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戒律精神超越時空
2012/06/05 14:14:06瀏覽115|回應0|推薦1
戒律精神超越時空
佛陀於二千六百年前制戒,
透過戒律故事會發現,
不管時空變遷,戒律自護護他的精神,
以及對修行的助益,歷久彌新。
■文/釋智導.圖/鄧博仁
惜福祛貪得自在
弟子們不吃,剝下放在桌邊的苦澀地瓜皮,自己一聲不響吃掉;客人用餐掉在地上的飯粒,不怕髒撿起來吃;身上永遠是那件補了又補的長衫,只有冬天才往裡加件棉衣……這是民初高僧虛雲老和尚流傳甚廣的事蹟。老和尚的關門弟子,曾任江西雲居山真如寺首座的紹雲法師便說:「老和尚經常教誡弟子:『修慧必須明理,修福莫如惜福』。」對於一般人難以下嚥的食物,老和尚也是苦口婆心地勸:「這是糧食啊!只可以吃,不可以糟蹋呀!」
1950年代,老和尚的草蓆破了,請弟子們幫忙用布補好。不久,同一個地方又破了,實在沒法再補,弟子們想幫忙去跟常住領張新的,那時的草蓆,一張也才兩元人民幣,不料他老人家聽到後,大聲罵道:「好大的福氣啊,要享受常住上一張新蓆子!」這一罵,弟子們也不敢再作聲了。這時的老和尚,已是百餘歲高齡,仍堅持過這種簡單、清苦的生活。他這麼說:「人今生的福幸是前世註定,固有數,切不可只『享福』而不『惜福』。」
關於惜福愛物,戒律中同樣有所規範,而且用意更深遠。佛世時,有幾位釋迦族貴族出身、言行時常惹出爭議的比丘尼,被稱為「六群比丘尼」。 他們自幼穿慣華服、用慣上好生活用品,出家後習慣依舊,因此,戒律中有關「捨墮」――指應捨財物的相關戒條――有多項是因他們而制的。
當時,有許多檀越會供養他們製作精美的器皿用品,如鍋碗瓢盆、洗瓶、瓶蓋、大大小小的罐子……如果看到精美的、喜愛的,他們就留下來;如果普通一點的、他們不喜歡的,就隨意汰換掉。由於東西實在太多了,他們也沒法好好清潔整理,經常散置在寺院地上。
後來,居士們看了,忍不住私下批評:「這六群比丘尼,貪得無厭、不知慚愧,還敢自稱懂佛法?我們供養的東西,被他們這樣胡亂散落一地,把一座好好的寺院,弄得跟市俗店面一樣,這樣是真的懂佛法嗎?」
後來,這話傳到佛陀耳中,於是……(更多內容請見《人生》445期)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nokia2100&aid=6519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