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神奇天珠
2017/04/27 11:04:09瀏覽351|回應0|推薦0
分享: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在這個百花爭艷的飾界裡,有什麼可以傲視鑽石,輕視黃金,鄙視鉑金,忽視玉石?一個聲音在回答:鑽石太冰冷,黃金太庸俗,鉑金太泛濫,玉石太嬌脆,我才是當之無愧的飾界之王——西藏天珠。的確,越來越多的時尚界人士開始把目光轉向天珠。樸實的外表,博大的內涵,厚重的歷史,美麗的傳說,賦予了天珠太多神秘的信息。擁有一顆千年老珠,已成為當前明星大腕、政界名宿、商界精英不約而同的選擇,天珠正從古老的雪域高原走出塵封千年的歷史,走向了世界。

       那麼天珠到底為何物,從國內外專家考證及對其進行物理化學鑒定得到結論:天珠就是強鹼、硝雄蝕刻的工藝瑪瑙珠。

      一、天珠名稱的由來及天珠的形成

       天珠的名稱何人所取已不可求證,港澳台叫天珠,藏族叫“絲”,漢族則稱“九眼珠”。奧地利藏學家勒內.德、內貝斯基.沃科維茨於公元一九五二年出版的《來自西藏的史前珠》及一九五三年出版的《西藏的神靈和鬼怪》兩本書中,均稱為“貓眼石”。杜賓.路易斯先生於公元一九八六年出版的《珠的歷史》書中提到這類珠子為“蝕刻或漂白的紅玉髓”。《新唐書》記載:“吐蕃婦人辮發,戴不瑟瑟珠,雲珠之好者,一珠易一良馬。”著名的現代藏學家格勒博士在《藏族苯教的神》論文稱這種珠子為九眼勒子。台灣著名的學者劉良佑教授在《天珠探秘》文中提到西藏學者通常稱天珠為“白瑪瑙勒子”,是藏族服飾勒子項圈材料的一種。台灣天珠商人林東廣在一九九七年出版的《西藏天珠》一文中從頭至尾稱天珠

       西藏先民認為,天珠是神創造的超自然之物,是自然生成的或天降下來的,如果有誰說天珠是“天人合一”的工藝品,會遭到他們強烈的反對。問許多藏族群眾天珠來自哪裡,他們講述著同一個古老的神話:在古代,天珠是神仙佩戴的裝飾物,每當珠子破損或稍有損壞,神仙就把他們拋灑下生物的化石,與鸚鵡螺、三葉蟲處於同一時代。有人曾提出證據,在喜馬拉雅定日一帶、藏北無人區化石山上都曾見過天珠化石。老百姓的故事則說:曾經有一個人在高山之巔見到這樣一隻蟲子,他用帽子撲它並將它罩住。當他挪開帽子時,蟲已經石化了,成了一粒天珠。        R.內貝斯基—沃科維茨博士在其《西藏的史前珠子》一文中講述西藏西部阿里地區的一個傳說。人們認為,天珠起源於茹多克附近的一座山上,遇上大雨天珠如溪流般地沿余坡瀉而下。然而,有一天,一個巫婆用“邪惡的目光”盯著那座山,於是天珠馬上停止流淌。直至今日,在天珠不斷流出的地方還可以看到頗具特色、黑白條紋相間的天珠。歸類起來天珠來源的傳說有十幾種,在此不一一列舉。

       德國著名的“大衛.艾賓豪斯、麥克爾.溫斯騰博士”經過幾十年對自己收藏的幾百件天珠進行研究,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寫過一本專著,叫《藏族的瑟珠》(瑟,取之藏語天珠“熱”的譯音)。在這本書裡,兩位天珠研究專家明確地說:“就加工技術而言,藏族瑟珠是蝕刻瑪瑙珠一種。”蝕刻瑪瑙珠的加工方法是這樣的:先是在珠子表面按圖案(在粗加工的瑪瑙石上套上有各種圖案的模具,或貼上一種有圖案的特殊紙型,以使別的地方不被腐蝕,詳見天珠圖紋展開圖)噴上鹼水(有的使用鉀鹼、鉛白鹼、碳酸鈉)進行蝕刻,然後用火燒烤,這樣就使珠子表面附著強鹼處變成了永不褪色的白色,因使用強鹼所含萬分不同,烤出來的白色也不盡相同。這種增白不僅僅是在表面上釉,而表層下面也變白,一直深到古裝裡面。有些天珠,變白的地方則顯明突出。在折斷的天珠裡你會看到這種白色紋路滲透深淺基本一致,盡頭相對整齊,沒有石頭中天然的石頭底子上出現一個白色的圖案。

       另一種加工技巧是,首先用上述方法把整個珠子變白,然後用另一種化學制劑畫出一種圖案(硝酸銅的效果最佳)。珠子再次用火燒烤,在白色的底子上勾勒出黑色圖案。即指國際通用標準“型二法”(有人認為此類天珠方可稱至純天珠),有時,要除去前面變白的地方而將黑色圖案直接涂在光玉髓的天然瑪瑙上。西藏“天珠大王”嘎瑪桑珠曾將不同類型的“天珠”送上海硅酸研究所化驗,其結論是:天珠圖案上的蝕刻花紋除酸鹼外,都含有硅酸鹽(瓷器上的釉其主要萬分就是硅酸鹽)的成分,這再次證明,天珠是人為的,或者說是古裝是天然的,花紋是人為的,叫“天人合一珠”比較確切些。   根據使用的工藝類型將蝕刻加工黑白圖案大致歸類:第一類:天然石頭底子上的白色圖案(型一);第二類:變白底子上的黑色圖案(型二);第三類:天然石頭底子上的黑色圖案(型三);變種(一)(第一類與第二類的結合)首先給珠子的一部分加白,其餘部分不變白,黑色圖案蝕刻在珠子變白的部分,叫做“生眼”(型四)。變種(二)(第一類與第三類的結合)黑白相間的圖案出現在同一粒珠子上,但不像上面的那一種相互重疊,叫做“生形”(型五)。第一類蝕刻瑪瑙珠有一個有趣的特徵,即:變白的部分和沒有經過處理的部分呈現出明顯的不同。此時,這兩個部分所含的化學成分也不同,結果使一些珠子上經過處理的地方發生部分脫落,使白色圖案留下粗糙、經過鑿刻過的表皮。由於第一類珠子具有這一特徵,因此,那些對它們早期研究過的人給我們留下了“蝕刻”的瑪瑙這一名稱。最早考古發現的這類圖案是由人工蝕刻的,並添加一些其他物質。

( 興趣嗜好收藏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sk999999&aid=101522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