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吹皺一池春水(修正稿):(一)梵二大公會議——小會跟著大會走(作者:建德)
2008/05/21 09:33:32瀏覽179|回應0|推薦0

神修小會的總會主席瑞雲常說:「小會跟著大會走!」這是很貼切的描述,神修「小會」成立的年代正是「大會」——梵二大公會議結束的年代,教會裏充滿了更新的氣息。小會走在潮流的先端,一開始就注重教會本地化的議題。那時,朱勵德神父寫過一篇文章叫《基督的訴述》(註一),裏頭有這樣的話:

「我的教會經過四百年的傳播,還是與中國文化格格不入,
還是沒有深入中國人民心中,以及中國社會風俗習慣中。」

「我要使我的啓示真正深入民心,深入社會各階層中去。要
達到這目的,非用文化傳教不可。」

「這個融化工作,是落在極受中國固有文化之熏陶,又受我
啓示的中國公教知識分子身上,你們是無法推卻其責任的。
這個艱巨的工作,不是一個人段時間内所能完成,這是一個
集體的長期工作。」

朱神父把這個時代需要什麼樣的基督徒講得很清楚,神父說:「把中國固有文化的精華提煉出來,即把天主放在中國人心中的高尚道德觀念,去其枝節殘渣,而存其精華;又把我來世所啓示的天國道理,也去其枝節殘渣,把附在其上的歐洲文化去掉,只存其精華;然後使中國文化和我的福音,這兩個精華融合爲一,成爲一個適合中國人的胃口,以中國方式表達的基督真道。」

四十年過去了,「教會本地化」變成了臺灣教會裏上上下下熟悉熱衷的議題,尤其是在禮儀本地化和神學本地化的兩方面,都作了相當程度的努力。

可惜好景不長,最近二十年來,梵蒂岡在實踐梵二的決議上開始有開倒車的傾向,尤其在本地化一事上,梵蒂岡顯得更是如此,讓我擧三個最近的例子。

第一是1998年四月十九日在羅馬開幕的主教代表會議亞洲特別大會 (The Special Assembly of the Synod of Bishops for Asia) 的事,這事我已經在《還樸歸真》一文裏説明過,從這個會議的籌備開始到後來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發表「教會在亞洲」勸諭,都可以看出來梵蒂岡對亞洲教會的不甚了解,以及對亞洲教會許多更深入的本地化議題的諸多反對。

第二是「相逢寧靜中」 的作者戴邁樂神父(Fr. Anthony de Mello, S.J.),在1998年被梵蒂岡教義部部長拉青格樞機(亦即現在的教宗本篤十六)公開譴責,罪名是他的思想越走與天主教的信理越遠。這位印度籍的耶穌會士是二十世紀的神修大師,他的一生致力於東方文化與基督思想的整合,著作等身,當然他的書也被給禁了。這位大師的一生努力,只是爲了讓東方人能以東方人的方式認識上主的慈愛,但是他到底還是沒有辦法叫正規西歐神學教育科班出身的拉青格樞機所接受。

第三是教宗本篤十六在2006年9月在德國雷根斯堡大學(University of Regensburg)的演講,這篇演講因爲惱怒了回教徒,引起極大的風波。演講的重點反而給蓋了下去,沒有太多人注意到。這篇演講的重點,其實是教宗譴責所謂的「去希臘化」(dehellenization) 運動。大家都知道初期的教會很成功的以希臘文化來詮釋耶穌的福音,讓整個羅馬帝國成爲基督宗教的世界。而隨後的兩千年,基督宗教也在西歐文化的溫床裏滋長繁盛(註二)。可是希臘文化到底和猶太文化不一樣,也和東方文化不一樣。我們固然尊重希臘文化,也尊重在其内發展出來的教會傳統,但是如果教會傳統中的希臘文化成分影響到東方人的接受基督福音,那麼我們應該很嚴肅地來研究討論,不是嗎?

有的朋友或許覺得梵蒂岡的改變態度和我們有什麼相干?且讓我以清朝初年的禮儀之爭做例子來説明事情可能的嚴重性。明末清初,天主教第一次傳入中國,耶穌會士在知識分子和宮廷裏傳福音,他們入鄉問俗、學習中華文化,很得清朝皇帝的賞識,在士大夫中間傳教也頗有成績。他們認爲中國人的祭孔祭祖是一種尊敬的表示,沒有什麼不可。同一個時期,道明會士在鄉下傳教,鄉下人當然比較迷信,因此道明會的神父就認爲祭孔祭祖是拜邪神,一狀告到羅馬去。不幸教宗採信道明會士的説法,下令禁止中國教友參與祭孔祭祖的儀式。這一下惱怒了康熙皇帝,也跟著下令全面禁教。這一禁就是一百四十年,後來還是因爲鴉片戰爭,清朝為英國打敗,傳教士們才又跟隨了槍砲子彈進入中國。在中國人的心中,基督宗教也從此與帝國主義掛勾,分開不了。

禮儀之爭的前車之鑒告訴我們,梵蒂岡的決定,有時候是可以影響一個民族福傳的命運的。也因此,臺灣教會以及一般教友對目前梵蒂岡的這個傾向的不在意,讓我心裏的急迫 (urgency) 意識和危機 (crisis) 意識愈來愈強烈。「小會跟著大會走!」,如今一旦主掌執行「大會」決議的梵蒂岡教廷開倒車,「小會」何去何從?如何不叫我憂心忡忡。

在過去幾年,我也曾經就這個議題拿出來和大家分享(註三)。但是也許是因爲我的表達方式保留了一些,在我的印象當中,並沒有引起大家太多的注意,真的是猶如「春夢了無痕」。

經過許多年的學習、反省和祈禱,我願意和小會的朋友們更坦誠地分享我自己的心得。爲了吸引大家的注意,有時候故意把話說重一些,否則那能「吹皺一池春水」?

我寫這一系列的文章,可能會引起有些朋友的誤會。但是爲了基督福音在東方的傳播,只要是上主的意思,赴湯蹈火在所不惜,沒有保留餘地的藉口。只要大家能把握住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不要被一些枝節所困住;只要這篇文章能夠讓在基督内的朋友們重視朱勵德神父當年勉勵我們的話,在個人的生活中,在團體的共融中,我們能夠把基督福音用東方人的方式活出來、傳出去,那麼別的都不重要,不是嗎?

註一:朱勵德,「基督的訴述」,1967年神修小會講稿,收錄於《滿面春風的僕人》,光啓文化事業,2002年12月。
註二:胡國楨神父在他的《全球思維、在地行動——題解與教會歷史》一文裏說:「由外表看來,天主教會是個普世化統一的團體,但其實各地教會所展現的内在生命,都沒有離開歐洲所在地以希臘、拉丁文化爲傳統的範圍,缺乏各地文化所在地的特質。」(心泉73期,2006年1月)
註三:「還樸歸真」,心泉第72期,2005年8月;「當今本地化和第一次本地化的不同命運」,見證月刊第355期,2005年9月;「認識我們信仰中的「洋教」成分」,芥子第24期,2006年6月。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ustardseed&aid=1886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