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11/05 09:25:18瀏覽246|回應0|推薦3 | |
去年六月在盧主義兄嫂家的一個座談會裡,雪香姐做了 《 Tuesdays with Morrie* 》 的讀書報告 。 那天回家,看到兒子乃民坐在電腦桌前,我把這本書名 、 作者和信用卡給他,請他在網路上幫我賣這本書。一星期後,書和三片卡帶來了,我把卡帶裝在車上,以便開車時可以收聽。暑假中乃民在家有時也用我的車子,相信他也聽了。 今年我去參加兒子的畢業典禮時,在他房間書架上意外地看到 《 Tuesdays with Morrie 》。 我問他: 「 我們已經有了這本書,為什麼又買了一本? 」 「 我急著要看, 」 他說。 「 你那麼忙,怎麼有時間看? 」 我問。 「 我已經看了兩遍了, 」 他說。 顯然這本書對他有很大的影響。畢業典禮後,我們一起開車回來,十個鐘頭的車程,母子倆難得的一對一談心,這是我的最愛。 我先打開話匝子, 「 你不是答應你爸爸將來要當醫生救世人的,怎麼申請要去念研究所了? 」 其實我們從來沒有勉強孩子們唸什麼科系,一向隨他們的興趣去“填志願”。 在他高中一年級那年,他父親發現得了大腸癌。在要離開我們的那年,也是乃民高中要畢業的那年,也許是感到人生的無奈,他父親向乃民提出: 「 你要不要考慮唸醫科? 」 這對乃民來説是一個大驚奇,因爲他一向準備走理工科,對這一個突如奇來的要求,而且來自於那即將去世的父親口裡,他不知道怎麼回答,但是後來還是答應了。 大學開學前一天爸爸走了,喪禮辦完第二天,乃民帶著爸爸的遺言和兩個大皮箱,一個人靜靜的搭西北航空班機飛去密西根大學唸電腦,準備大學部唸完後,申請醫學院。 沒想到在第一個學期就因為“非法幫助同學做作業”,遭到學校處分,他一再爭辯,說沒有“非法行事”,但是教授還是給了他一個“ B ”,説是校規。在生氣之餘,他轉了系。他想,既然答應父親唸醫,何不現在就從生物唸起,他還選了統計當副系 。 很快四年過去了,他給我一個電函,說他明年準備去 Johns Hopkins 唸研究所,我看了很訝異。 他說讀了 《 Tuesdays with Morrie 》 後,在大四下學期,又選了哲學課,使他的看法有了改變。我可以體會到他心智上的成熟,態度也穩健多了,對人生的哲理也有很多看法。 我想試探他,學朋友麗珠對她女兒的訓言,對乃民說: 「 一個有天份的人就要做重大的事情來回饋社會,像你這樣聰明,功課好 、 人品好,有能力當好醫生,應該不辜負上天賦予你的天份,挑起重擔來服務社會造福人類,不然的話就是一種浪費人才。 」 他回答說: 「 如果聰明的人都去當醫生,那這個世界就要不平衡了。再説並不一定要當醫生才能貢獻社會 、 造福人類。 」 他還說了很多有道理的道理來説服我,然後再問我有什麼更重要的原因要他當醫生。 我想了很久很久,在車上母子倆人靜默無語,我思尋不到好答案。我想我是輸了。後來他一位當醫生的表兄飄來一句話: 「 讓他去吧,他唸醫科才是一種浪費人才! 」 就這樣地,兒子終於帶著我的祝福和愉快的心情,揚長而去 Baltimore , 在 Johns Hopkins 等待秋季開學的來臨。 ( 轉載自台灣公論報 2003 年 1982 期 ) *"Tuesdays with Morrie: An Old Man, A Young Man and Life's Greatest Lesson", by Mitch Albom, August 1997, Doubleday (hardcover), October 2002, Broadway (paperback). 原載芥子第十七期(2003年12月發行)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