標準又在哪裡?以名人傳記類而言,難道跟這個名人的名氣也有關係?寫王建民就比較容易得獎?台灣有多少人在打棒球,但是有太多的人就只認識一個王建民。要寫王建民,難道我不會寫嗎?甚至我可能是第一個在棒球遊戲裡寫出「王建民」的人,早在他還在小聯盟奮鬥之時的2003年,我就把它納入自己改編的棒球遊戲中了。當他2005年踏上大聯盟,開始發光發熱之後,我在其他地方的部落格裡多少人要求我來寫王建民,不過我已經沒有興趣了,因為不用我做,自有許多的人會做。這不禁令人想起「魯冰花」這部電影古茶妹的一句對白:「....在阿明生前,只有郭雲天老師說他是天才,現在大家都說他是天才也沒用了....」像古阿明這樣的人才或許有很多,可是像郭雲天老師這樣的「伯樂」可就少了,難道人人就都只會錦上添花,人云亦云?

6.對於古人的故事,既然是「傳記」,當然要寫出史實來,個人認為不宜擅加改編,就以本次中高年級名人傳記得到第二名的「善言特立的簡雍」此文為例,有關於劉備當年禁止釀酒的那一段故事,稍有點歷史常識的都知道:原文應該不是原作者記載的「拿刀殺豬」那麼一回事,(不知道是作者自己改的,還是後來主辦單位改的)或許是我才疏學淺,沒聽過作者的這一段,不過相信大多數人所知道的版本是跟我相同的「彼人欲行淫,何以不縛?」這一段吧?當然或許是因為內容有點「兒童不宜」所以才改寫了,不過這樣還能算是「名人傳記」嗎?我的教育原則是:教師傳授給兒童的就應該要是「史實」,如果是我我會這麼做:把劉備、簡雍等人名去掉,改成不具名的「皇帝」、「大臣」等,接著要怎麼改編故事都成,不然等到學生長大,再讀到這一段的時候,他有可能會站起來跟老師辯說「哪有!我以前看到的不是這樣。」

就算是孤芳自賞吧!還是把我投稿的那一篇公佈出來給大家看看:

原文1600多字,為了不佔這裡的篇幅,只提供連結給大家:

http://i-read.moe.gov.tw/read_game/game_list_4.asp 

第15篇「新台灣之光-蘇麗文的故事」正是拙作,是當時有感而發而寫的,其實寫此文之時,兩個同是1980年出生的也正好同病相憐:王建民正在養傷,而蘇麗文正在開刀治療韌帶,以「新台灣之光」來當標題正是有想把王建民比下去的味道,但是隨著時間過去,現在蘇麗文已經慢慢淡出大家的話題,也不太常上新聞版面了,沒有了跆拳道比賽,似乎大家又漸漸淡忘了這個人...如果是早幾年以前大概又會冒出國父、蔣公的傳記,會看到類似「蔣公從小看到魚在河裡逆游而上,就領悟到人要力爭上游的道理...」這樣的話。蔣公小時候還沒成名,做過什麼事應該沒人會知道,印象中他自己也從沒在公開場合或有文史資料記載的地方說過「我小時候在河裡看到魚...」這一類的話。當然現在大家看了或許只是笑一笑,只是「傳記」類究竟是否該忠於史實?至少個人是持肯定的看法。

其實若真的要寫偉人傳記,個人當初還真想寫個「胡志明傳」,只不過自己也知道,這種文章寫出來,一不叫好二不叫座,搞不好還會惹來麻煩,被當作「思想有問題的人」,還是打消了這個念頭。台灣對這個人有研究的的不多,而且以政治立場而言這種文章也可能會被禁止播出,不然單以成就而言,世界上有哪一個國家能夠先後擊敗法國美國這兩大強權的?又有幾個人的名字能夠被當作城市名稱(重點是他好像還沒有什麼機會去到那個後來叫做「胡志明市」的地方)還有公路(越寮柬邊界的「胡志明小徑」)的名稱?現在網路發達還真是彌補了許多當時無法一窺究竟的事,1975年的4月30日,我還不到2歲,就算親眼目睹了電視新聞也不會有什麼記憶,當時對「西貢解放」這件事的官方報導都是「越南淪陷」,然後就是一堆難民漂流到海上,還寫下「南海血書」之類的故事,彷彿如人間煉獄,越共就像心狠手辣的魔鬼一般...事實上是如此嗎?在Youtube搜尋上打上Saigon surrender來查看,好像「走上街頭慶祝」的人還比較多,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一幕是「....兩個越共拿著旗幟與鐵鎚,爬到美國戰士雕像的頭頂上,拿鐵鎚的還狠狠地敲著那雕像的臉,後來一群憤怒的老百姓把那兩個美國戰士的大雕像給拉倒了....」當年美國真的是敗給越共嗎?其實應該是敗給自己國內的反戰情緒,拜新聞媒體發達之賜,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當時戰地記者所傳出來的照片或是影音,其中最令人非議的兩張「槍斃越共」與「越戰女童」(兩張照片都有得到新聞普立茲獎,因為都不是很適合兒童閱讀所以不刊聯結,有興趣的自己拜孤狗大神),讓美國人懷疑他們支持的西貢政權以及自己本身出兵越南的正當性,而且當1975年3月,胡志明戰役爆發,南越兵敗如山倒之時,可曾有哪位西貢政權的高官將領為了這個國家而犧牲?總統阮文紹辭職逃往台灣(至於那國庫裡十六噸黃金的秘密已不可考,應該是沒運來台灣),前副總統阮高祺在最後一刻搭上了直昇機逃往關島,其他人不是逃到美國大使館搶搭直昇機,就是向越共投降,據記載西貢市的警察跟軍人到了最後不但不再抵抗越共,還仗著手上的武器打劫民舍,簡直與盜匪無異,老百姓的心裡搞不好還期望越共趕快進城來。為了這個政權覆滅而殉節的,好像只有某一段影片中一位不知名的上校警察,跑到一座紀念碑前舉槍自盡(而那座紀念碑好像就是後來被群眾給拉倒的那一座,在咕狗大神裡打入越南原文30 thang 4可以找到類似的訊息,甚至可以找到照片,因為蠻血腥的所以不貼連結。)「十四萬人齊卸甲,寧無一個是男兒」這句詩用在這裡還真是貼切。而北越與越共在付出數以百萬計的重大傷亡、國土承受了比兩次大戰加上韓戰的炸藥總噸數還多之下仍然堅持到底,最後終於獲得勝利,當我在Youtube上找到這段紀錄片,之前只看過文字描述的「...兩輛坦克車撞倒獨立宮的大鐵門,衝進南越總統府,幾名越共衝上獨立宮的陽台揮舞著紅頂藍底黃星的越共旗,並在總統府頂端的旗桿升起旗幟...」說真的心裡竟然有點感動,一個東方貧窮的農業小國,先後擊敗了兩大西方強權而獲得了獨立,付出的傷亡與成本當然是無法數計的,不禁懷疑起某些只會耍嘴砲的人:「你們有人家這種guts嗎?」

圖一:1975年4月30日,越共駕著坦克車撞倒鐵門衝進南越總統府獨立宮的歷史鏡頭,象徵西貢政權的覆滅。

圖二:三十幾年過去了,這兩部坦克依然停留在獨立宮(越共改名為統一府)內,砲口還是向著總統府,不同的是坦克上面的標誌已經由原先的越共旗幟「紅頂藍底黃星」改為後來統一的「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的標誌。

這次沒得到獎就算了,還有很多的比賽,下次繼續努力就好了,目前寄予厚望的是康寧專校的動畫比賽,寒假之後才會公佈結果。往者已矣,來者可追,收拾心情,記取教訓,迎向下一個挑戰。寒假裡又多了一個台南市例行的「網路寒假作業」,不同的是今年改為「校園音樂藝術季」,資訊校隊成員們多人亦具有音樂校隊身分,期末前找個時間來規劃參與這項活動。


圖3:個人「印象深刻的一幕」-畫面擷取自NHK「映象世紀第9集-越南的衝擊」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ohgi01&aid=2546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