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村講師詳解金剛經_第1片_北部王氏佛堂_2009/12/18 - 勤快地做『聽話照做』老實修行認理實修明白自己的愿立 - udn部落格
勤快地做『聽話照做』老實修行認理實修明白自己的愿立
作家:始終如一
文章分類
    Top
    劉芳村講師詳解金剛經_第1片_北部王氏佛堂_2009/12/18
    2015/04/18 11:47:45
    瀏覽:3978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劉芳村講師詳解金剛經_1_北部王氏佛堂_2009/12/18

    (感謝各位前賢提供文字檔。文字僅供參考,若有誤謬,要以劉講師講課原音為主)

    活佛恩師慈訓:一剪梅

    天恩像草原廣闊  層層風雨不能阻隔 

    天覆地載慈懷悠長 萬丈陽光照耀你我

    師情像梅花開過 冷冷冰雪不能淹沒

    就在最冷枝頭綻放 看見春天走向你我

    雪花飄飄 北風瀟瀟 天地一片蒼茫 

    一剪寒梅傲立雪中 不朽精神飄香 

    傾出摯愛無怨無悔 師情長留心間

    活佛恩師慈訓:

    現在的修道人只知道了愿  卻不知報恩

     不知飲水思源,不知感恩,忘了根本最要不得

    恭錄:劉講師寫金剛經講義手稿第一本的慈訓

    各位講師各位壇主各位前賢大家好,後學沾到天恩師德老前人前人大德,以及感謝各位前賢給後學機會學講。

      《金剛經》後學可以說從研究性理心法開始,以這一本為主要,那麼之前用的時間很久,就是去斗南有講五年的時間全部都沒有講義,都是按照經的本文,然後解說,五年之久,講的非常多很多次,所有斗南的前賢你假如向他要錄音帶,那時後沒有mp3,也沒有CD,都是錄音帶,你說能不能給我一套那個金剛經的錄音帶,他會問你說:「你要哪一套?」哈哈!因為很多,他會問你要哪一套,都不一樣,每一套都是金剛經沒錯,可以講完,講金剛經又講,沒有變,講很久,所以他就會問說: 「你要哪一套?」這個聽的人啊我也不知要哪一套?也不知道,那後來是這一次前賢就是帶一位道親來聽課,之前他都沒有聽過後學講過課,從他的學長拿到半本金剛經講義,就是後學寫的筆記,做筆記自己要看的,不是要講課的,就是竟然又回來,後學一看,哇!紙都黃掉了!又被蟲蛀到一個洞一個洞,所以那個時候才起心動念說手寫好,這個版本已經經過21年了,拿到21年了,然後從那本當版本來寫,才把那個金剛經的講義寫下來,以後按照那本講義來講,可是我們都有一種習慣性,你若按照書本講,那回家看就好了!何必坐著聽,都有這一種觀念,所以我們這一次不按照那本講,不過各位一定要拿回去看,有拿的,家裡有的就不用;沒有的一定要拿,大家都有了嗎?沒有的舉手,都有囉!我們有拿很多來,都有了嗎?(有了)全部都有,跟我想像都不同,哈哈!我在想像說,我們都因為還沒有上,有講義的一些比較跟很多地方講過的他們才會有,那可以了解說從那講義裡面,那就先介紹天台宗的禪師,他創立天台宗,然後鼓勵人家止觀,那他的裡面那些講義要教導弟子,教導天台宗弟子,最重要也是從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

    祂把那個裡面的內容分成五個時期就是:第一個華嚴;第二個是阿含;第三個是方等;第四個般若;第五個妙法蓮華;就是分五個時期,那我們在講的時後不會去講那個,可是我們要研究佛經,要了解一下,所以那邊有寫智者大師把那個佛所講的歸納,所以有那些那個過往聖者,他們研究內容分門別類,因為佛在講我現在要講什麼法?沒有,祂是針對弟子的根器,然後看看他們需要用什麼法來修,就講什麼法給他們修,所以講出來的時候很深的,有時後,很淺的都摻雜在一起,然後智者大師把他分開,淺的歸淺的;深的歸深的,然後大乘的歸於大乘,那小乘歸於小乘,這樣我們研究起來有一個脈絡,可以斟尋,研究這樣比較進入狀況,不然我們一下子深一下子淺,提不到,所以佛才講說我一個字也沒說,他不是準備好了!像我們講課都先準備好了來講,都從性分流露,所以沒有一個能說的我相,也沒有所說的法相,沒有能所,所以就一個字也沒有,那個要入滅要涅槃時候,弟子在問說我們怎麼處理,49年所聽到的經典,佛才講說我一個字也沒說,所以現在那個什麼○○功的頭,49年沒有說的都留給他說,他現在努力在說,那我們研究真理以後,就會知道說怎麼程度差這麼多了!可是社會人士不知道啊!社會人士聽到我們這樣講,反而會很疑惑啊!49年不是說的很努力,怎麼一個字都沒講,我們以為說妄言,都有講啊!怎麼沒講,所以那又是角度的問題,我們是以凡塵的角度看,那佛是以真理的角度來講,以真理的角度來講,沒有一個能說的我相,沒有所說的法相,沒有法、沒有我,沒有我執、沒有法執,那都是在真理世界,那都不生不滅, 那我們有能說的我,我會死掉啊,所說的法會變,所以那個都不值得我們追求,我們要追求就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合不散,都是常住,都是永遠都在的。

      所以我們就這個從金剛經的經文的標題,他本來就是「摩訶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總共十個字,那我們中國人都有簡略的說法,那個前面都不說,金剛經很簡單扼要,我們要了解摩訶就是大,很廣大,盡虛空遍法界叫做「摩訶」,整個空間已經超出太陽系,整個宇宙全部都包含,祂已經大到無外,已經小到沒有內,叫摩訶,我們看到摩訶就知道形容沒有邊際的空,沒有裡面的空,整個全部都是都叫做摩訶。

      有時候水火風土我們也會用摩訶叫做大,可是那個時候沒有講說四摩訶,都講四大,所以他那個大就說摩訶,為什麼講四大呢?我們平常都聽習慣不知道裡面的含意,他是水火風土充塞整個宇宙虛空, 整個宇宙虛空都有水火風土,所以水火風土就是「色」空就是空,色跟空合在一起叫不二,色空不二,所以我們最不容易懂的地方在這裡,祂不是沒有,祂不是有,所以我們就會說『離四句絕百非』

      因為四句就是:,,亦有亦空,非有非空,離四句,離開不是有,不是空,意有意空,不是非有非空,離開,離開四句延伸下來的所有百非,一百個裡面內容全部都非,所以各位前賢是什麼狀態?這個叫做不可思議,離四句絕百非你就不能想,不能講,講出來那個不對,想出來也不對,就是那個狀態,那個狀態就是我們的本來,所以我們的本來就沒有辦法去講,所以那個沒有辦法講的體會到原始狀態這一種情形,平常我們都在現象界的一個角落在說,從那個小的角落慢慢去了解擴散,擴散到大的整個宇宙虛空,那我們現在從整個大的方向瞭解說,原來整個大形象中,老子講很大的形象就是沒有形象,沒有形象才會大,有形象都不大,你說我們蓋了某一個建築非常大,我們凡塵那個建築很大的那個跨海大橋,50公里,世界最長的大不大?,世界最大,跨海大橋大不大?,五公里就很大了,50公里在大陸,那以我們地球來講50公里大不大?真的很小了,所以那個角度,以橋的角度說他很大,以現象角度來講,它又很小,所以落入現象都不為大,沒有相才是最大,那我們那個不生不滅的佛性,就是沒有相的象,就是這麼大,可是我們都不知道啊

      因為我們落入現象,身體都很小又把佛性侷限在身上更小,就這樣,那現在我們從根源去了解,不是!是我們那個覺性祂是非常廣泛,很大的摩訶的,所以那個摩訶兩個字就是在講那個,講我們那個體,體的本體的情形,一講了以後祂就有體,有相、有用,體就這麼大,相就無相,用就是虛空無相不拒絕諸相發揮,你什麼相發揮,那個如來藏都不會拒絕,所有讓你呈現,呈現以後,祂又會歸於空,歸於空以後,祂又會呈現,就是這樣,這個叫我們「緯」。

      「經」是常而不變,春、夏、秋、冬我們說一不一樣,可是轉過來又不是春、夏、秋、冬嗎?是不是變而有常,他有常態,這個春、夏、秋、冬過去了,再來還是春、夏、秋、冬,不會說這個冬、秋、夏、春,哈哈!它不會反過來走,再怎麼走都是春、夏、秋、冬, 春、夏、秋、冬都是這個樣子,那個四時的運轉,那個叫「變而有常」,那我們要了解說『佛性的本體是常而不變,佛性的作用是變而有常,那這樣的話就世間相常住了,所以我們就了解說為什麼講不生不滅、不增不減,我們掃地垃圾掃一掃,然後倒給垃圾車收走了,換一個地方,然後拿去焚化爐燒了,萬物一直在生長,焚化爐一直燒,是不是不增不減,然後人多了,50年前我們才人口30幾億,現在都560幾億了,人口多了,可是野獸減少了,很多野獸被我們打死以後,牠來轉世變人了,所以現在很多都是人的身體野獸的心,所以那麼多詐騙集團電話,他們都是很可憐啊,被我們打死身體又被吃掉,所以我們了解說凡塵一些的變化,知道了以後,我們就不會對那些變化太在意。

      了解因果是定理』在凡塵有因一定有果,那我們自己不要把他定,假如說凡塵的法定一定,我們就不用修道了,不會成啊!再怎麼說都一定,就是無定,沒有定,我們在六道之中一般社會人士不想行善,佛會循循善誘行善到天道去,能夠行十善,身、口、意三個我們造業都是身口意,身→殺、盜、淫;口→惡口、妄言、綺語、兩舌;意→貪、嗔、痴,我們再加一個不,不殺、不盜、不淫; 不惡口、不妄言、不綺語、不兩舌;不貪、不嗔、不痴,這樣就十善了就可以去天道,你自己做你自己去天堂,你如果勸化人家做,你就可以做轉輪聖王, 轉輪聖王管理四大部洲,我們現在住的南贍部洲四分之一,所以不久以前後學不是說現在誰在掌管南贍部洲?我們不是正月初九拜天公,我們現在天公拜誰?(關聖帝),就是祂在掌管南贍部洲,天公生不是正月初九,以前叫玄宮高上帝,關聖帝君是玄靈高上帝,不同名稱,生日也不同,所以現在拜天公要拜關聖帝君生日六月二十四日,祂在管南贍部洲是天公。

      釋迦牟尼佛要入滅涅槃時候,把娑婆世界眾生交給地藏王菩薩,各位就可以了解到我們眾生是不是都在地上生長,交給地藏王知不知道?依賴啊!我們都依賴大地才能夠生活,所以那個地藏王菩薩轉世六祖出來教我們,教我們要從『根源』,那個修道跟學識沒有關係,所以六祖祂才示現不認識字,可是理都不知道,那現在我們很多都有讀書都讀得很高,不過都做壞事情,所以修道跟學識沒有關係,儒家思想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再於學文,所以你去學習文章,那個你本身都做到,你什麼責任義務,義務責任你都盡到了,你再來學習,那個是枝末,我們都把它看成重點,就本末倒置,在凡塵有讀書學識高就很了不起,沒讀書就很自卑,所以六祖就打破這個觀念,說不認識字,『『諸佛妙理非關文字』,跟文字沒有關係,跟我們本性有關係。

       老前人在以前時常講祂說沒有念書的最孝順,然後去念小學小不孝,然後中學中不孝,大學就大不孝,然後留學父母也不要, 老前人時常這樣講,那個沒念書的他從佛性發揮出來他最孝順,念一點點就一點點不孝,你念越多越不孝,父母親辛辛苦苦培養你到外國念書,你念到外國書已經成就了,你父母親變什麼?變你的傭人,不敢介紹給同學認識啊!看起來阿草阿草,要是我父母別人會看不起,所以都說我家的奴才俾女,是不是最不孝,忘本,他都不知道他怎麼來的,所以我們要從根源去做,做到以後再來學習我們在凡塵一些謀生技能,所以講那個摩訶就是這麼廣大。

      然後接下來講金剛,金中之剛,凡塵最有價值就是金剛,用金剛來比喻我們那個不生不滅的佛性,因為金剛很銳利,各位有沒有看到那個玻璃,它一個尺放著,然後那個鑽石筆咻~磅玻璃就破了,那個金中之剛祂可以破壞萬物,不會被萬物破壞,來形容我們那個佛性,可以破壞所有的妄想雜念,可以破壞所有念頭,不會被念頭破壞,可是我們都沒有發揮,我們的金剛都被念頭破壞,有念頭來了很強,金剛竟然沒有發揮本能作用把它破壞,那我們研究金剛經就是要發揮祂那一種銳利金剛,很銳利可以破壞雜念妄想,破壞所有念頭,全部破壞,你把它破壞了,你本性就發揮出來,所以我們要瞭解說為什麼金剛就是金中之剛,我們那個佛性就是最有價值的,能夠克服萬難,不被困難壓垮;可是我們都沒有發揮出來,所以在凡塵生活的時候,就被我們念頭打敗了,我們念頭蠻利害的,你怎麼想都想得很窄就做得很窄,想得很寬廣就做得很寬廣,想得很透徹就超越現象,就是要發揮金剛。

      接著底下「金剛般若」,那個最重要,因為金剛跟般若一個是本體,一個是智慧,而那個智慧是從本體生發出來的,所以般若妙智慧金剛,我們就是要本體的妙智慧來應對凡塵萬事萬物,所以那個般若不是我們落入凡塵學來的,是我們本性所具備的,只要我們把凡塵的一切都萬緣放下,一段時間薰習了以後,般若妙智慧就產生,就會有而且是自然而然,怎麼來你都找不到蹤跡,找不到來的蹤跡,找沒有自己跑來的本性具備,所以那個智,金剛叫理,『理智一如』,祂是一體的,要研究把祂分開,理跟智是合在一起的,所以我們就要用我們的妙智慧,在日常生活中盡量萬緣放下,這個時候本性所具有祂都呈現,一呈現以後我們在應對凡塵事綽綽有餘,那個輕重緩急,哪個該先做?哪個該放後面?哪個該重視?哪個該看清?都能夠了了分明,那個叫般若。

      那因為有般若有金剛底下接「波羅蜜」,波羅蜜就是清淨的境界,我們把祂翻成到彼岸,我們凡塵都說苦海,,你既然在苦海要一個岸上要上,上那個清靜的岸,所以叫波羅蜜,波羅蜜在印度他們時常用,事情完成了叫波羅蜜,就是說我們到家了,很安穩,很溫暖,所以完成一件事波羅蜜,祂做事情的樣子力求能夠圓滿所以波羅蜜;能夠到達波羅蜜就是沒有鬥爭了,沒有對待了,一個很詳和的境界叫波羅蜜。

      然後最底下一個字叫「經」經就是路徑,我們要到達很寬廣本性的智慧,清靜彼岸的一條路徑就是『金剛經』,所以經文名稱已經把所有的含意都包容,包含在這個裡面,所以對經的名稱一了解了以後,祂不會離開這個範圍,所以裡面的就是這個範圍裡,所以叫金剛經,這個講義裡沒有寫,有寫可是不一樣,我們手上這一本金剛經是我們活佛老師在凡塵時後註解我們來看老師作的

    :

      『佛以無上妙智慧,觀一切眾生,知其根器大小不同,故以方便智說方便法,八萬四千法門,對治八萬四千煩惱,可知如來說法,是應機而說,對症投藥,並無一定言說也。噫!道本無言,非言不顯,言有不達,道無以明。佛講這本金剛經,是說如來的心法,以斷疑生信為主,以離相為宗,以無住為體;真空之妙,並不在言語形跡間,實不得已而言也。所以經旨宏深,頗難了悟。倘若誦經的人,不知道經解;看經的人,不知道佛言,就是爛讀熟經文,也是茫無所得,更何能談到以心傳心,見性成佛的道理呢?

      所以後學時常引用老師講的『道本無言,非言不顯,言有不達,道無以明』。

    道本無言:道沒有語言,可是沒有講又顯不出來。

    言有不達:那我們講沒有達到那個狀態。

    道無以明:我們就是沒辦法了解。

      這是老師講的,後學時常引用跟那個釋迦牟尼佛講的說:『無言以法,以言顯說,因言而入,非即是言』那個角度不同,我們就是要集思廣益,我們能夠把它融會貫通內容都一樣的。

      那麼佛講金剛經在這本說如來的心法,就是我們不生不滅如來祂的心法,以斷疑生信為主,我們在凡塵對這些不了解,不知道,都會產生懷疑,那這個就是要我們斷疑,懷疑,斬斷就產生信心,所以後學時常講說我們有懷疑就顛倒,顛倒就放逸,放逸了就無明,無明了就慳貪忌妒,所以從疑到慳貪忌妒竟然連貫下來,那我們已經沒有懷疑了,有信心,那我們做什麼事情很篤定,該如何就如何就很篤定,該如何就如何很篤定那個就可以做到『事來則應,事去則靜』,完全都不造業,事來該如何有一個剛剛好的角度,那個角度就契合真理,那我們契合真理去做,作完就拋開,都不留在腦海,沒有三心,沒有過去心,沒有現在心,沒有未來心,既然沒有三心了,就沒有四相,沒有三心四相,當下呈現,就是整個我們佛性本體,所以叫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心跟佛跟眾生沒有差別,不用差別,因為都是同體,都是一樣的。

      那分別了是我們的心意識,那我們心意識是「緣聚則生,緣散就滅」,所以佛教我們修道不要用心意識,不要心意識修道就是這個道理,要用直心、深心、大悲心,那個是佛性直接生發的要用,不要用心意識,都有說過嘛,因為心者記憶,好像有解說聚會,心聚了,有根有塵相聚,你才有心,根塵消失了你心在哪?沒有,沒有心,那個意就是回憶,我們之前有經過,有經過,之前知道那一些卻變成我們的回憶,叫意,然後識是現知,顯現讓我們知現,知意,都是因緣,都有因,有緣才聚合,顯現讓我們知道,既然會顯現就有因緣,所以心意識就是緣聚則生,緣散就滅,所以不要用。

      那都是講真理的,我們那個直心祂是永遠在,跟佛性在一起,從佛性直接生發,所以直心就是道場,直心就是見佛,那我們為什麼不用?吃虧啊,每一次都用直心的話都吃虧,所以才不用,我們太聰明了,我們是聰明還是笨?不肯吃虧嗎是不是太聰明,所以要行真理,真的要有一點傻才做得出來,傻楞楞的那才做得出來,不然不願意啦!

      所以我們要瞭解說斷疑生信為主要,我們要相信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佛性一生信了發揮出來的力量很大,你發揮的力量就很大,各位對佛性的心信不足,發揮力量出來就不夠。

      以離相為宗」金剛經以離相為宗旨,離開了形象,相有,可是我們不住相,這個就要功夫了,相有不住相,這個相都是因緣聚會,緣聚則生,緣散就滅,那它還沒有滅的時候我們就知道它是假的,一定會滅,所以就不用住相,不用住相就沒有煩惱,沒有煩惱我們的心就清淨,心一清境就回到本體都有連帶關係。

      那麼「以無住為體」無所住,所以這個住,我們就是要了解到我們一切都無所住,叫做「正住」,一切都無所住,不要給心住,心都無住了,無住了,那個叫正住,我們的心如果一住,住在一個相裡面,這覺心就沒有了,我們都會被短暫吸引,比如說:出門沒有代步的車子,就想腳踏車、機車、汽車,會被那個相吸引就住在那個相,心就很狹窄,就是在那個相裡面;像沒房子可以住想要買房子,常常去看房子被房子綁著,就是住在房子的相,我們多多少少都有一個心有所屬,心在愛什麼就被那個束縛著,是自己束縛自己,那我們就要以大的原則來提醒我們自己,凡塵的萬象事物都是我們人在主宰,我們不要被萬象萬事主宰,我們要做主人,不可以變客人,變成外面的物質做主人,不行,我們要當主人。

      所以後學都一直講說生活夠用了,日常都不缺就可以了,都會這樣講,你累積太多帶不走啦!而且要累積太多,那個物質它有物質誘惑力量,你如果平平的不會特別心去想,如果忽然一筆錢給你收到了,這下慘了,1+1,就會一直想要擴展,越想慾望沒有止盡,現在有十萬生活很充足,現在看有沒有賺一百萬,一百萬時後賺一千萬,一千萬時候要有一億,絕對不會滿足,都一直擴散,它自然而然那個物質誘惑我們,我們就會一直追求,等到我們身體出現狀況了,來不及了,太慢了,你賺的錢一毛錢也帶不走,這一口氣不來都要拱手讓人,這些都要給別人,你不要給別人也不行,強迫一定要給別人,那我們何苦來哉!在生活之中不缺,日用都不缺,然後有遮風避雨的地方就好了,學學顏回那個『得一善拳拳服膺』,雖然32歲就死,那減少在凡塵受苦時間。

      所以我們要了解人生的價值觀,我們要知道佛性大家都有,可是我們要修證,有是有,不是沒有成佛,那沒有成佛業力會把我們推,推到現象來現象,既然有相,我們就為了生活奔波,奔波勞碌是一定的,假如依報好的話那個環境還可以,像我們台灣都是依報很理想,這麼理想環境不修道就很可惜,我們假如說生長在非洲,在肯亞、衣索匹亞三餐都來不及照顧了,哪有時間修道,所以我們真的要感恩,處處感恩上天一切的恩典,真的要感恩要努力使我們不生不滅佛性能夠當家,這個很重要

    各位交手了沒有?已經交給佛性當家了沒有?還是一樣感官當家,還不願意交出來。

      【:請問劉講師如何把心意識去掉?這個很關鍵

    劉講師答:知道就好,因為知道就已經覺了

      【:那個自己知道?

    劉講師答:對啊!自己知道

     【:自己知道是不是自己迴光返照才知道?

    劉講師答:我們修道就是要迴光返照,我們從修道到成佛也一樣迴光返照,到成佛也沒有放掉迴光返照,沒有心外放的,那因為我們的心都外放,所以就神散,不專一,那我們迴光返照的時間久了,祂能夠讓我們凡塵那些相「不離而自離,我們不離相,你迴光返照那個相它自然離開了,不住相了,這是一個很奧妙的一個法,因為一迴光返照會照顧我們那個不生不滅的佛性,照顧佛性的這個時候,就會知道外面的萬象都虛幻不實,時時刻刻在提醒自己萬象虛幻不實,那我們對萬象都當作實在的,都認為實在有,我們才住相,那一直住相,沒有迴光返照,那一些實相它會動搖,它會一直變化,有在迴光返照的時候我們會知覺它在變化,那你既然已經知道它在變化,就不容易住相,那我們現在就是沒有見到它無常變化,所以才住相,為什麼沒有見到?沒有迴光返照,沒有照顧不生不滅的佛性,都在照顧萬象,那當然住相,那當然是不覺,那當然用心意識啊!

      【:那這個問題部分就是講到支配部分,那住相還是有連接的關係?

    劉講師答:所以這也是觀念問題,要瞭解到當你知道萬象都是假的的時候,那個吃虧跟占便宜都不是你在考量裡面,那我們因為住相,才會考量吃虧占便宜,現在已經迴光返照時候,不會去分別吃虧占便宜,那是在對著自己的佛性誠實的說:我有沒有附合,那個重心比較會轉到這邊來,那我們平常生活有沒有符合真理,那已經自然而然的轉換過來,我們要了解所有在凡塵一切不覺,那個不覺也是佛性,沒有佛性,不覺沒有作用啦!

      所以差別點就在於我們有沒有把外放的心,叫放逸,我一直說不要放逸,放逸就是心外放,外放我們的心神就散,心神一散我們沒有三昧,沒有定,篤定,很飄浮啊,縱然你做什麼決定也沒有,決定還會再變化,所以我們迴光返照以後會走入真理,走入真理以後對我們佛性的那一種認識比較深,然後那個定會比較有,那該如何的時候會比較篤定,縱然吃虧也沒關係,因為不違背真理,縱然那個時候很多便宜讓我們佔,也不會高興,因為會考量到往後的結果,「因為因果是定理」它一定的,一點一滴都不會漏失,所以在那一種現象是活在真理世界,那個是我們自己要求自己,這個別人幫不上忙,你不做的話就沒辦法達到,你肯做的話別人也沒辦法把你奪走,你要不要把心收回來,是自己的事啦!那自己最了解我們有沒有把心收回來,很重要哦!

      你心收回來是保持覺,那你心外放了就不覺,不覺就是無明,無明就造業,造業就要受苦,就是六道輪迴,就是這樣,那你一直迴光返照在照佛性,都是覺啊,在覺之中你怎麼會造業?絕對不會,不造業就沒有苦可以受啊,解脫了啦,那就越來越高興,越來越寬廣,生活的視線很寬廣,就好像生活在天堂一樣,一定要自己努力,心要放、要收,要告訴自己,心放就是眾生,心收就是佛,要看你當眾生還是當佛,不過我們凡人對佛的誘惑力不大,都只羨鴛鴦不羨仙,都想當佛沒什麼,坐在供桌上面很辛苦。

      【:現在很多人都在簽六合彩都億來億去,他是很多福報很多錢還是怎樣?很多人在簽的過程中都許很多願,說什麼要贊助寺廟還是做什麼這樣是造業嗎?

    劉講師答:那個是自己把自己推入漩渦裡面,我們要了解無功不受祿,本來你這一生之中要用到多少錢,前世都注定了,前世所造的善惡業已經定了你這一生的福祿,雖然這一生還會改變,那個改變都不大,假如說你這一生可以用兩千萬的費用,你活到八十歲,可是你活到四十歲用完,那你往後四十歲一半怎麼辦?你命中沒有福祿了,你要怎麼辦?是不是縮短自己的壽命,所以不要做那個事啦!不要這麼傻,不要億來億去,把命都億掉了,所以我們要練習到人家拿錢來還我們,我沒有那個福祿,我不接受,這樣才可以,為什麼?我本來想活久一點,拿那些錢就早點死。

    你要問什麼?

      【:我們金剛經在講說無住為體,跟您講的實際,還有那個菩薩勸眾生性空,那這三個名詞它有什麼差別?那在修道過程中是不是有層次的差別?

    劉講師答:我們要了解金剛經上講的有層次上的差別,讓我們去修,我們做也有層次上的差別,有的做的很專注,很努力,有的就一半一半,有的就無心做,不做他沒有專心這樣就有差別,那我們要了解說講出來不同,讓我們可以更寬廣了解到各個角度,祂無住為體已發便利眾生以性空,那個方便利益眾生以性空,那個發願要來,自己達到要來渡眾生,那你一定要保持得到『體』,你才能建立在眾生裡面,你自己沒有得體,你怎麼建立?所以自己有本錢然後夠了,你可以引導眾生,所以我們說發大愿,一方面是成就自己朝那個愿去實行,一方面自己逼自己,逼迫自己不能心胸狹隘要寬廣,也就把我們那個靈本同體的觀念能夠貫徹,沒有分別,所以為什麼佛在稱眾生的時候也叫做菩薩摩訶薩,菩薩中的大菩薩,那是眾生啊,為什麼這樣講?是佛沒有分別心,那你就是佛了,所以我們了解說我們對眾生的尊敬,就是供養諸佛,因為眾生都是佛,供養佛,那你看眾生埋怨眾生就是在謗佛,在毀謗,所以這樣的話就不是佛了。

      佛都是平等,平等性已經建立就有德,有這個德性就能夠服人,那個就能夠心服口服,不是那種強制霸道的,沒有,就是從平等性之中發揮出來,就是德性的建立。

      道是體,德是用,有體有用,所以活佛老師這次台南開班就講我們大家要培培內德,就是從平等去培養,我們不要強烈的分別心,從平等來培養,培養德,那有德了以後就不會跟眾生很強烈的爭執,不然我們現在光領一個點傳師就在那裡爭執,好像仇人,那關他什麼事,真的,沒有是非,該努力的不努力,不該努力的那麼努力,往後一口氣不來時候,後不後悔?絕對後悔走錯路了,本來陽光大道變成小巷子,走進去小的巷子划不來的,所以修道就是要從根源,從真理認識就不會錯了,真理認識了以後縱然過著很辛苦生活,那你也無所謂,像那個顏回居陋巷簞食瓢飲人不堪其憂,那個不是假的,沒辦法過日子也不改其樂,那不是裝給我們看的,真的內心快樂,快樂什麼?就是有道,『得一善拳拳服膺,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終生弗失』,我們差在這裡,我們沒有那種如履深淵、如履薄冰,大辣辣的,哪有那個心謹慎,所以難怪我們當眾生,顏回當復聖,孔子當至聖,32歲而已,所以都有層次上的差別。

      所以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都無所住,就叫正住,那個就正確,你如果住就錯。

      那麼真空之妙,並不在言語形跡間,實不得已而言也。不得已,沒說就不知道,所以經旨宏深, 經的宗旨非常廣泛非常深,頗難了悟。不容易了解領悟。倘若誦經的人,不知道經解,把經裡面的意思解開;那麼看經的人,不知道佛言, 不知道佛講的內容, 祂的含意,就是爛讀熟經文,也是茫無所得, 經文很熟,可是心裡面沒有實際作用,那更何能談到以心傳心,所以這個以心傳心,都不在語言文字之中,見性成佛的道理呢?所以我們要見性才能夠成佛,要從心性努力才會成功,超過時間了,下課。

     

    ※非常感謝天恩師德,感恩劉講師解說金剛經,不同時間、不同地點,傳達最上乘佛法之殊勝。

    ※非常感謝天恩師德活佛恩師慈悲開設性理心法班,諸佛菩薩慈悲諸多的因緣聚合,劉講師慈悲傳達解說最上乘佛法殊勝,以及感恩許多前賢慈悲在幕後默默佈施分享,感謝十方諸佛供養。

    引用:

    1 .httiteps://ss.google.com/site/clcsfe/

    連結網址https://1drv.ms/f/s!AlkQnRR-y_aTrHxwvl670QBzBNPq

     (2)第二個備份網站,連結網址

    https://www.box.com/boxup

    回應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