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6/23 19:45:40瀏覽280|回應0|推薦6 | |
更新日期: 2010/06/14 04:11 〔記者翁聿煌/北縣報導〕馬偕醫院淡水院區有位護理長要趴在手術台、準備開痔瘡的歐吉桑調整位置,告訴他「咱趴過來」。由於接近男性生殖器的台語發音,一言既出,笑翻在場醫護,留下面紅耳赤的阿伯和不明所以的護理長。 「阿伯,吃飽三粒。」「啥米?愛呷百三粒?」醫護人員和不少病患互動時都是國台語混用,容易造成誤會,因此馬偕醫院淡水院區臨床技能訓練中心特別開設醫用台語課,減少醫病間的「雞同鴨講」。 觀察變棺材 嚇壞歐巴桑 臨床技能中心護理師王明淑說,曾經有位歐巴桑進手術室準備動刀,心中已忐忑不安,竟聽到護士解釋程序說:「稍等醫生進來就會開始(台語音:開死)。」然後送進「觀察(台語音:棺材)室」,嚇得歐巴桑去了半條命。 還有一次,X光師要為阿嬤照X光,告訴阿嬤待會兒要聽從指示「一、二、三,照!」結果X光師數完「一、二、三」,聽話的阿嬤馬上跑離開X光機,讓X光師摸不著頭緒,搞清楚後才知道是阿嬤把「照」當做是台語的「跑」。 王明淑說,醫病溝通不良小則導致誤會、大則影響患者病情,一定要設法解決。 學習正確用法 了解訴求 因此馬偕淡水院區為醫護人員開設「醫用台語」研習班,希望醫者視病如親,遇到對方以台語為母語時,要注意那些台語用詞,容易產生誤解,例如阿公阿嬤說「心頭雜雜(胸悶)」、「手骨(肘)頭按按(緊)」、「鬢邊(太陽穴)唊唊叫(有撞擊感)」,要能確切了解患者的主訴。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