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作業】人文社會科學營之論文
2013/02/07 15:39:00瀏覽160|回應0|推薦4

由人存在世上的因素淺論「看破人生」的態度

 

 

  自十四天的第一堂文學課開始,筆者便藉由李賀的作品思索到「看破人生」的心理:李賀的詩充滿了對於時間的想像力,一句「空光遠流浪」,打破了人們對於思考「未來有多遠」的限制,縱然是倏忽即逝的生命也能看破人生轉化為永恆。為何李賀會被認為擁有「看破人生」的情操?因為他自出生起便拖著一具羸弱病重的身軀活在世間,由於面對「死亡」隨時來臨的壓力,促使他不得不思考起生命存在的議題,進而作詩賦予無生命之物情感。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讓他成為首創「藉物抒情」、也是後世極具盛名的一位詩人。

 

  然而,「看破人生」是否僅有一種形式?能否有除了「病痛」威脅生命以外的因素存在?間接的,一個人存活世上擁有「構築人生」能力或意願的主要因素為何?筆者不得不沉思尋覓:過去筆者認為活在人世間沒有真正的快樂,正如後來林教授的社會心理學課程探討到人一生的成就,不一定能給予對於生命的滿足,打破許多青青子衿對於未來的理想及規劃。究竟人活著還有什麼意義?我們能做什麼?又是為了什麼而活呢?

 

  筆者覺得,活著是一種責任。我們不能輕易死去,因為我們身邊有許多關懷照顧我們的人,即使活著有痛苦、很累的時候,亦不忍心放棄存活下去的能力。人際關係是很微妙的,使我們得以有行使感情的特權,包括父母或兄弟姐妹與自己之間血濃於水的「親情」、依靠信任和互相幫助所建立起來的「友情」以及生命中有幸可遇而不可求的「愛情」,任何一種情感都需要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我們的喜怒哀樂全深受其影響,自然不願他們為我們傷心流淚,所以選擇活著,才有活下去的動力。因此,我認為促使人生存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牽掛」。

 

  除了牽掛,活著還是一種「追尋理想」的過程,我們的夢想一直在變,卻朝著理想向前邁進,當理想達成之後,我們還能有下一個夢,再自行斟酌考慮是否去圓滿它。於是,人生就是一齣上演不斷「追索」的戲碼,追索著什麼呢?必須由我們自己去決定。然而追尋途中及完成之後,若能保持享受對於過去願望的熱情,我們將能於人生之中找到一個定位,幸福地安頓下來。所以,筆者覺得能令人生存下去的第二原因,是「目標」。

 

  那麼人生沒有「牽掛」與「目標」,就活不下去了嗎?筆者認為人存活在世上,無不畏懼著死亡──「痛苦」,則為一個超越對「死亡」恐懼的契機,那是一種心理上的悲痛。莊子曾說:「哀,莫大於心死。」我們平時都會害怕肉體上的疼痛,更何況是面對死亡?但當內心傷痛戰勝了肉體折磨,一個正常的人會變立刻得脆弱容易受傷害,一個生命垂危的病人甚至很有可能加快「死神」到來的腳步。這即是為什麼醫者在搶救傷患時,經常提及「求生意志」的重要性,「痛苦」就像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隨時都有機率會出現,擊垮我們存活下去的信心。

 

  當一個人無所牽掛,世上再沒有什麼留念的人,起初面對生死別離時,或許會感到痛徹心扉,可煎熬一旦過去,所謂「無欲則剛」,我們將能體悟不受拘束的自在灑脫。若一個人達到人生最高的目標而失去凌雲壯志,也許一開始是迷茫且渾噩地過日,但如果我們隨心所欲,於漫無目的的行走過程裡把回憶收入眼中、烙印心底,看遍了人生的悲歡離合,終有一日驀然回首,我們定能「看破人生」,忽覺生命短短不過一世紀,卻能在高潮的時刻綻放美麗的煙花,於最獨特的人生戲碼落幕之後,快意愉悅地品味過去記憶那淡淡香甜的回甘滋味。

 

  這並不是輕生,我們闖蕩過生命青春張揚的時刻,我們經歷過人生大大小小的痛苦劫數,我們最終度過最艱難的時分,宛似鳳凰浴火重生,解放了禁錮自己多年的世俗枷鎖,而後依循心之所嚮,品嚐人世間從未感受過的清新暢意,又何嘗不是一種「看破人生」呢?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wxv146&aid=7288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