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0/13 09:23:23瀏覽256|回應0|推薦2 | |
(轉載) 念佛是誰? 參 念阿—彌—陀—佛的 是誰? 慧門禪師法語*註1: 「念佛是誰」是宗杲(1089 – 1163)看話禪下衍生的話頭,到了來果(1881 - 1953)主江蘇江都高旻寺,便專沽這味參禪妙藥。(註:來果禪師以參「念佛是誰」而頓悟) 參「念佛是誰」決不是叫人拿話頭當佛號念,……參「念佛是誰」要慢慢細看----看清楚這個念阿-彌-陀-佛的是誰?所以重心點只在一個「誰」字上面,……所以走路、吃飯總要抓緊「誰」字,追究不已。 不過開始時,進步的階梯要多建幾層,才易於落腳,就是說,用一點識心,把四字佛號一個字、一個字地看: 「阿」是那裡生起的? 當「阿」消失,到那裡去了? 然後「彌」是怎麼接上來的?既接後又消失到那裡? 這樣慢慢提、慢慢參,到了後來,很自然地,一提起,就是「阿彌陀佛」,離開識心的助力;不能離識心,就是工夫未熟。 「念佛是誰」是行者探究本來面目的起步。二六時中,動靜語默,都窮究這四個字……。 ……參禪的第一個要點,是把話頭全步規範到胸部(註:心輪):從兩個乳頭向胸間劃直線,再以這樣的中間點為圓心劃一月輪,令一直線兩端恰觸及兩乳頭,話頭就從這月輪生起。 譬如說要念「阿」,就要看著「阿 - -」從這裡(註:心輪)冉冉升起;「彌 - -」、「陀 - -」、「佛 - -」也一樣。這樣追究「念佛是誰」以至單一個「誰」字,都不出這個範圍。這樣一來,妄念紛飛就漸漸全拘禁在這範圍裡,以便於提起話頭對治妄念,能如尚方寶劍,一劍砍去,又狠又準,萬無一失。 參「念佛是誰」要直參到剩下一個誰字,誠然這誰字也不外是一個妄念,卻可以擋掉其他一切妄念。以楔子去楔,而後再拔去這最後的一楔,便能空諸所有了。 這誰容不得心識作用,所以問「誰」而答以「某某」是離題的。參誰不是叫人憑情識找答案,而是要用此話頭去鑽探、去發掘本來面目。 只要逗留在想蘊作用的階段,是還未曾入「參」。入參要用心去感覺有一股力量在,以這力量一提再提,以其於「止」,或「定」。由定發慧,定慧雙運,便是寂寂惺惺,惺惺寂寂。 所以參「念佛是誰」、「是誰」乃至於「誰」時,要期達於根性念*註2,而念參的開端,無妨用識心。識心直念、直提,念到話頭深植八識田中;這時妄念一動,「念佛是誰」乃至「誰」字,就會從阿賴也識中自然湧現,壓倒妄念。 行者一旦察覺妄念飄飛已久,話頭馬上趕來,不煩用力提起(註:話頭不提自提),這就達到「參」的邊緣了。 既達參境,即使行者看不到妄念起處,也會起個疑念,而產生釀成疑情的力量,造就悟的契機。 從色想行識看疑情: 行者起疑情時,由色(外境)所生的受,就不轉為想而起分別;行的作用本在把想所造的業,儲進識(阿賴也)裡;想既不動,行往內的工作失去了,便轉而把阿賴也識的種子往外搬,可是因為想不跟行結合,所以識蘊的種子一出現,就會被吸入疑情,由此識蘊漸搬漸空,而疑情越形擴大,漸漸成團而滾動,這一動就產生力量。這力量終究要爆破無明,照見本性。 總結說起來,色既不存,無明失去依傍,受想行識也就空了,悟便露出端倪(註:所謂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不起話頭則疑情不起,無明妄作。 疑情越吸進阿賴也識種子,就越加凝結;就是說,新的種子持續吸進,疑情會更為有力,能直搗無明巢穴。 註1:書籍:慧門法師-借殼指月(四)飛躍看話蟬(第十講,念佛是誰?) 註2:慧門法師法語:提話頭自「心」出,目的是把妄念侷限在心輪的部位。行者要習慣於不以嘴念、不以腦想,這才叫根性念,而非識心念。*註:同註1書與講。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