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心無旁「ㄨˋ」究竟是馬還是鳥?
2011/08/12 11:55:05瀏覽13382|回應1|推薦3
可惡的「心無旁騖/騖」!

首先,這兩個字這麼像,一般視窗的大小根本就無從區分,還得特別貼近該字,才知道究竟是馬是鳥!不過不能陷於情緒,還是來認真地探究吧!

這篇文章〈「心無旁鶩」抑或「心無旁騖」?〉中有詳細的討論,不過版面實在...慘不忍讀,整理如下~

  1. 一直以來的用法都是心無旁騖(「馬」派)。
  2. 某年被翻案了!2004年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考證為心無旁鶩(「鳥」派)。
  3. 高師大研究所副教授蔡根祥翻案,經過出版社編輯向教育部提問,國語推行委員會再次更正回「馬」派之心無旁騖。

總之,現在又回到馬派的心無旁騖了。過去讓它過去!~

但你不會很好奇嗎?兩派人馬的依據何在?教育部那能說改就改啊?(不要再批評教育體制了,想想我們該為此做些什麼比較實際。)


鳥派第一次翻案
  • 典故依據:孟子告子上第九章云:「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
  • 推掄:這「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就是不能專心,也就是「旁鶩」典故的由來。

馬派再翻案
  • 推翻理由一:歷代文獻資料裡,自《孟子》以後,直至清朝,都沒有任何「旁鶩」的用例。
  • 推翻理由二:出自《孟子》的成語很多,如「魚與熊掌」、「齊人之福」、「明察秋毫」、「始作俑者」、「緣木求魚」、「揠苗助長」等等,成語與原文之間都有密切的文字關係,保留了原文特別的字眼。同理可推,如果說「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要寫為成語的形式,也應該寫作「心有鴻鵠」或者「心無旁鵠」,而不至於改頭換面變成「心無旁鶩」。
  • 用「馬」最佳線索:梁啟超:「主一無適便是敬。」
蔡根祥副教授的翻案理由
  1. 梁啟超解釋「主一無適」是用「做事」來說的,「忠於一件事」是指不要去做旁的事,而不是「不要想著別的事」,所以「不旁騖」也應該從「做事」上說的,「做」跟「想」是有差別的。
  2. 朱子說「無適」的「適」,是動詞,往也;「無適」就是「無他適」的意思。和「適」字對應的就是「不旁騖」的「騖」字。「騖」字《說文解字》說是「亂馳」,歷代用例也大多作為動詞用的;而「鶩」是鴨子,是名詞,與「適」字顯然不能相對。
  3. 梁啟超既然在文章中引用朱子的話,可見他是熟讀朱子文章的。《朱子語類》中記載朱子多次談論「心的追求」以及告誡門人求學所應戒慎的事。……(總之)朱子談論到心要如何時,都是用馬部的「騖」字,而且當作動詞「追求」解。他教訓門人要以本心追求孔孟聖賢之道為「正馳」,而科舉、外邊文字、虛無道術等都是旁門左道,是「騖外」,學者不可受引誘而胡亂追求,失卻本心的正軌。「騖外」、「馳騖於外」、「東馳西騖」其實都是「旁騖」的同義詞,所以應該是馬部的「騖」。

所以同學們,是心無旁(馬派)、趨之若(鳥派),大家一起記得!

( 知識學習考試升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newrain86&aid=5531817

 回應文章

MARK
教育部沒改過這個字
2011/08/20 17:16

2002-2003之間 擁鳥派想改成心無旁鶩

2003.10.10左秀靈先生致函教育部確認用字

2003.10.27中國時報韓國棟記者以偏向擁鳥派的報導,誤導大家,讓大家以為國語會和教育部都更正了用字, 事實上並沒有.

2004.4.26教育部請專家研究,並於國語推行委員會第133次常務委員會會議討論,確定心無旁「ㄨˋ」乙詞用字應為「騖」

2004.5.24教育部致函左秀靈先生,副本給國語推行委員會,國立編譯館

2004.6.10國立編譯館以書函致育成 南一 康軒 翰林等四家教科書出版公司 要求以心無旁騖(從馬)配合堪誤

所以心無旁騖一詞的用字,教育部從沒改過,想出鋒頭的教授再加上沒有國文素養的記者,在大眾媒體上不負責任地亂寫一通,結果從沒更動的字,被說成搖擺不定.

牛圓(newrain86) 於 2011-08-26 09:02 回覆:
仁兄不為媒體所惑,亂世中仍具清明之眼,甚為感佩!
非常感謝您的澄清,不知您是在事發當時特別注意該類新聞?抑或引用有據?
若為後者,能否提供相關的參考網頁或新聞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