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今懷樹更懷人 HK's Colonial History - zhangWL 的部落格 - udn部落格
zhangWL 的部落格
作家:zhangWL
文章分類
    Top
    只今懷樹更懷人 HK's Colonial History
    2022/09/26 23:52:14
    瀏覽:2085
    迴響:3
    推薦:6
    引用0

    銅鑼灣山村之滄桑

    去年深秋,行友在網上看到一輯造訪銅鑼灣廢棄山村的游記,最誘人的是樹景。決定根據描述去玩一次,同時來個想當年。
    40
    年前余任職於東區民政處(曾經改名為東區政務處)而服務範圍內包括銅鑼灣山坡上4個木屋區或叫寮屋村。從東到西,分別是芽菜坑村、馬山村、蓮花宮村、大坑舊村。是次舊地重遊憑記憶相信從馬山村上,從底到頂再上金督馳馬徑西行,落大坑舊村。寫網上遊記之作者以為下山經過的是芽菜坑村,但方向其實是相反的。兩村房舍牆壁可說蕩然無存,只見到部分地台。

    但吸引我們來的樹景,完全沒有讓人失望。走進村民所植不同品種的榕樹林,深深感受到變化滄桑。





    不論是今天仍然有人居住的鄉村,或者像這些已廢棄數十年的山上寮屋區,榕樹是最普遍的品種,其次是竹及樟樹。但余所不解的,政府這半個世紀間在各個郊野公園廣為植林,卻從來不種植這些品種。每次十號風球過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郊野公園裡一定見到被風吹倒的樹,往往更印證“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但各處山坡上廢棄之木屋區,這些所謂能獨木成林之榕樹,多年歷次打風,依然屹立。
    從大坑舊村落到虎豹別墅以東之虎豹坑,再溯該澗到畢拉山道高官宿舍旁,此澗有兩個非常突出的特點。其一是有多條結構不同水壩,相信是以前寮屋村民蓄水飲用而建。其二是澗道右岸一度緊鄰一面約十多米高逾百米長而相當平滑的石壁,甚至不能判斷究竟是人工還是天然的石壁。









    虎豹坑最上游離澗位之上方,又有非常明顯之民居痕跡。從植被觀察,看來荒廢年代比上面描述兩村更為久遠。

    帝國斜陽
    上世紀80年代初的東區民政處有4家分處:銅鑼灣、北角、筲箕灣、柴灣。筲箕灣有4分區,其他3區各有兩分區。即是東區共有10分區,每區設分區委員會,委員全部由民政處委任,是當時所謂民意諮詢架構。每一分區由一名行政主任負責,主要工作是與分區內的互助委員會(MAC Mutual Aid Committee)聯繫及鼓吹成立MAC,同時是分區委員會秘書。港英政府在82年推行第一屆區議會選舉,成為分區委員會之上層架構。余是東區第二分區(選舉分區稱為銅鑼灣南區)之行政主任,責任之一是煽撥分區委員出來參選。沒讀過英國殖民地史(推薦看官讀 Brian Lapping寫的 《End of Empire,拍攝為紀錄片,在香港電視台播放時之譯名為《帝國斜陽》)的無知港人,見到推行民主,感恩戴德,直至今天竟還有人戀殖!事實緣由乃是,19793月港督麥理浩到北京提出香港前途問題,英國知道香港回歸已事在必行。當時余在英國讀本科,看到各媒體紛紛從不同角度報導及分析香港各方各面。國營電視台BBC的一套紀錄片細說140年來香港的殖民地史,提到基於歷史因素,香港由怡和、匯豐、馬會、政府管治,港英政府僅列末席。看畢茅塞頓開,印象深刻。銅鑼灣最旺的怡和街,有錢人聚居的豪宅區所在的渣甸山,可見地位顯赫而因之命名。後來回港,知道歷來行政立法局的組成,怡和及匯豐大班必然有份。在回歸前的中學課程,即使會考不報考,中國歷史從中一教到中四。年代涵蓋信史之初直至辛亥革命。包括鴉片戰爭、八國聯軍,雖然並不詳細。看英國紀錄片才知道怡和洋行創辦人渣甸William Jardine,原來是一名醫生,卻棄醫從商,選擇那時最賺錢行業,從英國的殖民地印度販賣鴉片到廣州。林則徐虎門銷煙,很大部分的鴉片是渣甸醫生所營銷。於是他立刻返回英國,叫政府懲罰中國及以後要繼續准許鴉片進口。但英國議會的議員並非全部都沒有是非觀念,國會投票否決派兵到中國宣戰。就像今天美國華盛頓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政治生態圈,渣甸著力進行遊說,一年後終於成功,促成鴉片戰爭。渣甸可說是Lobbyists 的始祖。香港割讓後,渣甸把他公司總部搬到香港,到上世紀80年代中英談判,遷拆百慕達之前怡和洋行一直是香港最大的企業。其負責人亦參與殖民地管治百多年。比怡和、匯豐稍遲植根香港的太古洋行,後來也同樣成為殖民地管治的重要一員。還記得鄧蓮如女男爵吧?她獲得英國政府冊封為比爵士更高的終身貴族。如果年紀再大一點的,可能會記得彭勵治爵士。鄧蓮如是以太古大班的身份,獲港英政府委任為行政立法兩局議員,再成為行政局首席議員,然後冊封貴族。她的太古洋行原上司彭勵治則從議員成為港英政府的財政司。上世紀80年代太古的政治影響力直逼怡和。看官可能不知道,香港最早的吊車是在柏架山,比海洋公園的早80多年興建。更令人驚訝的,這吊車是太古大班私人專用,運作於1892-1932年間。有興趣可參閱拙作 https://classic-blog.udn.com/mobile/xingwanlilu/128386227

    話說回來,麥理浩訪問北京後,知道鄧小平要收回整個香港而不只是“租約期滿”的新界,隨即按照自二戰後殖民地部(Colonial Office,雖然隨著大部分殖民地於60年代失去,殖民地部已併入外交部)在失去殖民地之前的一貫手法,逐部放寬管治手腕,把部分順民在撤離前培養成刁民,並竭盡所能製造分化。麥理浩訪京後一兩年發表地方行政綠、白皮書,內容包括區議會。不太久前的新聞報導關於毛里求斯與英國在Chagos Islands的爭端,不能不佩服英國處理殖民地獨立前的手段。手段是高明抑或骯髒,就視乎從西方人的角度看,還是從被西方剝削的人角度看。英國、美國在這事件聯手與聯合國對抗(https://www.un.org/press/en/2019/ga12146.doc.htm)。英國、美國亦在香港回歸後處心積慮培植港獨分子,成就同樣有目共睹,黑暴正酣時之區議會大獲全勝。早前讀到特區政府說MAC已完成歷史任務,這是因為40年間無數大廈成立了當年政府開始推動的業主立案法團(IO, Incorporated Owners)。特區政府DQ黑暴區議員,癱瘓區議會,分區委員會之影響力頃刻間又回復到40年前的高度。世事輪流轉,但卻不是完全回到原點。第一,居民基層組織由MAC變為IO,之前無產階級的租客很多都可以在MAC擔旗,現在的IO則必須是業主。第二,當年港島及九龍的民政處,分區由行政主任負責,後來跟隨原新界理民府的編制,改為由聯絡主任擔任。行政主任及其上級政務主任乃至專員全都是“一般職級”,會調任到所有政府部門,民政處是最典型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聯絡主任則是民政處獨有的職級,現在變成鐵打的衙門及鐵打的官。這兩項改變是進步抑或退步呢?

    當年最熟悉是芽菜坑村,一來該村的村長曾佳同時是該村MAC主席及分區委員,更重要的原因是政府選了芽菜坑村作為東區第一條『寮屋區改善計劃 Squatter Area Improvement (SAI)』。計劃由房屋署負責,但民政處仍有大量聯絡工作要做。每月(甚至試過每星期)要到此村走動至少一次。老朽記憶力退化,只知道網上遊記寫錯為芽菜坑村。大坑舊村的名字是請教當年的下手唐智強才回復記憶!記憶中大坑舊村沒有MAC,所以兩年裡到訪只一兩次。政府後來又改變政策,從改善寮屋區變為差不多全面清拆。筲箕灣當年大概有10條寮屋村,包括成安村、淺水碼頭村、聖十字径村、橫坑村等等。與銅鑼灣四村清拆後山坡成為茂密山林相比,筲箕灣可說地盡其用,變成了今天的耀東邨、東熹苑多條公屋居屋邨。表面上,解決了以前“木屋區貧民窟”。但貧窮問題卻從沒有解決,只不過從與樹木為鄰、新鮮空氣變為不見天日的劏房戶。又孰優孰劣呢!

    社區之發展有其必然性,以前山邊幾乎無孔不入的木屋區,或者沒有像香港第一個徙置區拆卸後保留其中一座“美荷樓”的價值。余認為,最起碼應該成立公眾容易查閱的資料庫,記載曾經存在的村落名字及位置。消失了的不只是有礙觀瞻的貧民窟木屋區,也包括因興建大型水塘 (https://news.mingpao.com/pns/作家專欄/article/20220215/s00018/1644861159853/世紀-二元對坐-罕旱環塘記 明报网站以外也刊登在余的网誌 https://classic-blog.udn.com/xingwanlilu/171058554 )及赤臘角機場而搬遷的古老村落。但政府部門網站,包括古蹟辦,有關資訊一概欠奉!

    高官與名人
    大坑舊村南邊以虎豹坑為界,西北方是今天的豪宅“上林”。80年代時該處叫“麗星樓”,住客組織的主席是施祖賢先生,博益出版社負責人,著名文化人。職責所在,余每年要拜訪他數次。當告訴他將要離職,施先生非常客氣,在興利中心的酒樓(好像是潮江春),請余吃了頓午飯,銘感至今。當年只知道施先生是新加坡歸僑,原來他整個60年代是在著名愛國華僑陳嘉庚所創辦之南洋商報任主編。曾任該職者不乏名人,包括回國後任光明日報總編輯,又先後擔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及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的胡愈之 http://mjlsh.usc.cuhk.edu.hk/Book.aspx?cid=4&tid=18
    銅鑼灣南區裡另一個名人是方曼生律師。當年他尚未成名,他之所以受到東區民政處重視,是因為他妹妹陳方安生是高官。方曼生是寶馬山道豐林閣住客組織的主席,余亦曾數次到他府上拜訪。方曼生後來聲名大噪是因為年輕模特兒彭楚盈在他的物業身首異處死亡,而有人認為案件沒徹底調查。隔在芽菜坑村與豐林閣之間的是今天的漢基學校,當年是未發展的荒地,後來發生兩個老外學生姦殺及謀殺雙屍案。

    上面提及的唐智強,可不簡單,仕途堪稱典範。在任職行政主任時繼續投考政務主任,獲取錄,此後青雲直上,一直高陞到常任秘書長,即是公務員可至之最高職級,前年六秩榮休。當年的上司包括撰寫南朗亭門聯的呂孝端先生(https://ol.mingpao.com/ldy/cultureleisure/travel/20180725/1532252906221/【吾鄉吾土】南朗山-海洋公園的靠山 明报网站以外也刊登在余的网誌 https://classic-blog.udn.com/xingwanlilu/119672985)及後來貴為政務司長的張建宗大紫荊勳賢。1981年他從高級新聞主任獲內部晉升為政務主任,負責東區的筲箕灣及柴灣,雖然位在專員之下,卻最有官威,綽號張大人。余1983年離開政府后與張建宗完全沒有聯繫,他官運亨通,媒體時常見到。2009年他任勞工處長,就最低工資立法向勞資各方徵詢意見,余代表業界商會,沒想到暌違逾四分一世紀,他仍然認得我這個九品小吏。

    薄扶林歷史淵源
    據云英國海軍來到珠江口,見到瀑布灣流水澎湃,靠近取水。從而看上香港島。瀑布灣位處出名風水好的公屋與超級豪宅貝沙灣之間,瀑布之上游經過薄扶林村。維基說薄扶林村開村於17世紀是香港島最古老的村落,比香港開埠早兩百年。不知是否這個原因,在香港島其他數十條山邊的寮屋村在過去30年全數拆個片甲不留後,薄扶林村碩果僅存到今天。薄扶林村南面現在是置富花園,半個世紀前置地與華資財團爭購牛奶公司是震撼社會相當長時間的財經大事,更有說是1973年香港第一次大股災之前奏。而置富花園一帶以前是乳牛養殖場。有小量養牛設施仍然散佈在附近山坡上,行山人稱為牛棚。築構物多殘缺不全,但人植的大樹,主要是榕樹,不論是否包圍著築構物,益發異常茁壯。







    上圖是否揸牛奶的處所?下圖是薄扶林村最高處
    ~草廬。

    在置富花園東邊不遠的山谷中,也有類似不知作用為何的構築。相片可見,是陷入地下並有窄梯引下,只部分有窗。看來不是住人的,行友猜測是蓄水池,但附近見不到有住人的房子。希望有識見之看官,不吝指教。




    香港第一個水塘於1863年建成於緊鄰薄扶林村之北,原來之管理員宿舍及薄扶林水塘道跨越幾條溪澗的拱橋都成為法定古蹟。




    上面提及之瀑布灣,其上游水源充沛。

    只今懷樹更懷人
    除了蘇子瞻,辛幼安是另一個余最欽佩喜愛的詩人。他說“自笑好山如好色”,正是余之心聲。下一句借來作這篇拙文標題,也頗貼切。這首《浣溪沙·偕叔高子似宿山寺戲作》:
    花向今朝粉面勻柳因何事翠眉顰。東風吹雨細於塵。
    自笑好山如好色,只今懷樹更懷人。閒愁閒恨一番新。

    回應
    迴響(3) :
    3樓. HuangRH
    2023/04/02 17:32
    殖民地的歷史 很有看頭
    看了一大半 但我覺得需要重新再慢慢咀嚼 ............
    1) 除了記憶力 你的分析力值得嘉許。 所以 殖民地的歷史 很有看頭, 應該 与懷樹應該分開兩篇 獨立 文章。 畢竟政治歸政治 山水 歸 山水 。 
     樹木的照片很仔細但太多個人自拍照......。 我有一位好朋友 他是徐家傑的 泰拳 門生。 每位行政局成員 港英政府都會不定期的 作政治審查。 大約1984年至1988年左右 鄧蓮如當時是立法局議員但尚未升上 華人代表 的行政局 首席 議員。 他的老闆彭勵治 已經由太古大班成為財政司。 大內東廠有一份絕密的審查報告, 女男爵 曾經在黃昏的時候進入文華酒店的房間 和過氣老闆共處一室。 東廠 內部高層也相當困擾, 不知怎樣寫這份報告.............
    2)雖不至於吕不韦的一字千金, 但文筆相當流暢, 特別表現出作者 的高強記憶力, 這篇文章走漏眼了
    黄老板,谢谢你回应。之前写石壁水塘的拙文 https://classic-blog.udn.com/xingwanlilu/171058554新世界集团的旧同事留言,提议除了写景,应该写感想、感受等等。于是这篇故地重游的文章,加入当年工作之回忆。也由当年推行的政策,想到英帝在众多殖民地撤退的标准手法。所以,愚認爲是一气呵成。
    另外,数十张相片中虽然部分是老朽的肉照但都不是自拍的。目的是显示比例 perspective,见到榕树独木成林或板根之硕大。
    zhangWL2023/04/02 22:45回覆
    2樓. Bux
    2022/10/04 21:16
    keep the passion
     great photos, awesome trees, eerie jungles, hope you did not walk into any 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and naughty gremlins … keep the passion and fire burning
    1樓.
    2022/10/02 09:58
    好文章
    張先生您好, 很久沒有見面了,近來好嗎?以前和你一起共事, 知道你曾經為港英政府服務,但不知道你是行政主任,現在才知道。你提及的《帝國斜陽》在90年代,大約在1993年左右, 亞視曾經購入一套紀錄片,以這本書為藍本,好像是bbc的紀錄片,許金峰做旁白,很好看。後來我想到圖書館借這本書,借不到。現在這本書已收入庫,想看已經不容易,買也買不到。
    謝謝你回應。可惜未知道你是哪位舊同事?
    當年我也是先在電視上看到紀錄片,飯局與同學談起,他去旅遊時買了一本回來送我。所以書也讀了。就像所有小說一樣,書本一定比視頻更好看。另外,該套紀錄片是ITV所拍,不是BBC。
    我剛剛上網查過,Amazon仍然可以買到這書。 zhangWL2022/10/03 21:16回覆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