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的行程衝衝忙忙的, 基本上都沒有逛街的時間. 參加完高台寺的特別茶會後, 原本打算到花見小路的鍵善良房吃葛切, 誰知星期一休息. 最後在花見小路逛了一會, 就準備回酒店前往機場. 幸好是住在京都站, 有2間大型的手信店, 就最後衝刺在此買手信回香港了. 剛好給我看到有兩小包金谷正廣的真盛豆! 馬上把他們放進購物籃.
真盛豆的由來是來自滋賀縣大津市比㕡山的天台真盛宗總本山(西教寺). 在室町時代有一位僧人稱為真盛上人, 用菜的葉, 鹽及黑豆製作出真盛豆的原形, 分享給前來參拜的人. 後來, 真盛上人的弟子, 盛久及盛春在京都北野西方尼寺把從真盛上人學到的製法流傳下去.
天正十五年的北野大茶會, 據說千利休用了西方尼寺的的井水 (後稱為利休井筒)來煮水. 當時為豐臣秀吉公奉上的是真盛豆. 被讚賞說跟茶味很配合. 同行的細川幽齋形容真盛豆為"苔のむす豆". 這個"苔のむす豆的出處是來自古今和歌集 (卷第七 賀歌)
我が君は 千世に八千代に さざれ石の 巌となりで 苔の生(む)すまで
原本應該是一位妻子為祝賀丈夫長命百歲的賀歌. 在"醒睡笑"(一本收錄民間軼事的笑話集)中, 有一則細川幽齋登場的故事說當時他吃著真盛豆, 把這首歌改了一點點給豐臣秀吉公.
君が代は 千代に八千代に さざれ石の 巌となりで 苔のむす豆(まめ)
不知道大家是否留意到"君が代は"正是日本的國歌. 無論細川幽齋的故事是真是假. 真盛豆帶來的故事的確蠻有趣的.
後來到江戶末期, 石川縣加賀出身的金谷庄七, 在京都開始了和菓子事業. 得到西方尼去住持傳授真盛豆的製法. 以真盛豆為始, 製作不同的和菓子. 後來改為金谷正廣.
砂糖開始盛行後, 經過不同的改良, 真盛豆的味道也許已經跟江戶時代大為不同, 但沿用樸素的材料: 砂糖, 大豆粉, 黑粉, 青海苔; 可以做出如此多層次的口感及風味. 實在不得不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