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3/14 23:25:57瀏覽3334|回應2|推薦14 | |
《吶喊》為挪威表現主義派畫家愛德華.孟克 (Edvard Munch, 1863–1944) 於1893年所作,曾多次在卡通、漫畫、廣告、甚至以充氣娃娃的姿態出現,是當代藝術中比較廣為人知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比較令人困擾的畫作之一。孟克說,作畫的靈感來自某一天的親身體驗。在1892年1月的其中一篇日記裡,他說:「那天傍晚,我和兩位朋友走在基士揚尼亞(註)一條靠著峽灣的大街上。夕陽西下,天空被染得一片血紅色的。我頓時覺得渾身不自在,彷彿聽見大自然在我的耳邊歇斯底里的尖叫著,心頭沈重得喘不過氣來。」 之後,孟克就想(『想』只是一個比較保守的說法,當時的他是有點過份沈迷)把當時的情景畫下來,一氣呵成式的畫了好幾幅,卻怎麼樣也畫不出當天『漫天嘶吼』的那種情緒。在最初的版本中,孟克畫的是一個沒有面孔的人在血紅的天空底下,眺望著波濤洶湧的峽灣。雖然當時的這個版本取名《絕望》,卻傳達不出畫家想要表達的恐懼感,反而讓人有種浪漫的憂鬱感。(當然,這不是我所說的。) 孟克圍著同樣的主題作了多次嘗試,到了1893年終,他把畫中人物轉過來面對觀眾,才終於把那份緊張恐懼的情緒具體化,把『憂鬱的絕望』改成《吶喊》。在這個最終的版本當中,畫中人物不再是孟克本身,而是一個看不出年齡性別的東西,代表所有凡人。另外,畫中人物的身體被吶喊的震波『震』得變了形,身後的兩個路人卻安然無恙——孟克想表達的是焦慮感往往發自內心,並非由環境所導致的。對於孟克為何要把自己所遭受的折磨以這種方式表達出來,後人都各言其說。有的說是因為孟克本身脆弱的情緒、或酒精過量所致;也有的人以暈眩的構圖和那條失衡的橋為基準,覺得是孟克患有恐曠症的證明。我卻覺得這是畫家對周遭一切的不滿所引起的一種情緒,一種極端的厭世感吧。 現今僅存的《吶喊》最終版有兩幅油畫和兩幅粉筆畫,我放在這裡的是挪威國家畫廊的版本,另一個比較少見的版本被收藏在孟克博物館裡。 註:基士揚尼亞 (Kristiania) 為挪威首都奧斯陸 (Oslo) 的舊稱,位於挪威東南部。這裡所提到的挪威國家畫廊和孟克博物館都在奧斯陸裡。另外,為了保護原畫的版權,放在這裡的畫經過加工處理。 |
|
( 休閒生活|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