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8/07/11 15:02:35瀏覽1154|回應0|推薦0 | |
面對人生,你最害怕什麼? 可能不是變窮或吃苦,而是找不到自己的道路。只看見一輩子沒沒無聞、庸庸碌碌,年輕也沒有用。 劉謙,30歲,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業。 林東源,34歲,屏東科技大學環保系畢業。 胡啟志,26歲,高中畢業。 牛毓麟,40歲,台北醫學院醫事技術系畢業。 張嘉倫,35歲,交通大學建築所、淡江大學建築系畢業。 葉雲仁,29歲,台北商專畢業。 沒有顯赫出身、難以複製的學歷,他們的共通點卻是抓住人生黃金10年,在1分的位置上,發揮200分的打擊力。無須靠頭銜背書,他們是自己的王者。 2月10日,中華汽車尾牙,剛結束大陸表演行程的劉謙,仍顯得有點風塵僕僕。彩排的時候,只見他手一翻,撲克牌像海浪般直撲而來,熟稔的技巧令人驚嘆。 30歲的魔術冠軍 劉謙是台灣獲獎紀錄最輝煌的魔術師。他曾經拿下世界魔術研討會魔術比賽冠軍、美國魔術學院頒發「年度最佳手法獎」、2003年12月由日本職業魔術協會票選為年度最佳外國魔術師。 1988年8月17日,當時才12歲的劉謙參加克寧奶粉舉辦的「全國兒童魔術比賽」,在圓山飯店,從美國魔術大師大衛考柏菲(David Copperfield)手中,接下他生命中第1個冠軍。 然而魔術師從未被視為穩定、長遠的職業,劉謙又是家中獨子,於是他也跟著所有人的腳步,參加大學聯考,進入東吳大學日文系。 大學畢業後,劉謙找過工作,只是愈測試,答案愈明確:「只有表演魔術是我最舒服的事。」 這是條無比陌生的道路,該怎麼走?那一、兩年,劉謙拼命到國外參加比賽,一心只想著:「我要證明自己的能力。」「這是個賭注,」劉謙很清楚:「不一定成功,但至少我不會後悔。」 透過比賽,他認識許多經紀人,開始學著有策略地經營自己,深化表演:舉凡物理、化學、工學,甚至行為學、心理學到美術、燈光、肢體語言,「整天把這些『天書』般的東西抱著念,」劉謙形容:「魔術師的一天是什麼?就是看魔術、想魔術、練魔術,讀書。」 去年6月,劉謙在世界魔術師協會邁阿密總會年度大會上擔任特別來賓。1週前,帕華洛帝在同一個位子演唱。「我是一個來自台灣的魔術師,」表演結束當下,上千人鼓掌,他心情激盪到不能自己。 林東源是另一個準備代表台灣向世界挑戰的名字。去年他奪下「台灣咖啡大師比賽」冠軍,今年7月,將代表台灣到東京參加「世界咖啡大賽」的競技。 34歲的咖啡冠軍 看林東源表演咖啡拉花,是非常棒的視覺享受。他手臂微屈,拿起牛奶杯,一道白色線條流轉而下,眼看即將溢出杯緣,筆劃嘎然而止,呈現出完美的表面張力與圖案。 這雙手,本來應該終日與機械或實驗為伍。林東源從木柵高工機械科、聯合工專環保系、輾轉念到屏科大環保系畢業。但退伍後,他沒進企業,反而到咖啡店工作。 每天晚上,林東源利用收工後剩下1,000㏄左右的牛奶,節省地一次用10㏄,倒進水裡模擬練習。「總會把一缸牛奶全打掉,」林東源描述當時所下的苦功。 不過,能拉出30種咖啡花樣的本領,並不是他最獨到的地方。反倒是理工背景帶來的科學眼光,讓他面對咖啡時更得其中真髓。 2004年底,林東源在西華飯店後面開了間屬於自己的咖啡店“GABEE”(台語「咖啡店」)。「咖啡機是用9個大氣壓力煮咖啡的,所有效用都被放大,」他說話的語氣,像是分析某種精密產品。每天,林東源要做兩次咖啡測試,分別在開店前與傍晚:「因為氣壓改變,咖啡味道會不同。」 求精的態度,讓林東源去年擊敗14名強敵,成為代表台灣躍上國際咖啡界的第1人。 劉謙跟林東源的故事,只是個人的抉擇,只是這個世代中少數的「秀異份子」嗎? 並不。他們是兩個閃亮的身影,映照出了一個新時代的成功模式。 實力派天邪鬼的時代 英國最知名的管理大師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早在1978年,就在著作《阿波羅與酒神》裡,大膽預告「雇用型社會」的沒落。他運用希臘神祇的性格巧妙譬喻:只看工作內容,不管個人特質的「阿波羅」組織終將面臨困境;才華洋溢、各業行家崇尚的「酒神」會引領風騷。 30年後,這個圖像在全球化競爭下顯得更加清晰。當「世界是平的」,競爭無國界,你更需要異軍突起的生涯策略。 跨國企管顧問公司“BAIN&COMPANY”日本首席顧問山本真司,3年前寫下《寫給生存不安的年輕人》一書,上市1週就奪下日本亞馬遜書店商業類書籍亞軍。 「在知識大眾化的時代,誰會成為勝利者?」山本真司在書裡劈頭問。他看到很多年輕人害怕跟不上潮流,生吞活剝各種流行概念,但除了被危機感弄得焦慮、疲憊不堪外,照舊沒有本事、看不到出口。 山本真司用矩陣畫出4種生涯類型(表1),未來的人才,一定是矩陣右上角的「實力派天邪鬼」。不只追求知識,更要有強烈的革新動力,打造出與眾不同的生存利基。 差異化vs.捨棄 在山本真司的概念裡,有兩個關鍵字:一是「差異化」,不求全知全能,但要一枝獨秀;一是「捨棄」主流,為人所不為,學會跟世界唱反調。 他的主張,某種程度與另一位日本暢銷作家村上龍不謀而合。村上龍在《工作大未來》中開宗明義指出:「未來世界上只分成兩種人:從事自己喜歡且適合自己的工作,並藉此生活的人,以及不是那樣過活的人。」 只是,要做到前者並不容易,因為一般人總是期待伯樂,透過別人的眼光肯定自己。碰上喜歡的事物愈「另類」,愈需要內心有孤注一擲的意志,才有機會擦亮天賦。 26歲的華裔青年胡啟志就是最好的例子。只要看過他出神入化的水晶球與火舞表演,都會留下難忘的深刻印象。 知道自己「不要」什麼 胡啟志的哥哥順利念完大學,進入職場,他卻17歲高中畢業,離開美國紐澤西的家,到世界各地流浪。 他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可是知道什麼不要:不要管轄與束縛。 因此,胡啟志寧願到處打零工,也不肯勉強自己。在倫敦時,他認識業餘表演玩火的朋友,這激起他的興趣。本來只是邊看邊模仿,後來竟動了去念馬戲團學校的想法。 這次胡啟志發揮驚人的毅力:他在瑞典考馬戲團學校不成,靠打工賺夠旅費後,又跑去俄羅斯莫斯科馬戲學校,前後進修了2次。 現在他每週要各花10幾個小時練習水晶球與火舞,還要抽空鍛鍊新把戲──鐵環。胡啟志的雙手都布滿了厚厚的繭皮。 「我存了很多錢,」他不經意提到,雖然堅持不肯透露表演行情,但看得出來,胡啟志早已擺脫收入不穩定的生活。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