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誕前夕,首相發布倫敦與其他地區”榮登”四級警示,並且發現有新型變異病毒之後,原本就因為脫歐協商在即,不太受歡迎的英國,一夕之間成了大部分歐洲國家的拒絕往來戶,法國率先切八段,其它國家跟進,很快的世界上許多國家都與英國斷航,英國錯愕之際,還有停滿公路,被拒絕過英法海峽的大貨車要處理,這大概是英國自二戰以來最淒涼的耶誕節. (肺炎疫情:英國變種新冠病毒危機繼續發酵,全球40多國頒布緊急旅行禁令 - BBC News 中文)
看到新聞,我其實已經麻木,只想好好過完耶誕節,趕快送走這討厭的2020年,其他之後再說. 但是也就從這時開始,許多台灣家人朋友們突然非常憂慮的問我們一家人在哪裡,有沒有食物吃,英國情況如何,還不忘提醒關在家哪裡都不要去. 我這才好奇看了網路上的台灣新聞報導,看完後非常懷疑我是不是住在平行時空? 為什麼台灣新聞媒體描述的逃難潮,搶購食物,商品匱乏,變種病毒在家都會得等等的現象,好像是從哪部災難片裡照抄來的? 我到底是看了什麼?
為了不讓親友擔心,也讓其他旅英台灣人的家人放心,我想針對台灣媒體過於誇大的報導的三點解釋一下,希望大家不要再聽信某些唯恐天下不亂,濫用誇張標題吸睛的媒體報導,更不要相信電視上所謂的”名嘴”評論(長輩特別愛看),這些對英國情勢講得口沫橫飛的人,對英國的了解程度大概就是倫敦鐵橋大笨鐘,既沒有可靠資料,也沒有在地觀察,頂多是很厲害的看圖說故事而已.
1. 疫情警示升為第四級,倫敦爆發”逃難潮”: 我不知道為什麼台灣媒體用”逃難”來形容,但是這些人會突然湧進車站,其實有幾個原因: 首相在19日(週六)傍晚四點宣布隔天零時(也就是八小時後)開始進入第四級警示,意即更嚴格的封城,除非必要旅行之外,所有人應留在居住地. 有些人原本就計畫回家鄉過耶誕節(就像台灣人會回家過年一樣); 有些人因為警示升級,所屬產業停業或遠距工作,可以(也不得不)提前離開倫敦; 有些人本來就住在倫敦以外,可能來倫敦洽公,耶誕購物,或探訪親友,消息一出當然只能馬上回家. 倫敦幾個重要車站才會突然冒出這麼多必須趕在午夜鐘響前搭上火車的灰姑娘. 這樣混亂的景象的確像逃難,但是本質完全不一樣. 所謂逃難也要有難可以逃,病毒又不是只待在倫敦,而且除了倫敦以外,大部分的英國的警示等級也都非三即四,是要逃到哪裡去? 這不過是政策急轉彎造成的(不幸)連鎖反應罷了.
2. 超市貨架搶購一空,民眾大排長龍: 這又是誤會一個. 一些超市貨架被清空,是因為很多人原本計畫回家過耶誕節,所以沒有準備過節食物,警示升級後,這些人赫然發現必須盡快採購,超市因而出現比平常多的人潮,在庫存來不及應付需求的情況下,當然會出現無貨可賣的窘境. 隔天進貨後,貨架又放滿了,只是沒人會一早去拍上傳社群媒體,附上標題:”好多食物可以買!” (這樣欣欣向榮的景象太沒話題性了啊!) 至於大排長龍,我倒是親眼見證 – 平常去的魚店在耶誕夜那天排隊排到隔一條街,個人推測也適合上述一樣的理由,很多人最後一刻才準備耶誕大餐,海鮮又是看漁獲狀況採買,買後可能還要清理,所以大家才當天去排隊,隊伍才會排得那麼長. (魚店當天有在他們的Instagram公告貨源充足,還有三千顆生蠔供應,這樣怎麼會有食物危機?) 耶誕節前夕大家都狂買食物和禮物,雖然上網訂購到家也可以,但是有些人還是喜歡現場選購,排隊又是英國人的全民運動,才會出現這樣令人誤會的景象. 要是沒東西可買,排隊是在排什麼?
當然我不知道其他商店和地區的情況,但是即使有些食材和商品缺貨,也不到大家沒東西吃的情況. 我相信台灣同胞都很有危機意識,除了新鮮食材外還有存糧,零食餅乾也不會少,幾天不買菜都不會餓死. 雖然沒有小七和全家,但是英國轉角商店(corner shop – 和台灣雜貨店很像,什麼都有賣,不常關門而且營業時間很長)多的是,就算超市沒貨,這些店也有東西買,所以總歸一句,大家只怕封城又是耶誕節在家吃肥一圈,根本不怕沒東西可吃!
3. 變種病毒很可怕,待在家都會得: 這個傳言來自一位旅英台灣人在網路上的發文,原作自稱夫妻兩人近一年未進辦公室,在家待了數月仍確診新冠肺炎,顯見新型病毒感染力很強. (我蠻好奇他怎麼知道得的是”新型”而不是”原型”病毒? 難道檢查報告有註明?) 病毒當然不容小覬,我並不懷疑它的傳染力,也祝福原作早日康復,然而沒有”出門上班”,並不代表完全沒出門,”幾乎”沒有與人接觸,也不代表完全沒有(幾個月都沒出住處大門不太可能,如果真是如此,我非常佩服 – 不過很久沒曬到太陽,呼吸新鮮空氣,身體抵抗力減低,一旦病毒入侵也較難防禦?),病毒雖然能經由空氣感染,但也不是生化武器般無孔不入,比較有可能的是他們在外接觸或經人/物傳染而不自知. 我相信原作是好意在網路上發文警告大家小心防疫,但是被媒體斷章取義,變成了誇大不實的渲染.
上面三點都不是真實的情況,那麼大部分人的耶誕假期是什麼樣呢? 我們和朋友們大部分都待在家,以小家庭為單位慶祝,沒有和親友共度. 也因為政策急轉彎,原本以較多人數採購的食材和飲料塞滿冰箱,所以不愁吃喝,每天就在家吃飽(陪小孩)玩玩飽看(電視),偶爾出門散散步透透氣,平靜的度過假期. 雖然不能和家人團聚,不能和朋友同歡,讓這個耶誕節有些冷清和傷感,但是大家都知道此時此刻能夠平安過節,就是最大的幸福.
可惜的是,上述的小確幸,和出門不等於會染上變種病毒的事實,一樣不會是台灣新聞報導的角度. 英國公布新型病毒之後,第一架載了一百多人的華航班機自英返台,引起全台媒體的關注和不間斷的”實況報導”. 這些人必須在希斯洛機場作核酸檢測,陰性反應才能上機,在機上全程穿著防護裝備,抵台還要被強制集中隔離兩週,加上自主管理一週,如果不是歸鄉心切,簽證到期,或是其他非回台不可的原因,在這個時候回台灣不是容易的事; 如果不是為了自己和他人的健康,穿著全副武裝搭十幾個小時的飛機也不是好玩的事,然而媒體報導都著重於”英國變種病毒”,把英國狀況描述得有如世界末日,好像這些人回台灣就是逃難,用健保或是帶病毒回去散播歡樂散播愛,很多網路酸民在相關新聞和臉書群組尖酸刻薄的留言,讓人看了不禁心寒,不知道病毒與人心,究竟哪一個比較可怕.
旅居英國多年,我觀察到一個現象: 台灣人(我相信其他國家也有一樣情況,但是我只能以身為台灣人的角度發言)對英國普遍懷著兩種情結,一是盲目的崇拜,一是陌生的恐懼. 兩種情結共生共存,出現在許多不同的情境裡,例如歲月靜好時,英國大致都好; 局勢不佳時,英國一切都錯. 換句話說,嚮往有多深,反彈就有多高,英國的處境會被媒體誇大到這個程度,或許就如偶像中箭落馬,大家都想看他摔得多難看 – 旅居英國的台僑,和不得不自英返台的同胞,因而連帶成了眾人好奇窺視的對象.
主流媒體的錯誤解讀,只是在旅英台人及其親友的憂慮和恐慌雪上加霜,在這樣的全球危機中,惟恐天下不亂的嘩眾取寵式報導,對任何人都沒有益處. 而知名人士與網路酸民對回台國人的冷嘲熱諷,也無助於防疫成效: 如果一個國家對自己人民拒之千里,整個社會對歸國同胞恐懼排斥,那麼病毒威脅的就不只是呼吸系統,還有做人的基本道德良心.
選擇回家的台灣人,都做好了配合防疫的心理準備,我不覺得有人會刻意帶病毒回去,傷害自己的親人朋友和破壞國家防疫成果. 請對他們寬容以待.
留在英國的台灣人,無論疫情帶來什麼影響,都努力的在過日子,照顧自己,也照顧身邊的人. 請不要聽信台灣媒體或名嘴的二/三手消息,直接關心在英國的親友,經常與他們保持聯繫,聽聽他們封城中的心情. 我們最需要的補給莫過於此.
多一些理性判斷與同理尊重,少一點無知盲從和情緒發言,才能真正守護親愛的家人朋友,和我們最愛的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