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講師_金剛經_第19片_台南同義宮_103/05/10
(感謝各位前賢提供文字檔。文字僅供參考,若有誤謬,要以劉講師講課原音為主)
各位講師各位壇主各位前賢大家好,後學沾到天恩師德老前人前人大德,以及感謝各位前賢給後學機會學講。
我們今天各位手上都有一張修道偈語,這個是輔助我們了解我們金剛本性、我們佛性可能各位都還沒有很透徹了解到我們這個佛性本體,藉著這個偈語、修道偈語來了解,這個裡面我們以往都比較沒有說過、沒有講過這一些偈語,可能都會比較陌生。那我們因為金剛經已經上了一半了,可是我們對佛性都還沒有很了解,我們縱然都已經上完了,那對我們的幫助也不是很大。所以因為經文都是少、又有一點都是文字方面,比如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那假如說我們光這樣看文字,不太容易知道裡面的意思。那我們藉著這修道偈語來幫助我們了解,瞭解說我們佛性是怎麼樣的狀態,那瞭解了以後我們再來看經文的話,就會知道經文裡面的涵義,所以重點我們都是要瞭解它的意思,涵義重要啦,不是那個文字。那我們就從第一開始,總共有三十一。那我們從第一開始。
(1)佛性堂堂顯現,住性有情難見;若悟眾生無我,我面何殊佛面。
我們就解說它的內容。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堂堂顯現,堂堂就是堂堂正正、然後非常的普遍、又清晰、又光明、又我們能夠明白。都已經在我們生活之中呈現、都顯現在我們生活之中。所以四祖對法融講,行住坐臥,觸目遇緣,總是佛的妙用,都已經是佛的妙用,快樂無憂。所以我們瞭解,那個佛性都是堂堂顯現,都已經在我們生活之中都已經呈現了。
可是住性有情難見,有情就是眾生。那我們眾生,那個住性的性就是我們的佛性,住就是住相。我們假如在佛性之中住相,那我們就很難見到我們的佛性本體。所以住性有情難見,在告訴我們說不要住在形相,我們就會看到。
若悟,假如說我們能夠領悟眾生無我,領悟眾緣所生的這個身體,是四大假合、它沒有我,假如說已經知道身體不是我,然後我們在指揮身體的一切全部都是佛性,所以這個時候已經不住在身上了、已經把佛性都呈現出來。
所以我面何殊佛面,我的面跟佛的面一樣,就是我跟佛都一樣,沒有差別。差別只在我們眾生住相,那假如說不住相的話,就已經就是佛了。
(2)不識金剛體,卻喚作緣生。十方真寂滅,誰在誰復行
那個金剛體啊,金剛般若就是我們佛性本體,那假如說我們不認識、不認識我們金剛本體。然後卻喚作緣生,就是我們的身體啦,我們身體是因緣所產生的,因緣所產生的才有這個形相呈現,可是我們要瞭解這個形相的呈現,它的背後還是佛性本體,所以還是金剛體。
十方真寂滅,這個十方、整個十方世界都全部如如不動,沒有生滅,那個寂滅就是已經到達那個佛的狀態,誰在誰復行,什麼人在、什麼人在行。意思也就是說,我們在十方之中整個呈現都是我們佛性本體。那誰在,就表示誰還在凡塵;誰復行,就表示他已經進入六道、在六道輪迴之中。所以我們就是要認識我們的金剛本體。
(3)學道之人不識真,祗為從來認識神,無始劫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身。
那底下這一句,學道之人不識真,這個我們之前就有講過啦,那因為這個從第一到第九全部都是長沙和尚說的啦,後學把長沙和尚說的蒐集在一起。所以把他的、那個以前有講過的又重新再寫下來。
說我們修道的人不知道真,就是不知道佛性的本體。只因為從來認識神,我們在生活之中用的就是識神、生滅的,那個真就是不生不滅。所以我們這個識神是無始劫以來生死本,使我們六道輪迴就是識神,那我們都錯認了。所以癡人喚作本來身,不知道那個是假的,把他喚成是我們佛性本體,這個也是長沙尚上說。
(4)若人見幻本來真,是則名為見佛人。圓通法法無生滅,無滅無生是佛身
所以假如說我們能夠見到幻,那個幻就是緣聚則生啦,生的時候已經有幻相,已經有了。見到這個幻,幻是由性呈現。所以若人見幻本來真,是則名為見佛人。已經見到佛了,所以這一句的意境比較高。跟上一句就差別很大,上一句比較容易知道、了解。可是這一句見幻本來真,幻是幻我們都一直要摒除掉的,可是這邊為什麼會說本來真呢?所以就牽涉到幻的來源,為什麼有?就是因為有佛性本體才有幻相的呈現,這樣了解意思嗎?是有一點深啦,這一句跟上一句差別就很大。我們見到幻、見到幻是真的話,就已經見到佛。所以名為見佛人。
那底下就講說,圓通法法無生滅,就是圓通啦,我們的佛性就是圓通啦。所以我們知道,我們整個佛性充塞整個宇宙虛空。圓、然後又通,不會被這個有形的障礙,縱然是石壁、是山,我們也都一樣通過、可以通得過、圓通。所以圓通法法無生滅,所有凡塵的一切,那個法,法咧,就不管我們看的、我們聽的、是形相、是事情,全部都稱為法。那麼圓通的法法都沒有生滅啦。雖然我們看都有,可是我們要了解喔,它都一直在演化,它滅了以後又生、生了以後又滅、滅了以後又生。所以在真理的來講,它就沒有變化啦,都是一樣的這個呈現。所以無生無滅就已經是佛的身,沒有生滅。
(5)百尺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那麼底下,百尺竿頭不動人,這個以前我們也講過。雖然已經得入,可是未為真,還差一點點、有一點執著,還不是全部真。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更進一步以後,全部都是進入空了,沒有一點執、一點點固執都沒有。所以十方世界是全身,十方世界就變成我們的、這個全部的整個身體了。所以我們要瞭解,我們的那個身、法身,非常的寬廣、整個虛空全部都是。
(6)離色求觀非正見,離聲求聽是邪聞。滿眼本非色,滿耳本非聲;文殊常觸目,
觀音塞耳根。會三元一體,達四本同真;堂堂法界性,無佛亦無人。
那麼底下離色求觀,離開形相我們要觀非正見,所以我們在觀的時候不要住相,可是面對形相我們看的時候還是一樣看,並不是把形相破壞掉然後才知道它是空的,不是。還是一樣看、看的形相知道形相是因緣際會有,因緣消失它就沒有了,那就知道它本來、原來是空的,是這樣才正確啦。那我們離開形相來看就不正確了,所以離色求觀非正見。然後離聲求聽是邪聞。離開聲音我們說要聽那便邪聞。
所以底下,前面這兩句是要把後面那個強調出來,
就是滿眼本非色,我們眼睛所看的一切不是形相;
然後滿耳本非聲,我們耳朵聽到的也不是聲音。
它底下就講說,文殊常觸目,就是我們眼睛看的、我們眼睛就是文殊菩薩,那文殊菩薩代表智慧第一啦,所以我們眼睛看的都能夠辨別它的實相,所以這個告訴我們,我們的六根就可以應用到真,已經我們看的時候,ㄟˊ,就已經代表文殊菩薩在看,然後文殊菩薩的智慧最高,祂知道凡塵萬相都是假的,所以代表說我們眼睛看的時候,萬相雖然有可是它都無常變化、也是假的。所以文殊常觸目。
然後觀音塞耳根,就是我們聽的時候,我們就是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我們整個耳根都是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我們耳根就已經發揮那個我們耳根的作用。耳根的作用使我們能夠整個佛性跟虛空融會一體,所以做這個耳根圓通。
會三元一體達四本同真。那個四就是四智、智慧啦。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大圓鏡智,到達這個四個智慧。達四本同真。全部都是跟我們的佛性本體一樣、都是真。
各位前賢,認不認識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大圓鏡智?認不認識?我們之前不是有那個五八六七果因轉?有沒有?(有)。五八六七果因轉那個就講說八識轉成四智,四智就是這裡講出來的。然後我們就講說五八,五就是眼耳鼻舌身,五個。那五個它是成所作智,然後八就是大圓鏡智。然後六就是妙觀察智,七就是平等性智,這樣我們把它連起來比較會印象深刻,我們因為五八是果,六七是因,我們要從因轉,所以從第六妙觀察智入手,一入手了以後,就轉到第七的平等性智,然後六跟七轉了以後,就回到前面的五(那個成所作),因為我們第六跟第七命令前面眼耳鼻舌身,然後它完成第六、第七的命令去做,就成所作,然後已經完成了以後,回到最後的第八、第八阿賴耶識就是大圓境智。所以那個最後一個大圓鏡智,這個四個全部都是真,所以達四本同真,這樣有沒有比較印象清晰了。
堂堂法界性。無佛亦無人。這個跟第一個堂堂顯現、佛性堂堂顯現那個一樣。這個堂堂法界性,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堂堂法界性。然後無佛亦無人,就表示沒有分別心,全部都是我們的法身、全部都是我們真心佛性。
(7)摩訶般若照,甚深解脫法,法身寂滅體,
三一理圓常,欲識功齊處,此名常寂光。
摩訶般若照,摩訶就是大,般若就是妙智慧。般若妙智慧。我們了解到,大,摩訶就是大,般若是我們的妙智慧、是佛性本體所發揮。摩訶般若照了以後,解脫甚深法,就可以、我們有般若、我們就可以解脫了,凡塵的所有一切我們都能夠了解、能夠超越了,所以解脫凡塵所有的苦,解脫甚深法,這個能夠有般若、能夠到達解脫,這個法甚深、甚深法。法身寂滅體,我們能夠解脫了以後,把法身寂滅體就整個都呈現,整個我們的佛性本體全部都呈現。
然後三一理圓常,這個就是三身一理,本來它都是圓、圓滿、又是常住不遷,三一理圓常。欲識功齊處,此名常寂光。我們要了解到那個功齊,就是我們能夠圓滿,我們功能夠圓滿,跟佛都一樣了叫功齊,已經跟佛相等齊了。此名常寂光,常寂就是理天,理天就是常寂,所以我們就是已經回歸到本來了。
(8)礙處非牆壁,通處勿虛空。若人如是解,心色本來同。
礙處非牆壁,通處勿處空。就是妨礙我們的不是牆壁,這個跟我們實際的狀況完全都相反,那個牆壁就是妨礙我們通行,可是這個就講礙處不是牆壁。
通,就是我們可以行走,可是這邊卻講說不是虛空,虛空本來都是通的,可是都沒有讓我們能夠通行,所以都講跟凡塵相反。
若人如是解,假如說我們有辦法了解到這個狀態,了解到妨礙不是牆壁,虛空也不是流通,這樣的話,心色本來同,就是我們的心跟萬相本來是一樣。跟我們之前講,心境一如,不犯思惟,但不馳散,積之歲月,而不心開,未之有也。是一樣的意思啦。所以也一樣意境有一點高,所以我們就是了解,我們修道有時候跟凡塵竟然都是相反。因為我們都以為身體是我,然後整個萬相都是外法。我,就是內。外,萬相都是外。可是在真理裡面,沒有內外,全部的萬相也都是我的心,我們一般聽到就很難接受啦。各位想想看,萬相都是我的心,我們會怎麼想?假如說沒有研究性理心法,一定會說那個神經有問題啦,要去看精神科。為什麼?因為整個、那個我們的理路已經不通了,跟凡塵、你要跟他講已經講不來了,可是我們就是要瞭解到,講身體的部分,就是它沒有兩邊對待。
那假如說我們還在身體是我,外面萬相是外,這樣就已經是兩邊對待啦。那兩邊對待我們要了解,就是生滅、有變化、有生滅。那有變化、有生滅我們就進入六道輪迴,那我們在六道輪迴就是受苦。那你能夠修的話,你一定要修到心跟境已經一如。就是外面的境也是你的心,你的心跟外面的境是一樣、是一體了。所以你在生活之中你就到無極、你在生活之中你就沒有對待。高不高?這個不是做不到的,而是看我們要不要。你假如說要脫離苦海,你就是一定要到絕對的真理、沒有對待。你假如說在對待,一定生滅。那有生有滅,一定六道輪迴。所以釋迦牟尼佛就明確的說,我示現在凡塵不告訴眾生生滅法,因為生滅法是六道輪迴,我不告訴眾生輪迴的方法,我要告訴眾生脫離苦海。那你要脫離苦海,你就要到達絕對的境界、沒有相對。所以佛已經做到、沒有分別心。沒有分別心就是沒有兩邊,都是一體。所以我們就了解到,祂做到了成佛,那我們眾生都還、不要說做不到啦,聽都沒聽過,沒有聽過怎麼修啊,就沒辦法修,所以我們要先聽、先瞭解。原來萬相是從我的佛性生發,所以我們的佛性叫如來藏。
我們佛性是如來,含藏萬相萬事、含藏山河大地。所以有時候我們接收到真理,假如說全部都沒有聽過,會很震撼。啊~怎麼會是這樣,可是當我們慢慢瞭解,看啊,以往所有修證的、他說的是什麼樣的一個狀態,那這個就是以往禪師他修證所說啦,後學說把它記載、然後我們來研究。我們也瞭解說,為什麼在西元五百年到一千年中間,我們中國的修道非常興盛,所以那時期禪師很多,到處都是在談修道的事情,都是身體力行,不是講理論的,是真正的在做。所以很多在問,什麼是道?然後禪師他怎麼應對?不講話。然後那個問的人,他已經回頭了(就是你不回應、不理我,我就要走了),然後當他走了以後,他就講:闍黎(闍黎就是修道人,你問道你就想修道)。啊那個(禪師)一講話以後,他(闍黎)就回頭,他說這個就是。你問的道,就是你回頭。你為什麼回頭,那個就是道。是不是都要行動來體會。所以之前後學也講,那個時機也有那個一指禪,什麼是道?有沒有?各位前賢我們想想看,我們問人家什麼是道?人家伸出一指手指頭出來,我們會說那個手指頭是道喔?一定體會不過來對不對?所以你看那個意境,我把它講出來,就是我們這個道是無所不在,然後這樣它已經在動了,動了容易注意拉,這個你看的一支手指頭,是誰看到啊?(佛性),就是佛性。那個就是道。你看這樣,以前禪師的教人是這樣,什麼是道?沒講話,只有這樣,所以我們瞭解說,喔,原來可以這樣體會,我們沒有說的話,你比了一輩子都還不知道什麼意思?對不對?我們絕對不知道這個就是道,因為要你體會,誰看到這個在動?就是佛性啊。啊佛性就是道啊,這個就對了。
沒有很多語言啦,很簡單的。禪師教人方法都是很簡單的。而且我們看喔,長沙和尚說的也都跟我們凡塵相反,礙處非牆壁,牆壁我們一定走不過去啊,怎麼會不是妨礙呢?然後虛空我們可以通,他竟然怎麼說不能過通行了,所以我們就了解說,已經到達我們的心跟境合在一起,就是無極的狀態、已經到達無極的狀態。我們修要追求的就是無極。那無極的狀態已經呈現。
那我們假如說肯做,我們在生活之中先把那個分別心淡薄、不要分別,慢慢的把境能夠融入到我們的心,我們的心就是境、境就是心,這樣的話慢慢接近,沒有分別心的狀態,那個叫證性,證悟本性,那證悟本性就成佛啦。
所以成佛了以後沒有對待、沒有兩邊。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這個真理。然後我們從這個角度來看凡塵,離的遠不遠?離這個狀態遠不遠?我們就知道喔,我們不要說做啦,連聽都沒聽、連聽都沒聽過,你怎麼去修到一個絕對?修道沒有對待,要怎麼樣到達沒有對待?就要從心。從你的心開始了解,真的到沒有對待、到無極了。已經回歸到我們常寂光,就是無極狀態。那我們已經回到本位,沒有兩邊、沒有分別了。我們可以到達,可是你看喔,我們道很殊勝,我們求道就跟我們講,傳你、傳給你性理真傳,真傳、性理真傳,要你得到無極、要你得到常寂光,我們都得到啊,啊都不研究、不瞭解啊,我們所做所為各位就看,離這個狀態遠不遠?都差得很遠。所以我們一定要自我勉勵。這個是一定要自己從內心做、才可以到達。
那我們要先認識,一定要加強我們對我們佛性本體的肯定,你對佛性本體肯定你做的才有力道,你假如說懷疑,有嗎?有佛性本體嗎?那就已經顛倒了,沒辦法了。所以一定要先我們認識佛性本體,然後一直加之歲月、歲月一直增加,然後我們對佛性本體愈深入、愈了解、愈肯定、愈能夠發揮祂的大用,那大用一發揮出來,各位就要了解喔,大用發揮整個山河大地,全部都是我們無極生發。山河大地是不是從無極生發而來?那我們全部山河大地回歸到無極、已經回歸到本來。所以一定要透徹了解這個真理。
(9)最甚深最甚深,法界人身便是心,迷者迷心為眾剎,
悟時剎境是真心,身界二塵元實相,分明達此是知音。
最甚深最甚深,很深。法界的人身便是心,所以長沙和尚說我們法界、我們的人身體便是心,全部都是心,已經到無極狀態。
迷者迷心為眾剎,我們沒有了解迷昧,都以為萬相,那個眾剎就是萬相,我們已經迷昧我們的心變成萬相,已經變成萬相了。
悟時,假如說我們能夠領悟。剎境是真心,這個剎土就是佛土啦,那佛土整個環境都全部是我們的真心,跟我們剛才講的都是一樣。所以各位就可以想像,以往的禪師怎麼修到這麼高的程度。我們迷昧了都以為萬相,那長沙和尚說萬相都是我們的心。那我們已經迷了,迷了以後才變成萬相,不迷的話全部都是我們的真心,萬相全部都是我們的真心。
身界,我們的身體跟世界這兩塵。凡塵無實相,沒有實在的相,因為它都叫虛相、變化。我們知道說整個這個世界,它也都在一直變化,所以這個都沒有實相。實相就是沒有形相,我們身體有相這個都是假的、會變化。那佛性本體沒有形相,祂就是實相、不會變化,所以身界,我們的身體跟世界是兩塵,都沒有實相。分明達此是知音,我們假如說能夠了了分明達到這種狀態,這樣就已經回歸到本位了。就是知音人。你看他的程度高不高?卻不會判斷。
所以到第九這個地方全部都是長沙和尚他所說,那麼那個時間在西元862年,就是還沒1000年,我們現在2014年,他在862年,已經滿久了。所以我們就了解說,為什麼那個時候講的話能夠流傳下來,就是有它的價值。他讓我們可以追隨他的道路、他講的那個方式,也一樣走到常寂光、到無極理天。
(10)佛祖正法直截亡詮。汝算海沙於理何益。莫存知見。泯絕外緣。即汝真性
那麼底下這個是杭州徑山鑒宗禪師跟法濟大師講,這個法濟大師就是慢鑒宗禪師下一代,下一代一直用語言在教人,對論啦。比如我們現在也有那個心靈對談,就是專門在做這個事,鑒宗禪師就跟他講:
佛祖正法,那個歷代能夠掌天盤的這一些祖師,他的正法直覺了當。亡詮,那個詮就是解說啦,就是說沒有解說啦。一講都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沒有解說那個內容的。
汝算海沙於理何益,各位前賢海裡面的沙有多少粒?沒辦法算,我們隨便下去抓一把起來,已經算不完了,所以對理就是沒有幫助。所以這個告訴我們,你沒有抓到根源,那你再研究很多不關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的事,就好像入海算沙,沒有用。你一輩子努力打拼也算不出來,那你算不出來死翹翹(台語)。死翹翹還算不出來,這表示沒有用。所以我們就是要直截了當,針對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努力,那你抓到這個本體、從本體努力,成就,絕對成就。所以我們就是一定要瞭解到。
那底下就教他(法濟大師),說你要怎麼樣?莫存知見,然後泯絕外緣。我們假如說能夠喔,所以後學都講,文字真的是很好用,為什麼?只有12個字,莫存知見,泯絕外緣,即汝真性。這樣而已啦,那如果要更簡單,後面四個字不要。只要莫存知見,泯絕外緣。就可以了,到無極了。各位就看這麼簡單扼要,那我們的知見太多了啦,所以把我們所有知見都去掉。所以各位前賢,我們說萬緣放下,我們用這四個字最好的:莫存知見,就是萬緣放下,你什麼都沒有了,那個就是你的本來,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簡不簡單?非常簡單(哈哈)。我們就是不肯,一定要存著知見啦,我們說莫存知見,我們不肯,把知見都放掉啊,我們會想,我用很多錢去學的咧,我會知道這些見解,都花了好多時間、金錢去學來的,怎麼要把它放掉啊,不肯放掉,所以我們就只有六道輪迴啦,肯放掉才能夠回歸本位啦,真的是…。
(11)一語真空出世間。可憐迷者與循環。此生勝坐三禪樂。好句長吟萬事閑。
秋月圓來看盡夜。野雲散去落何山。到頭自了方為了。休執他經扣祖關。
一語真空出世間。一語真空,我們只要講真空,空中不空、空中有我們的佛性叫真空。那真空就妙有,妙有沒有形相,沒有形相才叫妙有。那真空妙有就是我們的佛性本體啦。我們的佛性本體就是真空妙有。各位體會了,真空妙有,我的佛性,都是很親切的啦,很親切的都跟我們生活在一起。出世間、一語真空出世間,凡塵的勞勞碌碌、凡塵的所有一切都已經、我們都超越了。
可憐迷者與循環。說我們眾生真的很可憐,為什麼?我們就好像螞蟻,循環。也是講六道輪迴的意思啦。那我們假如說有閒情逸致啦,然後看到螞蟻,然後你注意看、看螞蟻走路、看牠在做什麼、在忙一些什麼事情,你會發現螞蟻都在尋找食物啦。然後牠找到食物了以後,牠不會說一隻螞蟻、一個人就把食物拖回去,牠會回去告訴牠的同伴,然後就會帶一堆的螞蟻走過來,把那一些大家分攤、然後運回去。所以我們有時候你觀察微細一點,會體會到不一樣的那種、這個心境。你體會到牠們那種分工合作、體會到牠們沒有自私,不會說找到食物我占據我來吃,別人都不管了,不會咧,牠會回去通知,大家來把那一些食物都分了,大家把它扛回去窩裏面。所以我們瞭解到,我們落入凡塵以後被現相阻礙了,本體都出不來,然後在現相界之中我們又互相的勾心鬥角、互相的殘害,所以我們看看小的螞蟻、大的人物,我們看看整個世界都很不平靜,那不平靜的由來都是我們人的私心,都是這個樣子,看看美國白人、黑人;看看泰國黃衫軍、紅衫軍不是又正在爭嘛喔,那個總又被拉下來,然後鬥爭又起啊,又是全部都是人禍,我們災難,人找人的災難、都是自己找來的。看看我們裡面也一樣,我們這個小島裡面也一樣,也都很不平靜,修道最好啦,不管凡塵事。
此生勝坐三禪樂。我們這一生能夠遇到上天大開普渡,那個三禪,我們瞭解就是色界的第三,初禪離生喜樂地,二禪定生喜樂地,三禪離喜妙樂地,四禪捨念清淨地。到四禪的時候不用呼吸、也不用吃飯,那個最快樂。可是三禪還沒到啦,三禪只有進入妙樂,喜樂已經超越了,進入妙樂。那我們就好像在三禪一樣,
好句長吟萬事閑。很好的句子我們都向上提升,我們就常常的來歌頌。萬事閒,都沒事。
秋月圓來看盡夜。秋天的月亮圓滿,然後我們整個晚上都可以來看秋月。
野雲散去落何山。這些雲它消散到哪裡去了,落到哪個山去了,這個意思就是它們各有它們忙的地方所在。
到頭自了方為了。到頭來我們要自己了卻我們自己,那個才真正的是追的目標。
休執他經扣祖關。我們不要執著別人怎麼說,他會把我們要到達我們那個祖師的路,都已經有障礙啦。所以後學說以往修道的那個、真的都有學識啦,講的都很文言文,所以我們真的要了解,還要用一點心,尤其後學又沒念書,一看到那個詩詞,阿,頭大了。那他又用詩詞來形容我們的生命、裡面的重要性。
(12)了妄歸真萬慮空。河沙凡聖體通同。迷來盡似蛾投焰。悟去皆如鶴出籠。
片月影分千澗水。孤松聲任四時風。直須密契心心地。休苦勞生睡夢中。
了妄,我們就是要把妄都了了。然後歸真,真,就是不生不滅佛性本體。萬慮空,也就是萬緣放下啦,萬慮都空。
河沙凡聖體通同。這個河裡面的沙跟海裡面的沙,河沙都是一樣的沙。然後我們凡人跟聖人也都一樣的體,所以我們了解說不用去分彼論此、全部都一樣。
迷來盡似蛾投焰。那我們迷的時候、迷昧的時候,就好像那個飛蛾看到亮,喔,牠就去投亮的地方,投了就死掉。
悟去皆如鶴出籠。然後悟的時候,好像鶴出籠,被關在那個籠子裡面的鶴,都已經哇~海闊天空了,那個就領悟啦。表示說我們沒有領悟的時候都被身體關著,領悟了以後,哇~身體關不了了,海闊天空。
片月影分千澗水。一片的月亮就是說上天的那個月亮,已經顯現在我們地上的水,所以這個千江有水就千江月啦,這就表示那個景象、跟凡塵的萬相。
孤松聲任四時風。那個松、梅、竹這個都是經得起寒,所以表示它能夠認清整個本質,所以不在意外面的那個稱讚跟諷刺、都不在意了。那四時風,整個我們春夏秋冬不管是什麼樣的風,孤松它都能夠獨立、不受影響。
直須密契心心地。就是我們要契入我們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
休苦勞生睡夢中。我們不要勞勞碌碌在凡塵一直在爭,爭一些物質、爭一些虛名,這樣就太不值得了。所以那個以往的禪師就會藉著這個語言,來勸我們修道重要。
那底下從13開始一直往下,它是整個都連在一起啦。那後學因為要把裡面的一段一段把它分出來,所以才有說分13、14、15、16…這樣分下來,不然它是整個跟那個修道人,在問問題的,那個越州大珠慧海和尚,底下這個大部分都是他的。
(因為沒有講義,底下僅將mp3的聲音與網路上找到的文字做參照,文字上會有誤差,僅供參考,須以劉講師講義為主)
◎無一法可取,無一法可捨,不見一法生滅相,不見一法去來相,遍十方界,無一微塵許不是自身的財寶。但仔細觀察自心,一體三寶,常自現前,無可疑慮,莫尋思、莫求覓,心性本來清淨。一切法本來不生,一切法本來不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
無一法可取,無一法可捨。沒有一法可以取,沒有一法可以捨,說我們凡塵沒有一法可取,也沒有一法可捨。然後也不見一法生滅相。不見一法去來相,遍十方界,無一微塵許不是自身的財寶。但仔細觀察自心,一體三寶,常自現前,無可疑慮,莫尋思、莫求覓,心性本來清淨。一切法本來不生,一切法本來不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這個就是講的就已經都沒事的狀態之下,全部都是在我們的、整個那個清淨的性分之中,非常的理想狀態,所以我們在凡塵的生活也一樣,沒有一法可以取,沒有一法可以捨,也沒有一法生滅,也沒有一法來去,遍十方、連一小小的微塵都是我們自身的財寶。這個跟我們上面講的,那個整個萬相萬事都是真心,是有那個意味啦。那個意味也在這裡面。所以他就勉勵仔細觀察我們自己的心,然後一體三寶,常自現前,時時刻刻都顯現在我們眼前,無可疑慮,不要懷疑、也不用去考慮。也莫尋思、也莫求覓,不要去找、也不要去求,心性本來清淨,因為尋思求覓就已經跑到外面了,心向外了,那一切本來祂都如如不動啦,那這樣的話,諸佛就常現前。
因為他有講一體三寶,常自現前,所以裡面僧人就問了:
云何是一體三寶?心是佛,不用將佛求佛;心是法,不用將法求法;佛法無二,和合為僧,即是一體三寶。經云:心、佛及眾生,三無差別。身口意清淨,名為佛出世;三業不清淨,名為佛滅度。眾生迴心作佛,不改其面。性本清淨,不待修成,有證有修,即同增上慢者。真空無滯,應有無窮,無始無終。利根頓悟,用無等等,即是阿耨菩提。心無形相,即是微妙色身,無相即是實相法身,性相體空,即是虛空無邊身,萬行莊嚴,即是功德法身。此法身者,乃是萬化之本,隨處立名,智用無盡,能生萬法,名『本法藏』;具一切智,是『智慧藏』;萬法歸如,名『如來藏』。經云:如來者即諸法如義。又云:世間無有一法不歸如也。」
云何是一體三寶?什麼樣是一體三寶?所以我們也要特別注意。什麼是一體三寶。
這個慧海和尚就回答:心是佛,我們的心就是佛。不用將佛求佛,就是說不用我們的心去求心、不用我們心去求佛啦,心已經是佛了,心就是佛。
然後心就是法,不用將法求法。那佛跟法無二,佛跟法是一樣、是一。啊和合,佛跟法合起來就僧。那佛法僧即是一體三寶。
那經裡面有記載:心、佛與眾生,三無差別。就是一樣沒有差別。那身口意清淨,名為佛出世;三業不清淨,名為佛滅度。就已經佛涅槃了啦。所以我們要了解到,身口意清淨非常重要,因為我們造業也一樣都是從身口意造業才受苦,那我們清淨了,就已經佛示現在凡塵。
那麼,眾生迴心作佛。就是我們迴光返照、迴心作佛。不改其面。性本清淨,不待修成。
所以我們了解,我們佛性不等待修才會成就。
有證有修,即同增上慢者。增加向上的慢,慢就是驕傲啦,驕傲就是慢。
那真空無滯。滯就是阻塞。真空不會阻塞啦,就是我們的佛性不會阻塞。
應有無窮。就是應我們佛性本體來,應凡塵的萬有、無窮無盡的萬有,都可以應對。
無始無終。我們的佛性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
利根頓悟。假如說利根的話可以馬上了解。
用無等等。我們用的時候,祂是沒有盡頭的可以讓一直都能夠我們用。
即是阿耨菩提。阿耨菩提是禪師們用的語言,假如說是佛教的話,他就會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啦,那我們熟悉就好。
那麼心是無形,即是微妙的色身,各位就了解到,心無形相就是微妙的色身啦。
那麼無相即是實相法身,所以沒有形相是微妙的色身,那無相了就是實相的法身,實相的法身是無相。然後心無形相是微妙色身。
性跟相體空,即是虛空無邊身,那萬行莊嚴,即是功德法身。
那麼此法身者,乃是萬化之本,就是我們凡塵萬相的來源,萬化就是我們凡塵的萬有、整個這個變化。
隨處立名,智用無盡,能生萬法,名『本法藏』;具一切智,是『智慧藏』;萬法歸如,名『如來藏』。經就有記載,我們金剛經裡面:如來者即是諸法如義。又說:世間無有一法不歸如也。世間所有的法都歸入這個如。所以一如,這個心境一如,到如就是我們要追求的目標,如、真如。
◎夫禪師者,撮其樞要,直了心源,出沒卷舒,縱橫應物,咸均事理,頓見如來,拔生死深根,獲見前三昧,若不安禪靜慮,到這裏總是茫然。隨機授法,三學雖殊,得意忘言,一乘何異?故經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佛乘,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引導諸眾生。
那麼夫禪師者,那個夫就是發語詞、它沒有意思的、不講意思。是講底下那個禪師。
禪師者,撮其樞要,直了心源,出沒卷舒,縱橫應物,咸均事理,頓見如來,拔生死的深根,獲見前三昧,若不安禪靜慮,到這裏總是茫然。隨機授法,三學雖殊,得意忘言,一乘何異?故經云:十方佛土之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引導於眾生。
所以這一段我們了解說禪師,這個慧海和尚在講說,禪師就是撮其樞要,就是把最重要的,把它提示出來讓我們知道。直了,直接了達心的本源。那出沒卷舒,卷就是收藏,舒就是放開。縱橫應物,這個上下縱,然後這個東西橫。咸均事理,咸就是都啦。均,平均,事理,全部都符合於事理。這樣就頓見如來。那拔,禪師都是拔生死的深根,我們在生死之中,那個根都很深,不容易把它拔起來。那麼,獲見前三昧,就是顯現在眼前那個正定,三昧就是正定。那一般都是安禪靜慮,就是坐禪,假如說不安禪靜慮,到這種狀態就不知道它是什麼樣的目標、什麼樣的結果,所以就茫然。
所以禪師隨機授法,隨著眾生的根基,教授修持的方法。然後三學戒定慧雖然不一樣,殊就是不同。可是得意就忘言,你已經知道那個義理了、知道真理了,那麼就忘掉所講的語言,忘掉所有的文字,所以我們就要學說得意忘言。
那麼一乘何異?就是到達最上乘的一乘,上乘法。所以,經就有記載:十方佛土之中,唯有一佛乘,就是最上乘。無二亦無三,確實我們在凡塵有中乘法、下乘法。那麼它都是引導眾生到達最上乘。從下乘引導到中乘,從中乘引導到上乘,從上乘引導到最上乘。都是要眾生成佛,所以叫做一乘、一乘法。那麼除佛方便說,佛都會方便說法,引導眾生能夠成佛成就,所以裡面的那個修持方法就會有很多不一樣。
◎僧問:何故不許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
禪師曰:法身無象,應翠竹以成形;般若無知,對黃花而顯相,非彼黃花翠竹而有般若法身也,故經云:佛真法身,猶若虛空,應物現形,如水中月。黃花若是般若,般若即同無情;翠竹若是法身,翠竹還能應用?
禪師曰:「若見性人,道是亦得,道不是亦得,隨用而說,不滯是非;若不見性人,說翠竹著翠竹,說黃花著黃花,說法身滯法身,說般若不識般若,所以皆成諍論。」
那麼僧問,一樣在這個慧海禪師這個地方就問,禪師何故不許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因為我們有時候都會形容那個整個環境都是我們的法身,然後開的黃花就是般若,然後慧海禪師他就回答,說法身無象,沒有形相。然後應著翠竹已成形,般若無知,對黃花而顯相,非彼黃花翠竹而有般若法身也,故經云:佛真法身,猶如虛空,應物現形,虛空應物現形,如水中月。黃花若是般若,般若即同無情;假如說我們住相了,說黃花是般若,那般若就不是妙智慧了。那翠竹若是法身,翠竹還能應用?因為法身祂可以無窮變化,那翠竹啊,那你住相在翠竹,祂就沒辦法來應用別的。
所以慧海禪師就講,不能住在形相。若見性人,他接著就講說,假如說我們見性,說是亦得,說不是亦得,那個道就是說啦。道是亦得,道不是亦得,隨用而說,不滯是非,那個滯就是阻塞的意思,不停留在是非;若不見性人,說翠竹著翠竹,說黃花著黃花,說法身滯法身,說般若不識般若,所以皆成諍論。
◎見性者即非凡夫,頓悟上乘,超凡越聖。迷人論凡論聖,悟人超越生死涅槃。迷人說事說理,悟人大用無方。迷人求得求證,悟人無得無求。迷人期遠劫證,悟人頓見。
見性者即非凡夫,見性就不是凡夫。頓悟上乘,超凡越聖。迷人論凡論聖,悟人超越生死涅槃。迷人說事說理,悟人大用無方。迷人求得求證,悟人無得無求。迷人期遠劫證,悟人頓見。這個迷昧的他期待很長的時間才成就,可是悟人馬上到了、頓見。
◎僧問:「經云:彼外道六師等,是汝之師,因其出家,彼知所墮,汝亦隨墮,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養汝者,墮三惡道;謗於佛,毀於法,不入眾數,終不得滅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今請禪師明為解說。」
那麼底下這個僧人就問另外不同的內容,他說維摩經記載,說維摩詰跟須菩提講,說彼外道六師,等是汝之師,因其出家,彼知所墮,汝亦隨墮,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養汝者,墮三惡道;謗於佛,毀於法,不入眾數,那個就是不入僧俗,不在僧中。終不得滅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今請禪師明為解說。
所以,這個維摩詰經我們是本來預計說金剛經講完以後要講,可是後學發現說它的意境太高,我們講的話可能都會反效果,所以我們先把涅槃經挪到前面來講,把維摩詰經放到後面,我們瞭解了更多來講,就更會了解,能夠了解裡面的意思。那涅槃經因為都是寫白話,後學是說白話啦,所以各位就可以了解,後學就講那個維摩詰經不是白話、很難講。所以先把白話的涅槃經放到前面,我們金剛經講完就講,我們這邊還有書咧,各位可以先拿回去看,看了以後會比較容易聽懂,後學也覺得它已經很容易懂了,各位聽這麼久了,都將近五年了對不對?(對)已經可以瞭解意思了喔?比較可以瞭解了對不對?(對)。跟以前都不同了,所以我們了解,只要你肯研究,那一定有懂的時候啦,後學說你來上一次課兩個小時,不用聽很多啦,你聽個一句喔,就可以受用無窮啦,一句就好。我們這邊、你看喔,不是有一句就可以讓我們受用無窮嘛!莫存知見、泯絕外緣,就可以了,我們用了一生就用不盡了。所以我們了解說,性理心法真的好,而且讓我們真的追到無極、追到沒有對待、追到已經心境一如,那個都真的非常不容易。
◎迷徇六根者,號之為六師;心外求佛,名為外道;有物可施,不名福田;生心受供,墮三惡道。汝若能謗於佛者,是不著佛求;毀於法者,是不著法求;不入眾數者,
是不著僧求;終不得滅度者,智用現前。若有如是解者,便得法喜禪悅之食。
所以這邊、那個就請慧海禪師來解說,然後慧海禪師他就講,
迷徇六根,我們生活、我們都用六根來主宰,號之為六師;那個六師是印度的外道名稱,非常有名啦,可是他已經把它解說變成我們的六根。那心外求佛,名為外道,這個倒是我們以前就有講過,心外求佛,整個佛就是心,心就是佛,那你心外要求佛就叫外道,就已經在道之外。
然後,有物可施,就是布施。不名福田。生心受供,墮三惡道。所以這個解說真的都是跟它原來的都不同了。汝若能謗於佛,我們都最怕誹謗這個佛經、誹謗佛菩薩,可是這邊竟然說,你假如說能夠謗於佛,就是不著佛啦,你已經連佛都不著了。那麼求毀於法,是不著於法;求不入眾數者,是不著僧;終不得滅度者,是智用現前。若有如是解者,便得法喜禪悅之食。這個喔,我們還要了解到透徹還要一段時間。所以後學說維摩詰經放著、慢一點。放在我們了解的更透徹再來說。
◎僧問:「言之與語,為同為異?」
師曰:「一也謂言,成句名語矣。且如靈辯滔滔,譬大川之流水,峻機疊疊,如圓器之傾珠,所以廓萬象,號懸河,剖乎義海,此是語也。言者一字表心也,內著玄微,外現妙相,萬機撓而不亂,清濁混而常分,齊王猶慚大夫之辭,文殊尚歎淨名之說,今之常人,云何能解?」
然後,僧就問:言之與語,為同為異?言語啊,他問這個言跟語,我們還沒有看答案之前,我們想想看,言跟語有沒有一樣?我們都把它連在一起啦,言語、語言。可是慧海禪師就解答,說夫一字曰言,一字叫做言,然後成句叫做語。一字、只有一個字叫做言,那已經有一句叫做語。那底下都是講文言文的。
靈辯滔滔,譬大川之流水,就是很會辯啦,就好像那個河流、河川的流水一樣。峻機疊疊,如圓器之傾珠,所以廓象號懸河,應稱義海,此是語也。說講話,語就是這樣,都是內容、都很有意思在裡面。
那麼言者,底下就講言,一字表心也,那個言一個字而已,就是表示我們的心,內著玄微,外現妙相,萬機撓而不亂,清濁混而常分,齊王到此猶慚大夫之辭,文殊到此尚歎淨名之說,如今常人,云何能解?就是沒有辦法去解說這個裡面的意義。
◎僧問:「般若大否?」師曰:「大。」
僧問::「幾許大?」師曰:「無邊際。」
僧問:「般若小否?」師曰:「小。」
僧問:「幾許小?」師曰:「看不見。」
僧問:「何處是?」師曰:「何處不是」
所以我們瞭解說,慧海禪師講的還是著重在我們的佛性本體,
那麼有僧人問,般若大否?般若大不大,就回答大。
再問:幾許大?有多大。就答無邊際,祂大到沒有邊際啦。
然後那個僧人再問,般若小否?般若有沒有很小,回答很小。
那幾許小?多小,他回答說看不見。有沒有小?小到看不見,大到無邊際。所以後學就覺得說,喔這個講的喔那個意境啊,各位想一想,這個我們看很簡單,可是你去想它的意境。他要了解般若嘛,般若大不大,很大。大到什麼程度,無邊際、就是無量無邊,已經沒有邊啦,已經都大到沒有邊。那小呢?很小,幾許小?多小,看不到,沒看到,有沒有小?所以這個很有意思,然後他又問:何處是?大到無邊際、小到看不見,那哪裡是啊?他就回答:何處不是。所以會讓你會心一笑,這個真的是…。
◎師曰:「如經第一卷,是引眾呼十大弟子住心。第二,諸菩薩各說入不二法門,以言顯於無言。文殊以無言顯於無言,維摩不以言,不以無言,故默然,收前言也。第三卷,從默然起說,又顯神通作用。」
僧問:「奇怪如是。」
師曰:「亦未如是。」
僧問:「何故未是?」
師曰:「且破人執情,作如此說,若據經意,只說色心空寂,令見本性,教且偽行入真行,莫向言語紙墨上討意度,但會『淨名』兩字便得。淨者本體也,名者跡用也,從本體起跡用,從跡用歸本體,體用不二,本跡非殊。所以古人道『本跡雖殊,不思議一也』,一亦非一,若識淨名兩字假號,更說什麼究竟與不究竟?無前無後,非本非末,非淨非名,只示眾生本性不思議解脫。若不見性人,終身不見理。」
然後又連續那個維摩詰經,僧人就問維摩經究竟之意,究竟它是講什麼。
他就回答第一卷,是引眾呼十大弟子住心。就是講十大弟子都住在形相。那麼第二卷各菩薩說,進入不二法門,以言顯於無言。文 殊以無言顯於無言,維摩詰不以言,不以無言,故默然,收前言語。第三卷,從默然起說,又顯神通作用。然後這個僧人問:「奇怪如是。」慧海禪師就答:「亦未如是」,也不是這樣。問:「何故未是?」他就回答說:「且破人執情,破人的那個固執、那個執情,作如此說。那麼據、若據經意,只說色心空寂,令見本性,所以說這個慧海禪師把那個維摩經,那個綱要就講出來,說色心空寂,讓我們看到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教捨妄入真,把妄的、假的都捨掉,進入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真心。莫向言語紙墨上討意度,就是不要在言語、語言,以及在紙墨,就是我們看的書去討意度。但會『淨名』兩字便得。淨名就是維摩詰。淨者本體也,名者跡用也,就是功能作用。從本體起跡用,跡象、那個功能作用。從跡用歸本體,體用不二,本跡非殊。所以古人道『本跡雖殊,不思議一也』,那個不思議是一樣。一亦非一,若識淨名假號,更說什麼究竟與不究竟?無前無後,非本非末,非淨非名,只示眾生本性不思議解脫。若不見性人,終身不此理。」假如說我們不見性,一輩子都不知道這個道理。所以慧海禪師都也蠻提這個綱要。
◎僧問:「既言有性,將出來看。」
師曰:「汝信有明朝否?」
僧問:「信。」
師曰:「找將明朝來看。」
僧問:「明朝實是有,如今不可得。」
師曰:「明朝不可得,不是無明朝。汝自不見性,不可是無性。今見著衣喫飯,行住坐臥,對面不識,可謂愚迷。汝欲見明朝,與今日不異。將性覓性,萬劫終不見,亦如盲人不見日,不是無日。」
那僧人就問:既言有性,既然在講有我們的佛性。將出來看,拿出來看看。然後慧海禪師他就問啦、反問,汝信有明朝否?你相信有沒有明天。他回答:信,相信有明天啦,這個不用說大家也相信。那慧海禪師說:試將明朝來看,你把明天拿出來看看。然後他就說:明天實在是有,但是現在拿不出來,如今不可得。然後慧海禪師就講:明朝不可得,明朝不可得,你現在拿不出來,不是沒有。汝自不見性,你自己都沒有見到佛性。不可是無性,不是說都沒有佛性。今見著衣喫飯,行住坐臥,對面不識,現在這樣穿衣、吃飯、行住坐臥都跟你對面、跟你都在一起,那你都不認識祂。所以我們瞭解說,我們的佛性都跟我們在一起,那我們不認識祂啊。各位前賢認識祂嗎?所以慧海禪師就講說:可謂愚迷。汝欲見明朝,與今日不異,你要看明天跟今天一樣,明天跟今日是一樣的。將性覓性,萬劫終不見,你用你的佛性要來找佛性,這樣找不到啦,已經是了啦,有沒有體會意思啊,各位前賢?我們都已經是佛性了,那還要再來找佛性,這樣都找不到啦,都已經是了,懂意思嗎?有沒有親切?(有)。都已經是佛性了,還要再來找佛性。已經都是了啊。所以他又講說:亦如盲人不見日,不是無日,盲人沒有看見太陽,不是太陽沒有啦。
因為今天還有很多的前賢要問問題,我們留下的時間還有25分,留久一點。
後學都鼓勵各位問,像上次不是問說為什麼諸天神聖在彌勒祖師的前面,那我們對諸天神聖都、以為說氣天神聖也諸天神聖的行列,所以這樣一問以後,後學才去了解說它的內容、諸天神聖的內容,所以我們不問真的也不知道啦,從後學求道以後,也沒有解說,說諸天神聖是哪些,那真正的一問了以後,然後後學就進入我們的真理,我們現在是賢劫,賢劫有一千位佛,那我們的賢劫後面有星宿劫,星宿劫也一千位佛。然後我們的前面有莊嚴劫,莊嚴劫有一千位佛,那我們要了解到,我們現在的賢劫到我們彌勒祖師才第五位,前面釋迦牟尼佛第四位,那你列入到諸天神聖就一定是、都是五教聖人,都是掌天盤,位階都不低於彌勒祖師,所以我們在佛規禮節要朝拜,祂在彌勒祖師的前面,明明上帝,再來諸天神聖,再來就彌勒祖師,對不對?所以我們了解說,我們拜的諸天神聖就是已經有掌過天盤,已經當五教聖人,那一些位階都不低於我們彌勒祖師。彌勒祖師在往後不掌天盤的時候,祂一樣列入在諸天神聖,這樣了解意思嗎?那這樣我們在拜我們就知道了,我們拜的就是以往掌過天盤的、以往五教聖人的那一些人我們才拜。氣天神聖不列入啦,為什麼?因為祂有期限,祂期限到了就沒了,就沒有當氣天神仙,那氣天神仙祂也沒辦法跟掌天盤的祖師比較。
◎剩下約23分左右提問題。
問:如何分辨直心、深心、大悲心、就是上乘心以及湛然之心?
答:我們要了解到直心就是道場,直心就是我們從佛性發揮出來的,完全都沒有彎彎曲曲的那個直心。那因為我們在凡塵生活的久感染的多,所以我們的直心沒有像修持者,那麼保持著我們佛性本體,所以我們現在沒有那一種利害關係的心,生發了以後, 生發了以後我們又深入,更深入我們那個真心領域,所以才會有那個深心,直心、深心、大悲心。
你一直那個真已經排除妄,已經排除那個凡塵用的識心了,已經排除掉,所以我們從直心進入深心,然後又進入大悲心,我們要了解說進入到大悲心已經是菩薩心,那個已經是兼善天下,所以我們要了解它有很大程度上的不同,直心是我們原來的心,沒有沾惹汙垢,然後深心要把我們原來的這個心,要加以來發揚光大,然後才進入大悲心,大悲心已經是菩提心,已經是菩薩的那個兼善天下。
所以我們在直心的狀態我們還沒有等於是,還沒有計劃要來怎麼做?在大悲心的時候就已經具備了要怎麼做了。然後我們又講到常住真心,那個常住真心那個直心、深心、大悲心,它全部都從常住真心生發,常住真心祂是不管幾個元會,不管幾個朝代那個常住真心都在,全部都在,所以我們要兼善天下,那已經是有形有相,可是我們常住真心祂是永遠,永遠都不生不滅,永遠都如如不動,所以不同的地方我們要了解在它的功用。可是那個功用又不是我們凡塵所認知的那一些功用,是從本體所發揮的。
答:我們那個維摩詰經裡面文殊菩薩祂有說:「不來相而來」,然後「不去而去」,可是他在講那一個並不是講說不來而來,不去而去是中道不是這樣,而是說不住在形象,不住在我們看得見的形象,因為我們佛性是充塞整個宇宙虛空,不用來也不用去啦!要不要來去?(不用)不用,不用來不用去。
像後學從基隆來有身體有來,然後有去(回去基隆)可是我基隆也有我的佛性啊,在這邊也有我佛性啊,我到哪裡都有我佛性啊!我佛性不用來來去去,不用。
所以在講「不來不去」那就已經在講佛性了,那你講佛性本體的話祂如如不動啊! 充塞整個宇宙虛空祂如如不動,那我們要了解這一種狀態是在講佛性本體,就不要再講中道啦!在講中道是在講我們在凡塵有兩個,我們取其中,它這個還比較粗淺一點,佛性本體這個還比較深一點,說我們能夠進入到沒有來相,沒有去相,就已經是佛性本體。認知啦!我們一定要這樣認識。
問:符咒為什麼能夠產生作用?
答:喔!這個我們要了解到那個咒語是修證者心靈結晶,祂修證以後就是經過的修,一定有過程的所得,就是經歷的成就,那經歷的成就往後祂就想說也幫助在修的人,也一樣能夠克服萬難,所以祂講出來的那一些咒語,就表示說它已經經過千錘百鍊。
所以就像我們那個石灰賦一樣,千錘百鍊出深山,烈火焚燒莫等閒,粉身碎骨全不惜,留得清白在人間,那個咒語就是留得清白在人間,然後我們從那一些咒語裡面去持誦,跟那個修持者感應,祂來幫助你保護你,所以它會產生作用。可是一定你要誠心啦!你在誦咒的時候要心跟咒合在一起,這樣的話你跟那一個說咒的感應了,祂幫助你當然效果就呈現。
問:撒豆成兵是什麼意思?
答:那個撒豆成兵我們就是了解到,這個是我們凡塵假如說你看到有人家用那一個竹子很長,竹子的頂端有綁著旗子,有嗎?有沒有?那你看他那個有學一些法術,法術啦!學那一些法術因為他也要等於是說要養兵,養一些兵將,我們要了解到像我們國家養軍隊一樣,要不要給他們吃?(要)一樣也是要給他們生活上怎麼過?然後真正打戰才用得上場,不是打戰的時候有時候生命都失掉了嗎?
所以你養兵就是要了解到就是有那一些資糧,那個你學的時候你不可能說,因為他們也都沒形象,可是因為都很固執啦!它很固執的話他一定要有東西啦!那你學到撒豆,一顆豆然後可以變成很多,然後你去滿足你那一些兵將,讓每個兵將它都有飯吃,它都可以過生活。
後學因為也在後天廟經過那一種事情,那個一點點東西一撒整個虛空之間無形的聚集,它們全部都吃飽了,全部都能夠得到滿意啦!所以你就是要學到真正的真實功夫,才有辦法能夠撒豆成兵。我們也不探討這些啦!這個是後學在後天廟遇到的。
問:為什麼有些已證悟者,如王鳳儀善人夜間可以不點燈,光亮有如白天,是佛光嗎?
答:各位前賢這個不是有聽埔里那位林講師有來這邊講過證玄關有沒有?(道德經39片)然後她不是跟各位說她已經連晚上睡覺都是很亮,她就蓋棉被整個頭都蓋起來,結果在棉被裡面也很亮,她變得很苦惱,有沒有?後學後來還請她起來講說你那個很亮是什麼狀態?她說:不要啦!不要學那個證玄關啦!她現在很痛苦,有沒有?
假如說我們已經訓練自己到純陽的話,它沒有陰啦!所以它不管什麼時候就像美國發明那個紅外線,你裝紅外線來看晚上,一看了以後像白天,沒有說看不清楚的啦!因為後學當裝甲兵那個戰車從越南退下來那個戰車,然後我們進去看晚上喔!進去戰車裡面看那個紅外線,喔竟然是白天,外面什麼景象全部看的見,可是我們出來一看黑漆漆一片,真的就這樣喔!
那我們假如都能夠修,後學都講比較不希望各位去走那一種神通的路線啦!祂佛性裡面自然有,你假如說大概修到純陽了,我們是半陰半陽,你陽一直培養你那個時候,你那個敏銳度等於說,那個晚上的景象你也看得很清晰,就好像白天一樣,那個自然就好不要追求,你假如說要追求你做證玄關就可以到達啊!而且又可以看到氣天,你看要看那個夜摩天,那個兜率天,熱變化天,他化自在天,或是那個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你做證玄關就可以看,可以去那一些天,可是不要啦!會住相,你如果看到了,放不下啦!有啊!我有看到啊!我們都是這樣以眼見為準,有啊!我有看到,啊你要怎樣放掉?你要怎樣升到無極的本位?
所以我們就是要了解,你能夠看我相,你所看到法相,後學不是一直講嘛!有沒有?(有)講那個達賴喇嘛跟那個佛學博士對談,有嗎?等一下你說我會背了,因為北部跟後學說:說N次啦!已經會背了,我說好了不要講了,所以你要了解到你要真正晚上見物,我們不要追求,讓它自然呈現,只要你都培養那個陽就好了。
問:劉講師提過,淹大水時有人發揮潛力把冰箱獨自抬到二樓,請問發揮潛力是佛性的關係嗎?
答:後學講的那一個是後學蠻早,那個時候大概民國九十年左右啦!十幾年了對不對?九十,一百蠻久了差不多那個時候,那去斗南講課,剛好斗南很少遇到淹水啦!那個是佛堂都坤道佛堂,有一個道親她有來這裡一次聽課,後學那個時候沒有想到說把這個講出來。
她一個人喔然後淹水了,她把那個冰箱從樓下一個人抱到二樓,等到水退了,她把那個汙泥洗一洗,要把那個冰箱拿下來,拿不下來,拿得上去喔拿不下來,我們拿下比較簡單對不對,可是她拿不下來,那個我們要了解到我們人的潛力,我們很少發揮到盡,很多啊!你看我們就可以用想像你如果被人追,被人追的時候本來有一條小溝,那個還蠻寬,平常你都不會想說我跳得過去啦!被人一追的時候,是不是一下就跳過去了,你就要了解到那個發揮潛力啦!發揮我們人的潛力,我們潛在的力量是蠻大,可是我們都沒有把它用出來,要到緊急狀況的時候才用得出來。
所以我們就可以想像,所以你在日常生活可以發揮,你可以做多少的盡量做,這樣的話我們的潛力就一直在用, 一直在用,你如果很久都不用喔生鏽了啦!要用就用不出來。
問:佛性在不在身內、不在身外、不在中間,遍滿虛空無所不在,為何還要打開玄關竅?我們常跟求道人講:歸空時靈性要走正門,從玄關出去,不要從眼耳鼻舌肚臍泥丸宮出去,既然無所不在為何還要從那裏進出?出去了是到哪裡去?不是虛空嗎?
答:這個問得非常好,因為我們都會有這個疑問啦!可是要知道,我們佛性充塞整個宇宙虛空,可是啊那個是我們在本位的狀態,我們所有整個虛空都是佛性,我們要了解到那我們現在有身體,落入凡塵有身體,我們身體由來是造業,造業來的,所以我們造業來這一個是眾緣聚會而顯現的,這一個緣我們要知道說你假如說沒有經過修證,沒有經過修證的話你的身體死掉了,你還要再來是有六道輪迴,那我們從自有歷史以來,你要回到我們真正的本位不用點道,就是不用授記啦!那個又要等到七佛治理凡塵的時候,等到三佛收圓一定要有領天命的祖師來授記,像我們啊,各位要知道喔!我們來點道授記的時候是我們活佛老師喔,活佛老師領有天命祂才有權柄幫我們打開玄關,我們打開玄關我們這個身體才可以歸還給天地四大假合,我們就不用再落入六道輪迴啦!所以各位要了解到我們求道就是授記,授記才有資格回理天,所以我們假如在凡塵你修得很好可是你沒有求道,沒有授記,上天不承認,你修得再怎麼好,沒用,你等到下個元會再來,因為這個元會是我們活佛老師跟師母是最後,那假如說已經涅槃就沒有了,你要求道就沒有機會了,就是要脫離苦海也沒有機會,所以我們要知道我們求道是很殊勝很難得,因為後學在後天廟有十七年,所以那個時候就了解你要授記啊,喔~那個很難啦!要經過三代的大法師就是已經能夠講經說法三代,然後又來修,要修到真正的真的成就了,然後那個已經成佛的才來給他授記,一授記就馬上回去了,所以跟我們現在先得後修是不一樣,以前是先修後得,先修才得,所以我們要瞭解到我們求道為什麼要經過點玄?就是因為我們有造業落入凡塵受苦,那個是了業,你了業的這個中間,你沒有修持,你沒有受到祖師的授記啊那你沒有辦法回歸本來,所以各位一定要了解,那個一定非常重要的關卡。
※非常感謝天恩師德,活佛恩師慈悲開設性理心法班,諸佛菩薩慈悲諸多的因緣聚會,劉講師慈悲傳達解說最上乘佛法殊勝,以及感恩各位前賢慈悲布施,感恩十方諸佛供養。
引用:
1. https://www.youtube.com/user/TsungJie
2.https://onedrive.live.com/?cid=93f6cb7e149d1059&id=93F6CB7E149D1059%2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