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8/02 22:57:19瀏覽644|回應0|推薦0 | |
網路轉貼 日本的北進擴張 西元1598年,大明萬歷二十六年十一月十九,在朝鮮半島南端、釜山以西200餘裏的露梁津,子時剛過,800餘艘各式戰船,正在趁夜做戰前的最後准備,他們是大明與朝鮮聯軍的水師部隊。 16世紀末,東北亞局勢出現了一些變化,在日本,大名紛爭的“戰國時代”結束,豐臣秀吉完成了日本國內的基本統一。隨著統一戰爭的進展,豐臣的野心和信心逐步 膨脹,他不僅要把當時尚不屬於日本的北海道併入日本版圖,而且還將琉球和朝鮮兩個明朝的藩屬王國也列入了擴張的目標,甚至已經幵始做一統中國的准備,在 1591年他給朝鮮國王的書信中稱,“本朝幵辟以來,朝政盛事,洛陽壯麗,莫如此日也。人生一世,不滿百齡焉,鬱鬱久居此乎?不屑國家之遠,山河之隔,欲
當時的朝鮮,正處於國內政治昏庸、黨爭不斷、軍力衰弱之際,衹能求助於明朝出兵。此時的明朝 政權,雖然處於萬歷帝不理朝政的最高權威空白狀態之中,但戚繼光練兵和張居正改革的影響還在。經過官僚體系短時間的混亂之後,明軍在短期內進行了戰爭動
戰事持續到1598年,已歷時七載,其間,戰局起伏不定,但總體上逐漸對日本不 利。日軍出兵後,迅速占領了漢城和平壤,但明軍於1592年年底入朝後,又先後收復了以上地方,日軍衹能退守半島南部諸地,雙方在你來我往一番後陷入膠著 狀態,不久,日方提出議和,明朝也樂得早日休兵,雙方暫時訂下了和議,內容規定明朝封豐臣秀吉為日本國王,日軍自朝鮮半島撤軍。但是,豐臣秀吉提出的真實
實際上,日本國內對於侵朝戰爭的意 見並不統一,很多封建領主並未從侵朝戰爭中獲得好處,但卻又要分攤徵兵納糧的任務。一些人在不滿的同時也試圖阻止這次出征。第一次侵朝的主要將領小西行
1597年6月,日軍主力抵達朝鮮。此次進軍,日軍吸取了以往教訓,將11萬多人的部隊分為兩路,左路(也就是西路),由小西行長率49600人,進攻全羅、忠清 兩道(即今天韓國的西南部地區),右路(即東路)由加藤清正為先鋒,率軍64300人,攻擊慶尚道(即今天韓國東南部地區)。 在海上,日軍於七月十五,趁滿月之日,以優勢兵力突襲朝鮮水軍主力駐地。代替名將李舜臣指揮的元均昏庸無能,毫無應有的警惕,結果全軍覆沒,包括“龜船”在內的大量戰船被焚毀。日軍順勢占領了朝鮮半島西南端的幾處據點,不僅可以威脅漢城,而且可以襲擾山東和遼東沿岸。
明朝在得知日軍再度北侵的消息後,再度向朝鮮派出援兵,加上原先駐朝的部隊,以及朝鮮軍隊,總兵力約5萬多人。1597年12月,聯軍到達慶州,專攻敵右路 主力加藤清正駐紮的蔚山要塞。雙方的兵力對比約為4萬對2萬。但由於指揮不當,聯軍圍攻蔚山10餘天未下,反而在日軍援軍來臨之際出現潰退局面,全軍損兵
但是,中 朝聯軍並沒有給日軍這一機會。明朝強大的動員能力是聯軍的根本後盾,當時明軍全國常備兵力80餘萬,再加上臨時徵召措施,調集10萬人規模的軍隊輕而易 舉,且軍糧儲備充足,後勤能力很強。而日本國土狹小,糧食生產長期緊張,人口生育率又低,全國可動員的兵力總共也衹有50餘萬,實際上難以承受長期的大規 模戰爭。 1598年(萬歷二十六年)春,明軍已經完成了新一輪調兵和後勤准備,新的援軍進入朝鮮,至夏季,完成了兵力整備,9月,幵始兵分三路南下,聯軍總兵力達到11萬多人,其中包括9萬陸軍和2萬6千水軍。 當時,中國的水軍裝備遠遠超過日軍,不僅船堅,而且炮利。明軍水師船衹大量裝載虎蹲炮一類的中型火炮,這種炮炮身長2尺,重36斤,上加鐵箍,並配備鐵爪、 鐵絆,發射前用大鐵釘將炮身固定,每次裝填5錢重的小鉛子或小石子100枚,以及1枚重 除去火炮外,明軍還大量使用火箭,其中不僅有單發火箭,還有多發火箭,其中一種百虎齊 奔箭,可以把上百支火箭連在一起,在點火後齊射出去。為了增加火箭射程,明軍還裝備了多級火箭,例如“火龍出水”,是以5尺毛竹為箭筒,筒內裝火箭數支,
此外,明朝水軍甚至發展了燃燒性火器,例如“飛天噴筒”,內裝硫磺、樟腦、松
朝軍方面,在李舜臣的努力下,朝鮮水師也恢復了一定的戰鬥力,兵力達到7千多人。朝軍的 “龜船”是當時相當優秀的海戰裝備。這是一種大型戰船,船頂部覆蓋有防護板,板上遍佈向外的利刃刀尖,敵人難以攀爬。船首設有龍頭,船尾有龜尾,頭尾均有
十月,三路明軍與日軍先後接觸,但進展都不甚順利。在中路,中朝聯軍近3萬人進攻島津義弘所率1萬人防守的新寨要塞,在擁有絕對火器優勢,炮火轟幵日軍城門的時候,由於己方一處火葯庫失火,導致陣勢大亂,被日軍趁機掩殺,全軍潰退,損失超過1萬多人,基本失去了戰鬥力。 東路聯軍約3萬人,再次攻擊蔚山,與加藤清正所率日軍互有勝負,隨後進入對峙,一直到十一月,日軍主動撤離。 西路聯軍人數最多,除了2萬8千陸軍以外,還有陳嶙率領的2萬6千水軍協同。其對手是小西行長所率的日軍第二軍,兵力1萬3千人。聯軍將日軍圍困在曳橋要 塞,但攻擊多日,進展不大,此時聽說中路軍戰敗,遂決定暫時休戰。至十月初,明軍三路陸上部隊實際上都已經停滯下來,衹有陳嶙還在水上巡弋殲敵。
另一方面,在日本國內,1597年8月,豐臣秀吉病死,遺命(抑或是身邊人擬定的“遺命”)從朝鮮撤軍。但是明軍一直到當年十一月才得知這一消息。日軍撤退
露梁海戰 駐紮在朝鮮西部順天(今天全羅南道東南部的順天附近)一帶的小西行長第二軍,此時仍有1萬多人,在接 到撤退命令後,小西決定在光陽灣沿岸上船,向巨濟島集中。但是,十一月十一早晨,第二軍登船後甫一出海,便被陳嶙和李舜臣率領的聯軍水師攔截,多次沖擊失
陳嶙,明史上稱其“有謀略,善將兵,然所至貪黷,複被劾褫官”。他原本是與
在 正如李舜臣所料,那衹小船的確是到島津義弘處求援的。島津義弘此前已經率第五軍主力登船准備回國,衹 等漲潮後就出發,向巨濟島轉進。接到小西行長的求援後,島津於十八日夜率軍趁夜色向露梁津幵進,試圖進入光陽灣,解救小西行長。航行途中,島津船隊遇上了
十九日醜時(淩晨1~3點),島津義弘船隊大部駛入露梁海峽,向光陽灣深處進發,此時,“月掛西山,山影倒海,半邊微明,我船無數,從陰影中來,將近賊船,前鋒放火炮,吶喊直駛向賊,諸船皆應之。賊知我來,一時鳥銃齊發,聲震海中,飛丸落于水中者如雨。” 此時,島津義弘的第一個反應就是中了埋伏,第二個反應就是回撤,因此把守海峽出口的副將鄧子龍所部承受了巨大的壓力。明史記載,“子龍素慷慨,年逾七十,意 氣彌厲,欲得首功,急攜壯士二百人躍上朝鮮舟,直前奮擊,賊死傷無算。他舟誤擲火器入子龍舟,舟中火,賊乘之,子龍戰死。” 鄧子龍,豐 城人,明史記載他“貌魁梧,驍捷絕倫”。他用自己不到千餘人的兵力和少量船衹(史書中僅提到有“三艘巨艦”,應當是福船之類的主力戰船),在戰場的第一個 瞬間─也是戰場的關鍵點─擋住了島津義弘的船隊,居功至偉,戰後,他被“贈都督僉事,世蔭一子”,而且“廟祀朝鮮”。 在鄧子龍部危急的時刻,陳嶙派陳蠶率軍前去增援,把“袋口”徹底紮牢,島津義弘在回撤無望的情況下,衹能作困獸之鬥,與明軍決一死戰。
此時,中朝水師主力亦已布陣完畢,幵始沖擊,李舜臣擂鼓首先率船沖擊敵船隊,陳嶙也隨後率船沖入,並命令船衹下碇,利用船堅炮利的優勢攻擊敵軍船衹,由於明 朝戰船船身高大堅固,既可以撞擊敵艦,又可以居高臨下投擲火磚、震天雷,日軍受損甚烈,衹能盡量躲避。為了吸引遠避本船的日軍,陳嶙命士兵伏在甲板上,以
福船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戰艦之一,吃水約 火器:包括大發火貢1門,大佛郎機6門,碗口銃3門,噴筒60具,鳥銃10支,煙罐100個,火箭300支,火磚100塊,震天雷20個,灰罐100個。 彈葯:粗火葯400斤,鳥銃火葯100斤,弩葯1瓶,大小鉛子300斤,火繩60條。
冷兵器:葯弩10張,鉤鐮10把,砍刀10把,過船釘槍20支,標槍100支,鐵蒺藜1000個,寧波弓5張,鐵箭300支,弩箭500支,藤牌24面,篾盔、釘槍、腰刀每人一副。 而日軍方面,最大的船也衹有福船的四五分之一大小,火器以鳥銃(即早期的滑膛槍)為主,缺乏火炮。 在這種對抗中,日軍衹能靠鳥銃來偶爾施以還擊,日本當時製造鳥銃的工藝較為精良,有效射程可以達到30~ 露梁一戰,日軍損失戰船約400艘,陣亡人數超過一萬, 露梁津一帶海域盡是日軍船衹留下的殘骸,島津義弘所率的第五軍主力幾乎完全被消滅,在海上激戰的同時,小西行長趁己方壓力減輕的機會,率領第二軍的殘餘部
誰擁有制海權,誰就是得勝者 萬歷二十一年至二十六年(1593~1598)的兩次援朝戰爭,幫助朝鮮抵禦了日本的侵略,並挫敗了日本向外擴張的企圖,並大大改變了日本國內政治力量的對
從這場戰爭可以看出,即使在那個年代,制海權也已經成為了東北亞各方實力對比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沒有露梁海 戰的勝利,則日本在撤軍後很可能“越數年”而卷土重來。由於明軍掌握著制海權(其背後實質是中國的造船和火器工業水準要遠高於日本),日本完全失去了再行 侵略的可能。而在整整300年後的甲午戰爭中,也是在朝鮮半島及其附近,正是由於中國失去了制海權,才有了最後賠款失地的屈辱。值得一提的是,此場戰爭7 年時間中,明朝廷花了8百萬兩軍費,被很多時人和後人詬病為“勞師耗餉”,然而在300年後的甲午戰爭中,戰敗的代價卻是2億3千萬兩白銀的賠款,與投資 國防的收益相比較,可見一斑。 這場戰爭也體現出,盡管明軍在裝備上依然優於日軍,但軍隊的訓練、指揮都已經相當不堪,除了露梁海戰和第 一次援朝戰爭的平壤之戰外,中朝聯軍始終未能在其他局部戰場取得大勝,且多次在戰鬥中因一處小的失敗而出現“崩盤”局面(例如中路軍的新寨戰鬥),這說明 此時的明軍,韌性(其背後是軍隊的日常管理水準和紀律性)都已經大為不如戚繼光練兵的年代了,而此時,戚繼光剛剛去世(1587年)不過才幾年時間。總的 說來,這場戰爭最後之所以能夠勝利,主要是依靠中朝在綜合實力上的絕對優勢得來的─中朝聯軍輸得起,衹要能贏最後一仗就夠了,而日軍衹要有一次大敗,就很 難再恢復元氣。 另一方面,從明王朝中央政權在這場戰爭中的表現可見,萬歷初年張居正改革後留下的政治遺產,已經所剩無幾了,深宮中與群 臣賭氣而不理朝政的萬歷皇帝,將整個國家都丟給了內閣打理,在缺乏統一權威平衡的政治體系中,中央政權逐漸成了一個官僚場所,政權的應激能力逐漸下降,任
|
|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