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理學經典實驗跟青少年談獨立思考 - 虎崗的異想世界 - udn部落格
虎崗的異想世界
作家:阿得老師
文章分類
    Top
    用心理學經典實驗跟青少年談獨立思考
    2020/02/14 09:07:16
    瀏覽:2922
    迴響:0
    推薦:9
    引用0
    • 分享到LINE

    桃園高中 阿得老師

    當了三十年心輔園丁,有很多機會跟青少年的家長聊天,當父母的總擔心這個階段的孩子,很容易受到同儕的影響,容易盲從於同儕和網路的價值觀,深怕就此被帶壞,但,話說回來,說教的話,孩子總是不愛聽,我常勸父母,盡量說些有趣的經驗或故事,說得精彩引起共鳴,無形間也能傳遞你的擔心和提醒。

    孩子的思考能力,需要許多前人的經驗和智慧來訓練,說道理容易,講教條容易,但缺乏感觸和反思,就不容易內化和實踐,一旦等到以後犯錯了再來說承擔,再說後果自行負責,實在也不是很好的家庭教育;另,如果是用恐嚇來說教,孩子又更容易反彈。所以,聊經驗,聊實例吧!以下三個心理學實驗很經典,關於聊獨立思考,是很不錯的對話方向。

    1.從眾實驗:盲從是多數人的天性

    從眾行為我們都懂,古人說「三人成虎」、「眾口鑠金」亦同此理,但老外就用實驗來證明,Asch 在1956年的實驗很經典,他安排一位受試者於六位假冒的受試者之後,回答一張卡片上的線段,和另一張卡片上的三個線段何者一樣,答案其實很容易判斷,但因為前面六位假冒受試者錯答的干擾,實驗結果證實,受試者中有37%的回答會遵從其他人意見做了明顯錯誤的回答,有3/4的人至少出現了一次的從眾,大約只有1/4的人保持了獨立判斷,自始至終沒有一次從眾錯誤發生。

    看到盲從力量的可怕吧?!一群人很容易一起變笨!這也是交友不慎直接影響思考判斷和行為結果的最佳例證,見到明顯不合理的事,一群人會一起看風向盲從,只有四分之一的人能獨排眾議、出淤泥而不染;由此可見,獨立思考的能力,一定要先學習摒除外在人的因素的干擾,特別是一群判斷力有問題的人的干擾,也才會有後續行為的正確判斷和實踐。

    (維基網頁:https://zh.m.wikipedia.org/zh-tw/%E9%98%BF%E5%B8%8C%E4%BB%8E%E4%BC%97%E5%AE%9E%E9%AA%8C

    2.電擊實驗:盲從於權力而殺人太容易了

    Milgram 從1961年開始的了電擊實驗研究,又稱為權力服從研究,研究的動機來自於對二次大戰時種種納粹暴行的反思:那些參與屠殺的人為何無法抵抗上級的指示?實驗方式很簡單,扮演老師的是受試者,扮演學生和指導員都是實驗者,隔開兩間房進行單字配對,互相看不到只有聲音傳導,老師逐一唸讓學生按鈕回答,如果學生答對了,老師會繼續往下測,如果學生答錯了,老師會對學生施以電擊,錯誤越多電擊的伏特數也會提高,這時假扮學生的實驗者會配合漸增的尖叫和哀嚎來表示痛苦,但指導員會聲明不致危害生命。

    實驗結果令人驚悚,最後是百分之62.5(40人中超過27人)的受試者都按到最大的450伏特懲罰--即使他們都表現出不太舒服,很多人都在伏特數增加時請求暫停並質疑這過個實驗,有些受試者甚至說他們想退出實驗,但,最後他們還是電擊到最高等級。看到了嗎?權威指使下的拒絕力道總是薄弱的!我們也許會懷疑,也許想抗拒,但我們不由自主地屈服於權威者,認為那樣的懲罰不是我的責任,管他那是多壞的事。

    (維基網頁:https://zh.m.wikipedia.org/wiki/%E7%B1%B3%E7%88%BE%E6%A0%BC%E5%80%AB%E5%AF%A6%E9%A9%97

    3.監獄實驗:角色和氣氛輕而易舉就讓團體失控了

    1971年Zimbardo於史丹福大學的模擬監獄內,進行的一項關於人類對囚禁反應的研究,經過篩選後以24位大學生,隨機分一半各自充當監獄看守和囚犯,建立規則後,除了第1天彼此相安無事外,第2天起,自主性的, 囚犯發起了一場暴動,看守也採取了控制措施,然後情況漸漸失控,虐囚、暴動、衝突、情緒崩潰,最後局面接近完全失控,第6天,不得不停止預計15天的實驗。

    顯而易見地,當人們被賦予某種角色後(監獄看守),自然而然就會有角色期待(管理風紀),賦予後的角色會因為執行角色任務和突發狀況(囚犯暴動),而有了必然的角色行為(體罰),一旦再加上團體內情緒或情境的煽動(某看守者出點子整囚犯),團體就很容易因此被帶往失控的行為,任何個人的理智和自制完全失效,我們所以為理所當然的理智和自制力,馬上煙消雲散。

    (維基網頁:https://zh.m.wikipedia.org/zh-tw/%E6%96%AF%E5%9D%A6%E7%A6%8F%E7%9B%91%E7%8B%B1%E5%AE%9E%E9%AA%8C

    三個實驗,三個層次的警惕:第1個從眾實驗,提醒了我們,周遭的人要影響我們判斷是何等容易,尤其青少年缺乏人生經驗,容易被誤導是事實,需避免衝動行事;第2個電擊實驗,明白警告我們,要抗拒來自權力者、權威、幫主、專家、偶像......的指示或影響,是很困難的,因此而殺人也是時常有的;第3個監獄實驗更可怕,團體動力會因為某種不當角色的賦予再加上「團體迷思」效應,而濫用權力造成混亂,一群人幹壞事,一來責任擴散,二來缺乏理智的聲音,而走向荒謬、混亂或暴行而不自知。

    就獨立思考來說,第1個從眾實驗,讓我們學習到要避免人云亦云、隨波逐流,隨時澄清自己的思緒和判斷,不怕擇善固執,堅定立場、堅持己見;第2個電擊實驗,讓我們聚焦於抗拒不合理指示、廣告、制度、宣教、魅惑、話術.....,避免被洗腦,盡量跳脫被壓迫的氣氛,重新釐清自己的責任和信念,不推諉責任後再做決定;第3個監獄實驗,最有意義的參照就是幫派,加入幫派,週遭人的所做所為你都會合理化,集體迷思於情緒的牽動而不察,後果往往就是社會新聞了!

    其實從社會心理學來看,團體本就是一個複雜的組織,價值觀和情緒容易彼此渲染和牽動,去個體化讓個人容易卸除責任做傻事,團體動力也非常容易牽動迷亂,尤其,越是缺乏流動的封閉團體會越嚴重;所以,美國作家Gladwell就曾舉例,四個警察一起搭巡邏車巡邏,出錯的機會高於一個人的巡邏,原因無他,自己一人要獨立負全責,但一群人呢?欸,再怎麼錯,責任也不會是我一個人扛啊!更糟糕的是,一群人容易捕風捉影,容易被突發狀況驚嚇,容易因為一個人的失控而一起失控。

    當然,不是說從眾就是不好,尋求群體的歸屬和認同本是人的天性,也是安全感的重要來源,但青少年的同儕情感認同和依附相對強烈,往往很容易迷失和躁動,套句現代的用語就是「帶風向」,就是容易跟風、附和鼓譟,被利用或蠱惑機會甚多,而且趨勢上是越陷越深、執迷不悟;因此,在團體認同與個體獨立思考之間,要努力去取得一個自主平衡的觀點,有團體也有個體,前人透過了實驗提供的智慧之眼,可以看透許多潛伏的危機,幫助你趨吉避凶,進而有了獨立思考的空間,豈能不善用乎?

    註:圖片錄自https://kknews.cc/story/ymln5zj.html

    回應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