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英倫歸來憶劍牛
2019/09/21 08:46:12瀏覽1096|回應1|推薦22

徐永泰?

為何這個名字如此熟悉?

原來我買過他的書。

<<牛津留痕>>徐永泰著

<<牛津留痕>>徐永泰著

<<牛津留痕>>徐永泰著

 ~~~以下是我寫的~~~

    <英倫歸來憶劍牛>

有人說:到英國如果不去看看白金漢宮,走走倫敦塔橋,聽聽國會鐘聲,等於沒到過英國。我的看法是,到英國如果沒去牛津和劍橋,那才真是沒到英國。牛津和劍橋不僅是專門出首相的名校、出大主教的名校,更是出諾貝爾獎得主的名校、出改造人類歷史偉人的學校。牛津和劍橋就像兩座高塔,巍巍峨峨聳立在英國的泥土上。英國近五百年來的歷史,無論是政治、經濟,或者人文、科學,可以說,不是牛津在寫,就是劍橋在寫。

 

說起劍橋,真是無人不知,何人不曉﹖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開始那幾行詩句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從六七十年前流傳至今。陳之籓的「劍橋倒影」,文中細數劍橋名人,或引領風騷,或開創風氣,虎嘯龍吟,世界為之震動,更是引人神思嚮往。

 

因為地理的方便,留英期間我特別兩度造訪劍橋,並沿著陳之籓的足跡,撿拾劍橋的風貌﹔隨著徐志摩的船槳,細品康河的風光。一路行來,只見古水古蹟,古堡古寺,風霜中自有神采,微雨中更現風華。

 

從「磨坊水塘」出發,搭船穿過銀街,首先看到的是聞名的「數學橋」,「皇后學院」就在兩邊。通過「數學橋」,舉目是「國王學院」巍峨壯觀的大門和美輪美奐的建築物。迎著康河的碧綠水影,沿途只見各個學院青翠漂亮的花園,不時更和輕垂水面的大楊柳樹擦肩而過。難怪徐志摩要說:

「向青草更深處慢搠

 滿載一船清輝

 在清輝斑斕裡放歌」

真的,康河就是這麼美,美得你不敢出聲。美得你屏住呼吸。就算是一個俗人,也會感染到康河的寧靜和幽雅。

 

    說起劍橋的風采,不能不提「劍橋大學」﹔說到「劍橋大學」,不能不提她的學院。若說到劍橋的三十一個學院,當中自以「三一學院」最為有名。劍橋出過七十八位諾貝爾獎得主,其中二十九位來自「三一學院」。劍橋最偉大的心靈,當屬牛頓,牛頓於一六六一年來到「三一學院」。可以說,在劍橋的八百年歷史裡,只要出了一個牛頓,劍橋就足以名垂不朽。我們中國人常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對世界人類來說:「天不生牛頓,十七世紀如長夜。」真的,如果天不生牛頓,人類的宇宙觀,最少將停頓兩百年。因此,牛頓已不是星星,不是明月,他是太陽,是人類歷史上最亮的幾顆太陽之一。英國女王曾經創建英國成為日不落國,曾幾何時,國勢漸弱,國旗終就降下;但牛頓的光芒,卻照亮了整個人類的天空,亙古常新,千古一人。

 

    除了牛頓,劍橋的科學家,總共包辦了二十五座諾貝爾獎。有發現血液循環系統的科學家、有領導器官移植的科學家、有發表物競天擇的科學家、有發明原子分離的科學家、有建造第一座計算機器的科學家、有解開人類基因分子結構的科學家、有製造和發展噴射引擎的科學家、有首次將無線電天文學應用到銀河研究的科學家……﹐劍橋高貴的心靈,真是不勝枚舉。

 

    劍橋不僅有科學泰斗,更有文學巨擘。傾倒英倫三島的拜倫,來自劍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著名的詩人丁尼生,來自劍橋;寫「序幕曲」的華茲華斯,來自劍橋;戲劇家馬羅,來自劍橋。而來自「基督學院」的約翰米爾頓,他現存唯一的手稿,收藏在劍橋「三一學院」……﹐劍橋高貴的心靈,真是難以勝數。

 

    劍橋所以有名,不在風景,在人物。人物所以有名,不在政府,在學院;學院所以有名,不在設備,在師資;師資所以有名,不在名嘴,在孜孜不息的研究;研究所以有名,在於有獨立思考的心靈。劍橋歡迎大師,更歡迎能獨立思考的學生。唯有不斷的思想和創新,人類文明才能更上一層樓。走在劍橋的學院,不僅讓你發思古的幽情,更讓你體會到,獨立思考,才是人類萬古光華的源頭所在。

 

  對於與劍橋齊名的牛津,因為種種原因,牛津一直和我素昧平生,無緣相見。直到趁著拜訪莎士比亞故居的機會,回程中利用半天時間,順路到牛津一遊。半天參訪下來,深深覺得,牛津能和劍橋並駕齊驅,真是其來有自,名不虛傳。

 

    聽說牛津建校比劍橋還早。根據非正式傳聞,牛津的學者得罪了當地居民,因為害怕居民報復,因此有一批牛津的學者遷移到劍橋,劍橋才得以建校。如果比較兩校的規模﹐你可以發現,他們非常相似。舉個例子來說,牛津有三一學院,劍橋也有三一學院;牛津有國王學院,劍橋也有國王學院;牛津有皇后學院,劍橋也有皇后學院;可是仔細深入研究後,你又會發現,他們大不相同。舉例來說,劍橋以三一學院最有名,牛津卻以基督學院最風光。劍橋的康河大大有名,牛津雖然也有一條河流流經各院區,卻沒沒無聞。

 

    牛津的基督教堂學院,最初建校時只有一百零一位學生。每天一到傍晚,學院的鐘聲就連響一百零一下,目的是通知一百零一位學生,大門就要關了,趕快回校。這個傳統一直留傳到現在。即使今天,基督教堂學院的學生早已超過一百零一人,鐘聲依舊一百零一響,聲聲洪亮,響徹雲霄。好像在叮嚀說: 「牛津人啊!不要忘了你們的優良傳統。」

 

徜徉在劍橋青蔥的校園裡,讓我想起了牛頓和拜崙。留連在牛津翠綠的草坪上,令我憶起了王爾德和阿拉伯的勞侖斯。「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低吟著志摩的詩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沉思中﹐我好像又回到「人間四月天」裡的那一段歲月……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teagle3threemail&aid=129589270

 回應文章

Sir Norton 魯賓遜,救命!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新一篇傑作
2019/09/22 22:07
先生年來最抒情感性的心音與紀遊,綜合前方來者及後起之秀,兼顧東西今古的賢慧能人,讀來氣象新盈、動感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