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慧學校】一進農歷臘月,民間最為重大的第一個節日,當屬12月初八“臘八節”。臘八吃臘八粥的習俗,起源於佛教。
相傳,在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的太子,29歲那年舍棄王族的豪華生活,出家修行。六年後的一天,他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史傳,這一天正是中國的農歷十二月初八日,由於他是釋迦族人,後來佛教徒們尊稱他是釋迦牟尼,也即是釋迦族聖人的意思。據傳說,他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
為了紀念釋迦牟尼的艱苦修行得道,佛門之中及佛門弟子便在那一天熬臘八粥佈施眾生。“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根據記載,中國人喝臘八粥的歷史,有一千餘年,起始于宋代。宋朝吳自牧撰《夢梁錄》卷六載:“十二月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寺等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亦名佛粥。”宋代周密在《武林舊事》中記載:“用胡桃、松子、乳蕈、柿子、栗子等作粥,謂之臘八粥。”當時帝王還以此來賜眾臣。《永樂大典》記述“是月八日,禪家謂之臘八日,煮經糟粥以供佛飯僧”。南宋陸遊詩雲:“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
中國人吃臘八粥,流行於宋,尤盛於清。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煨臘八粥》載: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江豆、去皮棗泥,合水煮粥,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松子及白糖、紅糖,以作點染。節日前,宮廷裏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食臘八粥,並向各大寺院發放米糧、香穀及果品等,造粥以供僧侶食用,寺院則舉行誦經法會,紀念佛祖釋迦牟尼。《光緒順天府志》雲:“每歲臘月八日,雍和官熬粥,定制,派大臣監視,蓋供上膳焉。”在清代,宮中、民間喝臘八粥之風十分盛行,合家聚食,饋送親友,花樣品種繁多。其中以北京最為講究:紅棗、白果、蓮子、桂圓、苡仁、胡桃、栗子、桃仁、杏仁……,米中所加不下二十餘種。每至臘七,則剝皮滌器終夜燒煮,武火燒開,文火慢煨,直至次日臘八之晨。天明時臘八粥煮好,供佛祭祖後,分饋親鄰於午前。
《本草綱目》記載,制臘八粥之紅棗、白果、苡仁等二十餘種原料,皆屬食療藥味,而臘八粥則當屬藥膳之組成。清代營養學家曹燕山撰《粥譜》,對臘八粥的健身營養功能講得詳盡、清楚,調理營養,易於吸收,是“食療”佳品,有和胃、補脾、養心、清肺、益腎、利肝、消渴、明目、通便、安神的作用。由於粥爛易消化吸收,特別適合老人、兒童、孕婦、病人的食用,對人體具有健胃、養血、補氣、安神等功效。冬季常食這種臘八粥,不僅能驅寒保暖,而且養人補體,延年益壽。
雖然臘八粥最終是人們自己食用,對自己的健康有益,實質上講臘八粥是敬佛的供品。熬制食用臘八粥對人有好處,還有一方面是因為人們信佛敬佛的那敬仰的心和心裏懷有美好的願望,那種有所信仰的社會氛圍。現在商品化的罐裝臘八粥到處都是,不過人們已經沒有了那種虔誠的信仰熱烈的期待,更喪失了那種隆重的社會氣氛。那麽臘八粥再美味,也只能喝到嘴裏,卻喝不到心裏。如果沒有了那顆虔誠敬佛的心,那也就喪失了臘八粥它最初最根本的意義。人和人之間,人和神之間,不就是心和心之間,心和信之間嗎?
引用==>http://www.minghui-school.org/school/article/2003/11/19/26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