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9/24 03:53:03瀏覽3400|回應7|推薦38 | |
林語堂故居入門口 藍色屋頂~像是靈堂設計一樣 林語堂喜歡這調性不介意是否與傳統有所忌諱 整座建物來自林語堂個人喜好與意見 官網介紹說是林語堂自己設計的 經過牛與同學研究 事實上應該是林語堂個人的意見為主 因為最後建物完成仍需由建築師設計施工簽認 這畫押的建築師就是 王大閎 很多人不知道他是誰~他就是國父紀念館的設計建築師~ 誰是林語堂?? http://www.linyutang.org.tw/user/aboutlinyutang_2.asp
這棟建物已被列為古蹟~ 所以內部功能重新規劃運用 可以說是古蹟再利用 誰說古蹟只能擺在旁邊晾著 我們對古蹟似乎有太多的恐懼 很奇怪 總統府也是古蹟 為何沒人對它害怕? 下文是轉貼~很重要的觀念: 國際間存有歷史保存及古蹟「再利用」課題的觀念,大致可以歸納成幾個特色: (1) 空間文化歷史性的維護與彰顯。 反應真實性歷史證物應廣泛的含括一切可能的資源,而不僅只是建 築本體的維護而已。 (2) 經營管理的觀念以提升文化資產的歷史性特徵為目的。 依此,文化遺產的特徵需要被真實地強調,以詮釋地方的真實性傳 統。 (3) 肯定適度商業行為的引入,是經營管理一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此即古蹟(歷史建物)亦或是文化資產廣義的教育、經濟效益,然 重要的是,此商業行為必須是「適切」的行為。 (4) 文化資產的經營與管理,為特定人們或團體的職責,以尊重並提升 所在地遺產與生活水準及文化品質為原則。 包括解說員的養成,所在地社區人們之遺產詮釋與教育計畫,應該 鼓勵當地解說員之參與,從而提升社區民眾的關心與社區生活品質。 (5) 持續不斷地進行評鑑,以確定文化資產的歷史性不被破壞與減損。 一個完整的評鑑制度不僅針對修護過程而定,接下來的永續經營 與管理顯然也應被納入一併評鑑。
簡單的說,所謂空間再利用,其實應該是結合建築(古蹟)實體及虛體 空間(室內外、庭院、植栽等),加上特定團體與社區的共同經營,並 得到古蹟修復不同過程(調查研究、設計規劃、施工修復、再利用維護 管理)相對的尊重,才可能促成適當且成功的再利用案例出現。 台北市古蹟(歷史建築)再利用案例調查與檢討 隨著古蹟(歷史建築)再利用、活化、再生風潮的興起,也引起了許多 的討論與迴響,許多的古蹟(歷史建築)、閒置空間也搶搭這班順風車,行成了一股無法抵擋的勢力到處漫延。以台北市為例,包括北投溫 泉博物館、當代藝術館、台北之家、市長官邸藝文沙龍、錢穆故居、林 語堂故居、草山行館、紫藤廬、台北故事館、牯嶺街小劇場、西門市場 等,陸續委託了民間的財團法人(社團法人)來經營與管理。 如此的委託方式,究其根源主要係依據「臺北市市有藝文空間委託經營 管理要點(1997)」而來,其目的「為委託民間團體經營管理市有藝文 空間,以提昇空間使用效益、增進市民休閒品質」,依法允許民間團體 進行三年的經營與管理。由於此要點屬於「藝術教育目」的分類,其出 發點在增加藝文空間的「使用效益」,因此當前述那些古蹟(歷史建築) 進行再利用的同時,其身份已經轉為「市有藝文空間」的處理,而受委 託的民間團體在進行再利用規劃時,是否會參照前述古蹟(歷史建築) 的態度加以面對,從目前的結果看來,顯然有著相當大的落差。 ((以上摘自" 台北市市定古蹟李國鼎故居調查研究及修護計劃"技術報告--張崑振)) 入門側邊~原況牛不知道 但牛知道這是再整理過的戶外咖啡平台 一進門後的小中庭 這是林語堂自己的主意 他也親手栽植盆景 右邊有個小池 前面看到的是餐廳 現經過改裝後對外營業 從外部望向餐廳 其實整個建物 我們從仰德大道入口進入是一層樓 從側邊咖啡平台走去發現原來我們站的地方是二樓 這是因為建物位於山坡地的關係 林語堂墓 這不會感到恐怖 牛是從餐廳陽台直接向下拍攝 如果在餐廳陽台用餐或喝咖啡 記得小聲點~別讓林先生嫌你太吵 還有其他照片在個人相簿裡 http://album.udn.com/nicefenfen/77313 故居詳細介紹詳官方網站 有些場景不開放攝影 其實牛對那建物不甚喜歡 但空間內部殘存的文人氣息 大家可以多去走走感受一番 林語堂故居網站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