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8/09 17:11:55瀏覽411|回應0|推薦1 | |
何為業感緣起?
《禪觀與淨土(四)·往生篇》講記 01 上淨下界法師宣講 一、業感緣起 我們一個人的人生,為什麼他會快樂,為什麼他會痛苦?為什麼有些人 死了以後能夠做人,有些人要到三惡道去呢?第一個概念,就是業力不可思 議,「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這是學習佛法第一個概念,就是人生是由 業力來主導的。 業感緣起的思想,是我們剛學佛時候的第一個概念。但這個概念,它的 缺點,會創造一種對立的思考。如果你老是活在業力,你什麼東西都是用業 力思考,在你的人生當中,你的念想就是善業、惡業,然後就沒有了。你根 本沒有空性的思考,沒有心性的思考,只有業力的思考,那麼,你這種人容 易落入兩種極端: 第一個,對生命過度地樂觀。比方說人天種性。你既然「萬般都是業, 半點不由人」,那我來生想快樂,離苦得樂,我當然是多多地懺悔業障、積 集資糧,多修善業。這是第一種人。 這種人當然就不知道怕。他為什麼做義工呢?他心中有一個強大的念想,就是觀想來生美好的願景。比方說財富,比方說名利,比方說甜蜜的眷 屬等等,人天種性。他看到了人生的蜂蜜,沒有看到人生後面的刀鋒。這是 第一種人。所以業感緣起,第一個,對人生過度地樂觀。 第二個,聲聞人,對人生過度地悲觀。既然「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 那諸位知道,業力的東西是剎那剎那變化的,因為你造業的時候,你造善你 也不是一直造善,所以他得果報的時候也是剎那剎那生滅,所以他變成一種 思考,叫做滅色取空。 聲聞人在業感緣起會體驗一個道理,叫「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 已,寂滅為樂」。他用無常這兩個字的概念來看遍人生,他覺得人生都是暫 時的,都沒有價值,「饒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所以他把所有的生命 的希望寄託到哪裡呢?「寂滅為樂。」他認為,只要是有為的生命,你就要 付出代價,因為所有的生命現象都是悲哀的,都是不幸的。人生的快樂只有 一種情況,讓生命現象消失掉,讓寂滅的現象現前,這是唯一的出路。這種 思想也太過極端,過度地悲觀,否定了所有生命的價值,否定了一切有為諸法。 所以,業感緣起的好處,會讓一個人謹言慎行,注意業力不可思議。但 它的缺點,容易落入樂觀跟悲觀這兩種的思考。 舉一個例子,業感緣起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目犍連尊者的滅度。目犍連尊 者我們都知道,佛陀弟子裡面神通第一的。他老人家有一天在山中打坐,以 過去的業力看到了執杖外道朝他那個地方走過來。當然,阿羅漢不想要惹事 生非。以他的神通力,這些外道算什麼呢!目犍連尊者可以一手把須彌山給 擎起來,把須彌山拿起來!但是作為阿羅漢,他就是無諍三昧,他就是不想 跟眾生有這種糾紛。所以他就用神通力飛到另外一個地方去,繼續打坐。但 是沒多久,執杖外道又到他打坐的地方去了,他又用神通飛到另外一個地方 去。如是第三次,執杖外道還是出現,他就知道業力不可思議,閃不過了,所以他沒再離開,就被執杖外道打死了。在《阿含經》上說,目犍連尊者是 被打成肉醬啊,是阿難尊者用衣服把他的肉包起來,到佛前,他才用神通力 把他的肉結合起來,向佛陀禮拜以後再入滅。為什麼?因為神通難抵業力。 再舉一個例子好了,比方說釋迦族的滅亡。諸位!「佛為法王,於法自 在」,但是佛陀,貴為佛陀,他保護不了他的家族啊。釋迦族的滅亡是,琉 璃王派了大軍要去滅釋迦族,佛陀在路上經過三次的阻礙,都沒有成功,結 果釋迦族整個家族被滅掉,一個都沒有留下。那整個恆河啊,殺到血流成河, 都是紅色的。目犍連尊者看不下去了,用神通力救起了五百個壯丁,希望能 夠留個釋迦種。結果殺完以後,救起來的這五百個壯丁也變成血水。為什麼? 因為「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業力不可改變。 業感緣起的公案,在《阿含經》處處皆是,強調業力不可思議,而且他 這個業感緣起是不可改變的。所以你看聲聞戒裡面,很多的業造了以後是不 通懺悔的,不可以懺悔的,因為它的來源就是業感緣起。 所以我們瞭解人生的第一件事情:業力深深地主導我們的快樂,主導我 們的痛苦,主導我們的來生。這是第一個概念。當然這種概念不圓滿,我們 再往下看。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