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戒律實驗室
2012/06/12 16:55:18瀏覽130|回應0|推薦1
戒律實驗室
持戒真的很難嗎?
常寬法師的戒律實驗室,
教我們在生活中親身試驗,
感受持戒帶來的轉變。
■ 釋常寬(法鼓僧伽大學副院長).圖/釋演發
戒律是佛教徒修習一切善法的基礎。談佛教戒律,需要回到佛陀成長與修行的歷程來理解。當佛陀還是悉達多太子時,偶然看到田間麻雀吃蚯蚓、老鷹吃麻雀……四門出遊時,又看見老人、病人、死者和沙門,讓他意識到生命充滿煩惱與痛苦,內心不斷追問:「為什麼生物之間會相互成為食物?」「人一定要經歷生老病死?」「什麼是生命的真實樣貌?」為了解決「解脫生死」的課題,他毅然走向出家之途。
佛陀的修行實驗
悉達多出家後,以自身實驗苦行,《增壹阿含經》卷第23〈增上品〉第31記載,剛出家的悉達多看到苦行僧吃牛糞來修行,他也嘗試用這種方式來體察食物的精粗多寡與身心的關係,甚至將所有外道的修行方法全部試驗過,像是倒吊、將身體埋進土裡……結果他並沒有解脫,只是暫時壓制了煩惱。
後來悉達多也做「呼吸」實驗,他試著憋氣,使氣不從鼻孔出來,於是氣流往耳朵及腳底流動,接著他將兩耳塞住,發現氣流改從腳底竄出。他想:「將腳底塞住,不讓氣流動會如何?」此時他的頭開始痛起來,劇烈的頭痛讓他恢復呼吸。憋氣的試驗,讓他清楚氣在體內產生的作用,他發現念頭變少了,對於環境的動態變得清清楚楚,這樣的呼吸體驗,也讓他了解氣息與身心之間的運作關係。
這兩個實驗,漸漸發展成為四念住: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成為他後來教導弟子禪修的方法之一。
除了修行的實驗,當佛陀證悟後,早期弟子屬於上根根器,只要聽聞佛陀簡單開示,便能證悟聖位。只是愈到後期,僧團分子漸漸複雜,根器稍淺的人進入僧團,發生問題,遭受外人的誹謗譏嫌,為了護念僧團的清淨與弟子的慧命,佛陀制定戒律,也因為他親身體驗修行過程各種身心感受,所以能因應弟子的根器,施設契時應機的教法。
戒律的本質
戒與律是不同的,戒的對象是個人,律則是團體。戒的功能在清淨與精進;律的作用在和樂與無諍。佛教戒律與其他宗教不同之處是,自五戒至菩薩戒,皆稱「波羅提木叉」,又稱「別解脫」戒。所謂別解脫是你可選擇要守哪幾條,每守一條戒,就從這一條戒解脫,例如遵守不飲酒戒,那麼酒醉這件事就不會發生在我們身上。佛陀制戒的根本是要眾生解脫,而非以權勢強迫人遵守。
現代人在生活上如何持守戒律的根本精神,不拘滯於條文的呆板死守,又能在思想上接通佛陀的根本教義,活用於當代生活中?例如五戒中的第一條「不殺生戒」,是要我們不傷害生命,不僅是不殺人,還有一切旁生動物。
要持守不殺生戒之前,我們應該先認識「生命」是什麼?傳統學校教育將動植物分成「有益」與「有害」,以致大部分的人對某些動植物有先入為主的偏見,不了解生命的意涵,更遑論尊重生命。
前陣子,法鼓山男寮中庭經常有鳥類棲息在一棵羅漢松上面。其中一窩生了三隻雛鳥,平日牠們會在中庭草坪玩耍,每次成鳥要餵食,見到法師在旁觀看,都離得遠遠的,著急地叫著。兩隻幼鳥反而不怕人,還會跳到法師面前與人對視,讓我看到生命原初的單純。
大自然賦予生物求生的本能,觀察牠們循著自然規律生存,這樣親自「認識」生命的過程,可以改變我們對待生命的態度,更加懂得尊重生命、不輕忽其他的生命。
我們很容易忽視身旁的事物,如何認識生命?可藉由觸碰含羞草的過程,來感受接觸時的身心反應。……(更多內容請見《人生》445期)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nokia2100&aid=6539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