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日本的軍國主義-奈良隨筆(二) - 旅途的印記 - udn部落格
旅途的印記
作家:Charles Lin
文章分類
    Top
    談談日本的軍國主義-奈良隨筆(二)
    2023/09/14 00:03:00
    瀏覽:5637
    迴響:5
    推薦:112
    引用0

    最近電影「歐本海默(Oppenheimer)」甚為賣座,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中,最震撼人心,也備受爭議的事件,無疑是1945年8月6日及9日,美國以原子彈分別轟炸廣島與長崎。歐本海默被尊稱為原子彈之父,他在1942年被任命為曼哈頓計劃秘密武器實驗室主任,曼哈頓計劃是美國研發原子彈的計劃,本海默帶領一頭角崢嶸的頂尖科學家,從事研究及試驗,終於在1945年7月成功進行了歷史上首次的核武器爆炸試驗,也就是著名的「三位一體(Trinity)」核試驗。

     

    先前拙文「奈良隨筆」中的一段,曾談到日本的軍國主義,文章中的兩小段是這樣寫的:「···,造成軍人驕縱,勢力無限膨脹,成為難以駕馭的「軍國主義」,野心愈來愈大,···」,「··· 終至全面崩潰,東京慘遭無情轟炸,挨了兩顆原子彈,只能無條件投降,還差點亡國。」;軍國主義一詞,大部份人都曾在中學教科書上讀過,四個字也並不是晦澀難懂,但大部分人對真正意義總有些模糊,似懂非懂。軍國主義一詞其實源自日文漢字「軍囯主義」,民初戴季陶在「日本論」中定義軍國主義為「以軍事組織的力量,作政權的重心,一切政治的勢力,都附從在軍事勢力之下,一切政治的組織,都附從在軍國組織之下」的國家體制。

     

    日本從鎌倉幕府,經室町幕府,到江戶幕府,從1192年(南宋光宗紹熙三年),到1868年(清穆宗同治七年),三朝幕府前後長達676年,是所謂武家政治,簡單的說就是武士當家,國家實際掌權者是幕府將軍,天皇只是象徵性的國家元首,領導階層皆是武士出身,不難想像,武士在整個國家,包括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影響力。

     

    1868年江戶幕府灰飛煙滅,走入歷史,開始所謂「王政復古」、「版籍奉還」,由明治天皇實際掌握大權,展開被視為日本現代化重要里程碑的巨大政治變革-「明治維新」。明治15年(1882)明治天皇親頒「軍人敕諭」,規定了天皇與軍人及臣民之間的基本關係,要求軍人誓死效忠天皇,將效忠對象由幕府時代的大名與幕府將軍,轉為天皇。「軍人敕諭」其中一段如下:「···規定今日陸海軍之制度、兵馬大權,由朕親統,所司之事委諸臣下,然其大綱仍歸朕總攬,不可委之於臣下,後世子孫須善體斯旨,保存天子掌握文武大權之義。···」,事實上這種的歷史及社會背景,正是提供軍國主義最好孳長的溫床。

     

    正當明治維新如火如荼展開的1885年,福澤諭吉發表所謂「脫亞論」,鼓吹日本應該揚棄自古日本社會崇尚的中國思想和儒家精神,轉而學習西方文明,因基於優勝劣敗的思維,東方文明必定失敗,且要實行亞洲的現代化,最好的途徑就是戰爭,戰爭不但可以給日本翻身的機會,還可以藉此令日本強大,讓其他亞洲國家早日「警醒」,變革圖強。福澤諭吉即現在日幣紙鈔一萬元上的頭像,該1994年版的日幣,目前計劃於明年2024年改版。

     

    「明治維新」後日本國力確實蒸蒸日上,也開始師法西方列強,亟思以武力擴大領土,攫取利益,野心勃勃,開始日本以近鄰,曾為其長期孺慕對象的中國,及中國的藩屬國朝鮮為目標。 1894年的清日甲午戰爭,一舉扳倒清廷,獲得清廷當時日本年度國家預算四倍多的巨額賠償,並割讓台灣澎湖,日本用這筆賠償金,建立金本位制度,加速其內部工業化,升格京都帝大等,同時並取得朝鮮的宗主權;日本食髓知味,接連的1904年日俄戰爭,東方人首次打敗西方人,日本國勢達到前所未有地位,並取得旅順大連租借權,和南滿鐵路控制權,及至1918年一戰,日本加入協約國(Allies)陣營,亦是戰勝的一方。

     

    1894年起二十多年內,連續三場軍事勝利,造成軍人驕縱,勢力無限膨脹,軍人都自認為是天皇子弟兵,殖民地都是我打下來的,軍方直屬天皇,天皇的神格化地位,軍方跟內閣是平起平坐,甚或淩駕內閣之上,膽大妄為,成為難以駕馭的「軍國主義」。日本軍事體制在面臨戰爭時,會成立所謂「大本營」,是直屬天皇的最高司令部,內閣總理、外務大臣等文官是無法出席的,內閣的陸軍大臣、海軍大臣則僅能列席會議,但沒有發言權。

     

    旅順大連原租借給俄羅斯,以其位於山海關之東,俄羅斯稱關東州,日俄戰爭後,日本取得該租借,沿用俄羅斯名字,駐軍則稱關東軍。1928年關東軍製造「皇姑屯事件」,炸死當時身分為國家元首的東北軍閥張作霖,意圖製造混亂,無奈張作霖之子張學良順利回瀋陽繼位,關東軍變本加厲,1931/9/18進一步自導自演「柳條湖事件」,柳條湖在瀋陽北方7.5公里處南滿鐵路線上,關東軍自己炸毀一小段鐵路,誣指東北軍所為,開始炮轟東北軍的北大營,進攻瀋陽,即是我們歷史課本裡熟知的「918事變」,其實東北軍當時有20萬人,關東軍才一萬餘。

     

    其實918事變,關東軍原規劃1931/9/28行動,事為東京內閣所聞,內閣要求軍方制止,軍方亦以天皇欽差之名,派出高官前往瀋陽制止,事亦為關東軍所悉,遂決定提前在天皇欽差抵達前的9/18行動,關東軍的不受節制,膽大妄為可見一斑。之後1932年關東軍又策動遜清末代皇帝溥儀,成立實為日本殖民地的滿州國(1932-1945),使得當時日本擁有台灣、朝鮮、滿州、庫葉島四處殖民地,當時滿州國130萬平方公里,是台灣的36倍大,人口三千四百萬,也是當時台灣五百萬人口的近七倍。之後更在1932年故意引發上海的128事變,及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掀起中國八年抗戰,這段我們熟知的歷史,圖謀征服中國。

     

    附帶一提,當時日本為建設滿州,特以提高待遇為三倍,增加就學就業機會等,吸引當時同為日本殖民地台灣的日籍官員,及台灣人前往滿州;不少台灣菁英確實也搭了這股熱潮去了滿州,前後大約有五千人,即所謂「過滿州」,包括作家鍾理和及其女友鍾平妹、作曲家楊三郎、剛過世的台大知名教授黃光國之父黃子正、蔡英文總統之父蔡潔生等;其中醫生佔五分之一,因當時滿州國有比台北帝大還好的醫學院、醫科大學和醫院,有不少台灣人也曾在滿州國政府部門任職,包括外交部長、溥儀御醫等,另外吳三連任台北市長(1950-1954)時,不少市府局處首長及官員,有滿州經歷,被稱為「滿州幫」或「東北幫」。

     

    現在日本政府自衛隊設有陸、海、空三軍,但二戰之前只有陸、海軍,在各自之下都設有航空兵,陸海兩軍長期不合,亦朋友亦對手,彼此競爭侵軋,都想當老大。如上所述奪取滿州國,進逼中國,基本為陸軍的功勞,所以海軍也亟思大顯身手,立下汗馬功勞,海軍主導的策略就是大東亞共榮圈,及偷襲珍珠港。

     

    其實大東亞共榮圈,或大東亞新秩序,其立論基礎為明治維新時期提出的亞細亞主義,主張亞洲在日本的帶領下「從歐美列強的統治中解放亞洲」,建立「相互尊重、彼此獨立」、「共存共榮新秩序」的政治聯合體,其覆蓋地區包括東亞、東南亞以及南亞和大洋洲的部分地區,但其實只是包藏禍心的糖衣,實質上是為日本進行奪取東南亞的戰爭,擴張帝國主義找藉口。

     

    日本自1937年發動盧溝橋事變後,中國奮起抵抗,準備打長期抗戰,遠超出日本最初三月亡華的目標,長期無法脫身,經濟也每況愈下,為了繼續對中國的戰爭,日本開始圖謀奪取他國的資源。1940年,日軍趁法國戰敗時佔領了法屬印度支那(越南)北部,引起了日美關係的緊張,甚至1941年,美國政府要求日本軍隊撤離法屬印度支那,並連同荷蘭流亡政府與英國切斷了對日本的石油出口。由於石油是日軍持續作戰所需的戰略資源,此舉最後令日本決定對英美開戰,並佔領菲律賓,英屬馬來西亞、婆羅洲、香港,及荷屬印尼等資源豐富的地區,以獲取戰略資源;同時日本海軍認為美國勢必會干涉,因此必須致命打擊美國海軍的太平洋艦隊,讓日本在南進取得的成果得以鞏固,之後才有籌碼與美國談判,為此海軍聯合艦隊擬定了進攻珍珠港的計畫。

     

    1941/12/7日本成功偷襲珍珠港,初期的順利,勢如破竹,日軍迅速佔領太平洋近1/4的地域,一時讓日本躊躇滿志,四顧茫茫,但隨著戰線擴大,漸顧此失彼,1942/6的中途島海戰,日本海軍打輸了這場關鍵海戰,戰情轉而向下,終至全面崩潰,1944/11起東京慘遭無情轟炸,一步一步走向潰敗,1945/8挨了兩顆原子彈,只能無條件投降,還差點亡國,更有甚者,長期的忠君思維,不少戰敗的將領及基層士兵,是在高喊天皇萬歲後,自裁了結生命。隨著1945/9/3舉行降書簽署儀式,全部從明治時期起,日本強取豪奪的土地,包括台灣澎湖、朝鮮、滿州、庫葉島都得歸還,等於歸零,回到明治之前原來的日本四島。

     

    從1868到1945,前後77年,日本一場夢一場空,像羅貫中「三國演義」扉頁的那首「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也像孔尚任「桃花扇」那首「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東京千代田區皇居正門的石橋,也稱為二重橋,是前江戶幕府歷代將軍所居住的江戶城,明治天皇登基後,將皇室與中央政府由京都遷至江戶,並改名為東京,明治之後所有天皇均居於此。

    ▲東京明治神宮的大鳥居,是日本最大的木造鳥居,1975年完成,是第二代,根據一旁說明牌,木材是台灣丹大山樹齡1500年的扁柏,第一代的木材亦來自阿里山。明治神宮是奉祀明治天皇夫妻的神社,佔地面積之大,又在寸土寸金的東京市區,是所有天皇中第一。

    ▲京都皇宮紫宸殿,京都皇宮也稱京都御所,紫宸之名仿自唐代大明宮之紫宸殿。明治二年(1869),明治天皇將皇居遷往江戶城之前的477年,歷代天皇均居住於此,紫宸殿是正殿,是皇室舉行主要儀式的宮殿。1968/4/6戊辰戰爭如火如荼之際,明治天皇即在紫宸殿發表「王政復古令」,宣示國家政權回歸天皇掌握,並進行維新;睦仁天皇以中國「易經」中的「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取明治為年號,維新則來自「詩經大雅·文王」的「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日本天皇的年號一向取自中國古書籍,直到2021年繼位的德仁天皇,年號令和是取自「萬葉集」中的「初春令月,氣淑風和」,「萬葉集」是奈良時代的日本古籍。 

    ▲中文篆體「漢委奴國王」金印的陰刻(左)和印字(右)。根據南北朝前宋文帝元嘉22年(西元445)成書的「後漢書·東夷傳」記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西元57),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倭國之極南界也,光武賜以印綬。」,金印於1784年在今福岡縣志賀島發現了,學界確認為東漢光武帝時代真品,現收藏於福岡市立博物館,為日本國寶。 (摘自Wikipedia)

    ▲奈良唐昭提寺的四棟建築,金堂(左前)、講堂(左後)、鼓樓(中)和禮堂(右),唐昭提寺是753年由中土東渡日本的鑒真和尚(688-763,武后垂拱四年-唐代宗廣德元年),以天皇賜予的宅邸改建而成,也是當時日本佛教的最高學府,建築是仿唐朝樣式,是研究盛唐建築的重要參考範例。日本中古時期從飛鳥時代(538-710)開始,對中華文化甚為仰慕,隋唐兩朝,日本二百多年間,曾派出25次遣隋使及遣唐使,每次五六百人,每人停留數年到十多年不等。(摘自Wikipedia)

    ▲1854年,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培里(Mathew Perry,1794-1858)率四艦由江戶灣久里浜上岸,要求日本開放貿易,即日本所謂「黑船來航」(左上),1855年培理再率艦隊前來,隨艦隊畫家手繪艦隊停泊江戶灣的情形(左下),注意桅頂美國國旗的星芒在右上角,御風航行狀,與一般星芒在左上角者不同。1901年,由明治維新後,首位首相伊藤博文署名,在培里上岸的處,立「北米合眾國水師提督伯里上陸紀念碑」(右),並開闢伯里紀念公園(培里日文稱伯理);培里當時侵門踏戶,無疑是侵略者,對侵略者歌功頌德,世界少見,可稱「黑船事件」的番外篇。(摘自Wikipedia)

    ▲戊辰戰爭中討幕軍及挺幕軍行動路線,和發生主要戰役時間及地點圖示;另外原海軍副司令榎木武揚曾率八艘軍艦,退往箱館,也是挺幕軍的一部份。江戶幕府末期,外有美國黑船壓境,內有內政不修,有志之士咸認為要有所改革,戊辰戰爭(1868-1869)是支持明治新政府的討幕派,和仍支持舊幕府的挺幕派之間的內戰,1868年為中國天干地支年表的戊辰年,故取此名,主要戰役先後有鳥羽伏見之戰、會津戰爭及箱館戰爭。

    ▲福澤諭吉是日本1984年版,現在仍流通,幣值最大的一萬元日幣紙鈔正面上的圖像;1885年福澤諭古提出的「脫亞論」,是明治維新後日本脫亞入歐,全盤歐化的理論基礎,對日本影響甚大。(摘自Wikipedia)

    ▲1904年的日俄戰爭,是日本人進入列強之林的關鍵戰役,打嬴這場戰爭有重大貢獻的三位將領,陸軍的兒玉源太郎、乃木希典,和海軍的東鄉平八郎,都被日本人奉為戰神,各自有專門神社奉祀;上圖自左上起順時針,分別是神奈川縣橫須賀市三笠公園的三笠艦,東鄉平八郎塑像三笠艦是日俄戰爭時,日本聯合艦隊的旗艦,東京都澀谷區神宮前的東鄉神社,神奈川縣藤澤市江之島的兒玉神社,和東京都港區赤坂的乃木神社。

    ▲東京新宿御苑內的台灣閣,1923年日本裕仁親王,即後來的昭和天皇成婚,因關東大地震,婚禮延至1924舉行,期間皇太子曾訪問台灣,在台日人特敬獻此亭,為婚禮的賀禮。亭閣採台灣傳統閩式風格,由總督府設計師森山松之助操刀,森山也是總統府(總督府)、監察院(台北州廳)菸酒公司(專賣局)、台灣文學館(台南州廳)、台中市政府(台中州廳)等日本時代建築的設計師;台灣閣也是日本2013年動畫愛情電影「言葉之庭」的場景。

    ▲▼關東州租借時期的旅順關東軍司令部舊址(上),現為博物館,及滿州國時代的長春關東軍司令部(下),現為吉林省黨委會。(摘自Wikipedia)

    ▲1937/11所攝,在東京回皇宮內的日軍戰時或事變時,直屬天皇的大本營陸軍部,另一平行單位為海軍部。(摘自Wikipedia)

    ▲1941(民國30年)/12/09國民政府所發佈對日宣戰命令。(摘自Wikipedia)

    ▲二戰時日軍偷襲珍珠港後約六個小時,1941/12/8就開始進攻香港,只撐了17天,總督兼駐港英軍司令楊慕琦(Mark Aitchison Young,左三)投降,12/25在半島酒店(右下角)三樓336號房,與日軍司令酒井隆中將(右二),談判並簽署投降書,當時已無電力供應,桌上明顯可見蠟燭。(摘自Wikipedia)

    ▲1941/12/7日軍成功偷襲珍珠港,二戰太平洋戰區日軍初期進展頗為順利,勢如破竹,到1942/4日軍已攻克上圖實橘線內的東南亞地區及太平洋諸島,但如圖所示,日軍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計劃是野心更大的虛橘線那條,1942下半年,日軍也攻克巴紐(Papua New Guinea)。(摘自Wikipedia)

    ▲日軍攻克英屬馬來西亞、新加坡,及英屬婆羅州後所發行的軍用手票(Military Currency)中的十元紙鈔,該鈔因印有香蕉,也被稱為香蕉票,期間該軍票大幅貶值,現在新馬地區形容類似台灣「拔樂票」之意者即為「香蕉票」。(摘自Wikipedia) 

    ▲中途島海戰日、美雙方佈署及接戰位置圖,圖中以日/月格式註明日期。1942/5/24 - 6/4的中途島海戰,是二戰時日、美軍的大規模的海戰,也是日軍由盛而衰的轉捩點。中途島在夏威夷群島西北約2100公里,屬美國,是夏威夷群島的屏障,1941/12/7日軍成功偷襲珍珠港後,計劃一舉消滅美軍倖存軍力,徹底打垮美海軍,發動此海戰,但反而輸掉這場關鍵戰役,損失四艘主力航空母艦,元氣大傷,之後就一路往下,再也無力發動大規模攻擊。(摘自Wikipedia)

    ▲二戰時最有名的照片之一,是1945/3月美軍攻上硫磺島日軍主陣地折缽山,插起美國國旗的鏡頭,硫磺島隸屬日本小笠原群島,距離東京約兩千公里。(摘自Wikipedia)

    ▲日本帝國大本營,在二戰末期,戰事日潰,1944/7也打算搬遷到靠近日本海那一面的長野縣埴科郡松代町的象山、舞鶴山及皆神山等處,山腹中地道都已開鑿好,初具規模,但尚未完成,日本就已投降,現已開放。照片由左上開始順時針,分別是象山入口、象山地道內部、舞鶴山入口及其近拍。(摘自Wikipedia)

    ▲1945年9月2日上午九時許,日本代表團共11人,由代表政府及天皇的外務大臣重光葵,和代表軍方的陸軍總參謀長及關東軍總司令梅津美治郎率領,抵達停泊在東京灣的美國戰艦密蘇里號(USS Missouri),準備參加受降典禮,並簽署「降伏文書」。 (摘自Wikipedia)

    ▲密蘇里號上的日本投降典禮,日本外務大臣重光葵,代表日本政府及天皇簽署「降伏文書」,一旁協助重光葵的是代表團成員的加瀬俊一,另一人在旁注監督的是美軍中將薩瑟蘭(Richard Sutherland),他是二戰太平洋戰區的參謀長。(摘自Wikipedia)

    ▲密蘇里號上的日本投降典禮,在太平洋戰區統帥麥克阿瑟將軍(Douglas MacArthur),及美軍中將薩瑟蘭的監督下,日本陸軍參謀長及關東軍總司令梅津美治郎代表軍方簽署「降伏文書」。(摘自Wikipedia)

    ▲日本投降簽署儀式的另一角度,麥克阿瑟將軍致詞,照片左上的那面美國國旗,就是前面當年飄揚在培里艦隊桅頂,只有31顆星芒,且星芒在右上角的那面,麥克阿瑟特別要求由美國海軍官校博物館,送到同樣泊在當年培里艦隊停泊處的密蘇里號。(摘自Wikipedia)

    ▲1945/9,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麥克阿瑟1945-1948進駐日本,制定新憲法,規定不能有正規軍,只能有自衛隊,歸屬內閣中的防衛廳,2007年升格為防衛省。昭和天皇也在1946/1/1發表所為「人間宣言」,宣告天皇不是「現代人世間的神」,此舉多少減弱了日本長期以來的忠君思維。(摘自Wikipedia)

    ▲二戰後日本基本上唯美國馬首是瞻,美日也訂有安保條約,由美國保護其安全,就像這張照片,中間那艘日本護衛艦足柄號,亦步亦趨,緊跟著美國航艦卡爾文森號(USS Carl Vinson)(摘自Wikipedia)

    回應
    全站分類:休閒生活 旅人手札
    自訂分類:日本(三)
    上一則: 懸在半空的古剎
    下一則: 波光瀲灩五色沼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5) :
    5樓. 終南山
    2024/01/09 10:36

    謝謝終南山大哥的照片。 Charles Lin 2024/01/16 18:04回覆
    4樓. 徐百川
    2023/10/19 08:56

    數據並不可靠,「東北軍有二十餘萬人,關東軍才一萬餘」,但是東北軍是駐守全境,關東軍是重點布置,所以戰力並非20比1。
    謝謝百川兄留言,20萬餘和1萬餘人,確實是全境軍隊人數,並不是衝突地點-柳條湖當地的軍力比較。  Charles Lin 2024/01/16 18:03回覆
    3樓. 米若絲
    2023/10/09 11:43
    民主多元的日本,現在雖還有極右組織,但軍國主義已難復活。
    謝謝米若思來訪及留言,我目前在歐洲旅次,未能早日回覆,抱歉。

    其實我對日本軍國主義復活一事,並不太樂觀。二戰以後日本在外交軍事上大致唯美國馬首是瞻,亦步亦趨;但從其對二戰惡行的道歉,拖泥帶水,並不像德國一樣乾脆,誠意實不足,對軍國主義像徵的靖國神社,首相參拜時有所聞,國內亦有修改憲法,成為「正常國家」的呼聲。加以美國國勢日衰,企需在東亞找一代理人或堅強盟國,分擔其軍費,兩國彼此需要,最容易一拍即合。

    首相參拜靖國神社,或最近的核污染水排放,應該背後都有美國的影子,軍國主義復活,我覺得其實不容樂觀。 Charles Lin 2023/10/13 05:17回覆
    2樓. wonghc
    2023/09/22 17:21
    還是多得了琉球,原本是獨立的王國,大清的屬國。
    謝謝教授。

    確實琉球原是明清兩朝屬國,後被日本強奪過去,但琉球在1609年(明神宗萬曆37年),就被德川幕府之下的薩摩藩實際控制,一方面接受清政府冊封,進行朝貢貿易,同時國政實質受薩摩藩控制。拙文主要談的是1868-1945之間的事,因此未將琉球列入。 Charles Lin 2023/09/23 11:33回覆
    順便一提,日本「維新三傑」之一的西鄉隆盛,出身薩摩藩,其曾擔任台灣日本時代首任宜蘭廳長的長子-西鄉菊次郎,即1861年西鄉隆盛被流放到琉球群島之奄美大島時,與當地女子所生,亦即表示明治之前,薩摩藩已實質控制琉球。 Charles Lin 2023/09/23 12:19回覆
    1樓. 旭日初昇
    2023/09/15 10:38

    學弟此文,鏗鏘有力、擲地有聲。

    相對於德國對清除納粹餘孽的不遺餘力,日本在自民黨掌權的50年內,從未帶領日本社會進行反省,

    對於軍國主義的戰爭販子非但沒有窮追猛打,反而將兩手沾滿鮮血的14名甲級戰犯入祀靖國神社。

    從1945年迄今,共有15位首相參拜靖國神社達68次之多。

    靖國神社作為日本軍國主義的依靠和象徵仍受到日本人民的膜拜,

    這就表明軍國主義在日本仍然有其復活的土壤。

    Charles Lin 2023/09/16 14:16回覆
    謝謝學長來訪與美言。

    與同是二戰軸心國的德國相比,日本的道歉顯得不到位,也不乾脆,扭捏作態,誠意不足,確實有失GDP全世界第三的高度,尤其近年處心積慮想修改憲法,成為所謂「正常國家」,確實令亞洲國家憂心,但我覺得,應跟不久前的福島排核污染水一樣,背後有美國的默許。

    在美國丟下原子彈不到一個月,日本即無條件投降,從拙文所附照片,日本代表重光葵及梅津美治郎,儘管備有椅子,簽字時是站著簽的,對比附上兩張麥克阿瑟代表盟軍簽字,及中華民國代表徐永昌上將簽字時之從容淡定,不難看出日本上下,當時驚魂未定,誠惶誠恐的情形。跟現在日本想成為「正常國家」的態度,也是判若兩人。

    附帶一提,我們以前歷史課本讀過的「何梅協定」,其中何是何應欽,梅即前所提的日軍方代表梅津美治郎,梅當時是日本的中國駐屯軍司令官。另外中華民國代表徐永昌上將,時為軍令部部長,其右邊站立背對鏡頭者,為國民政府駐日盟軍總部首席連絡官王之少將。 Charles Lin 2023/09/17 01:59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