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 南京行於全球漢詩大會上恰遇郁達夫的長女郁黎民女士
及他的長外孫鄒誠先生 我們趕緊徵求他們同意與他們合照
他們很謙虛似乎也很習慣 而我們則很開心有此際遇
郁達夫(西元1896~1945)是五四時期有名的白話小說作家
浙江富陽人。早年留學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習經濟法政,曾先後任教
北京、武漢、中山、安徽諸大學。抗戰期間流寓南洋,勝利後為日軍所害。
著有小說沉淪、屐痕處處等。
有研究郁達夫作品的評論家認為郁達夫先生的古典詩更是絕響上乘之作
請各位看官品味品味覺得如何
元日感賦
逆旅逢新歲,飄蓬笑故吾。百年原是客,半世悔為儒。
細雨家山遠,高樓雁影孤。鄉思無著處,一雁下南湖。
村居
殘秋天氣最淒清,緩步池塘夕照明。看到白雲歸岫後,衡陽過雁兩三聲。
奉懷
簾外風聲過雁群,登樓遙望暮天雲。行經故館空嘶馬,病入新秋最憶君。
知否夢迴能化蝶,記曾春盡看湔裙。何當剪燭江南墅,重試清談到夜分。
無題三首
綠波容與漾雙鷗,觸我離懷萬里愁。春水長天回首望,白雲堆滿海西頭。
書生風骨太寒酸,只稱漁樵不稱官。我欲乘風歸去也,嚴灘重理釣魚竿。
草堂春夢絕孤淒,悔放遊槎到海西。正是牽衣傷去國,疏簾風過午雞啼。
贈隆兒兩首
幾年淪落滯西京,千古文章未立名。人事蕭條春夢後,梅花五月又逢卿。
我意憐君君不識,滿襟紅淚奈卿何。煙花本是無情物,莫倚箜篌夜半歌。
郁達夫和王映霞的戀情
和許多二十世紀初的著名文人一樣﹐郁達夫的第一次婚姻是被母親包辦的。1920年﹐當他被母親匆匆召回家鄉完婚時﹐娶來了一位也算是知書達禮﹑頗有才情的賢惠女子--孫荃。 1927年初郁達夫到了上海。那一天﹐在上海尚賢坊的一個朋友家裡﹐郁達夫第一次見到了那個對他後半生發生了重要影響的女人──王映霞。但也正是在同一天﹐郁達夫收到妻子孫荃寄來的皮袍子﹐心中十分感激﹐還盤算著要寫一篇小說﹐賣幾個錢寄回家中。當然﹐王映霞長得很漂亮﹐比較符合郁達夫心目當中理想的女性。王映霞是一個新式女性﹐受過新式教育﹐思想比較開放﹐比較開明﹐郁達夫看了以後覺得這個女孩子很特別。陷入熱戀的郁達夫﹐這時突然燃燒起了對現實生活的熱情。他感到﹐如果能得到王映霞的愛﹐此後的創作力恐怕要更強。 他終日徘徊在王映霞樓下﹐一向生活拮據的他突然變得揮金如土﹐他與王映霞的戀愛方式不是花前月下的清幽境界﹐而是上高級飯館﹐看好萊塢電影﹐盡情地追趕著摩登都市的時尚。但是年輕美麗而又受過新式教育的王映霞面對這位比自己大十幾歲家有妻兒的著名作家始終處于矛盾彷徨之中。 八‧一三事變後﹐郁達夫與王映霞從上海遷到杭州﹐並建起一座風雨茅廬。王映霞還為郁達夫生下兩個兒子﹐但雙方的性格矛盾日益激化﹐家庭爭吵越來越多。1936年郁達夫為參加抗戰活動南下福州﹐留下王映霞獨自帶著孩子和老母在漫天烽火中逃難。兵荒馬亂的戰爭歲月﹐正是妻子最需要丈夫在身邊共渡難關的時刻﹐而郁達夫的遠走﹐使王映霞感到郁達夫是一個不負責任的丈夫。可郁達夫在福州聽到的卻是王映霞與第三者關系不正常的流言﹐這個傳聞深深地刺傷了郁達夫﹐令夫妻關系面臨崩潰。深感委屈的王映霞一氣之下離家出走﹐而性格沖動的郁達夫則在大公報上登出尋妻啟事。 1938年﹐郁達夫應星洲日報的邀請來到新加坡參加抗日宣傳工作﹐王映霞帶著他們的長子郁飛也一同來到新加坡。1939年﹐郁達夫在香港《大風旬刊》上發表著名的《毀家詩記》﹐公開披露了他與王映霞之間的情感恩怨﹐並且痛心疾首地指出王映霞在情感上對他的背叛﹐是導致“毀家”的重要原因。《毀家詩記》最終導致了二人的分手。1940年﹐王映霞與郁達夫在新加坡協議離婚。這對曾被喻為“富春江上神仙侶”的才子佳人﹐就這樣以彼此怨恨的方式分手了。離婚後的郁達夫始終流浪在南洋一帶﹐1942年﹐他流落到了蘇門答臘島﹐與一位當地的華裔女子結婚。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時﹐郁達夫被日本憲兵殺害﹐終年只有49歲。 |
|
來源:北京娛樂信報 編輯:小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