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可以吃白飯嗎?
文/劉克襄
很多人愛看的日韓劇,常有吃早餐的橋段。一拍攝及此,鏡頭下都是食用米飯。其細膩過程,也常深植人心。特別是女主角吃飯的神情,以及菜色的美好,鏡頭皆能犀利捕捉。我總錯覺,白米搭配什麼都是最迷人的食物。
有此一景,更見日韓米食文化扎根甚深,才能將此習以為常的餐飲,運鏡得栩栩動人。但若以此對照台灣的影劇,諷刺卻相當鮮明。試想看看,我們的連續劇何時安排這等近似慢食的場景?再者,我們的早餐現在都吃什麼?
「呷飯未?」或者「食飽?」以前不論閩客族群,清早見面時都以此問候語,在街頭巷尾親切的打招呼,恰恰反映了我們的早年生活,脫離不了米食。曾幾何時,大家卻逐漸割捨。如今的早餐,不知白飯滋味多時。
一日之計在於早餐,日韓文化猶堅守此一生活信念。我們好像不以為意,一出門滿街都是速食輕食之類的早餐店,學校周遭經常即三四家比鄰而立。常年吃這類外頭的,姑且不論身體健康是否合宜,我們早就忘記米食的美好了。
台灣為何會快速捨棄米食傳統,初始可能有兩個原因。一為韓戰時,美援的大量進來,順勢推銷其國內過剩的麵粉、奶粉等農產品。此外,光復後許多大陸同胞隨國府遷移台灣,久居之下,創造了麵食文化的豐富性。相對地,弱化了米食的重要。
後來更有一說,吃米飯容易肥胖,因而很多人都不願意多吃。若對照日韓女星的身材,此一說法的合理性委實有待商榷。再從營養角度來看,麵包也比米飯更容易發胖,只是大家無從具體感覺。
吃米飯或麵粉類食物,按理說,多樣化發展並非壞事,但總要有一孰輕孰重的判別。稻米既是台灣主要糧食,本就該積極保護。大家都不吃米飯,難怪休耕地會不斷擴增,年輕人想要務農的自然相對減少。過度倚賴麵粉等雜糧,我們也吃足苦頭,隨時要面臨糧荒和物價飆漲的危機。更別論一堆隨著稻作環境面積縮小,日益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
針對農糧政策,我們有很多上游的供給問題急待解決,但下游也應有對策。我們現今每人吃飯的平均總量,遠遠不及其他亞洲米食國家,誠乃一大警訊。基於糧食的自足,國家應該納入米食教育,認識稻米文化。讓孩子從小習慣米食口味,了解在地消費的重要,逐步降低對進口糧食的依賴。
最近農業單位推出米食廣告,強調稻米種類的特性,想要炒飯、壽司或鬆軟口味,各有適合的種類。逐步把稻米細膩地美學包裝,絕對是很好的開始,但不能只靠知識的宣導,生活文化的強調恐怕還得加強。
早上吃白飯,更是值得推廣的活動。大家多吃飯,每人多一口,都會幫助休耕田的減少。米飯吃太少,勢必對國家經濟、農業產生相當不利的深遠影響。
從家庭關係談起,確是大有文章。如今飲食西化,大家快食快飲,在家食用米飯看似不切實際。但我總以為,早餐吃白飯,搭配醬瓜、樹仔和豆腐乳等漬物,學問也滿滿一籮筐。那更是家庭生活的重要儀式,感念土地和我們的關係。
台灣米食文化的精神,真的有待更多的創意行銷。很希望來日,台灣的偶像劇或電影,都有媲美日韓的早餐畫面,一物一食皆講究,烘托出我們的特有內涵!
(作者為自然生態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