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的"情書" (刊於換日線) - 在倫敦醒來 - udn部落格
在倫敦醒來
作家:Yvette@London
文章分類
    Top
    疫情中的"情書" (刊於換日線)
    2021/01/02 08:22:59
    瀏覽:1859
    迴響:1
    推薦:21
    引用0

    情書(Love Letters - Love Letters (play) - Wikipedia)是倫敦二度解封後,少數上演的劇作之一. 兩週前的週日去皮卡迪里圓環附近的Haymarket Theatre看下午場,冬天五點不到天已經黑了,有一種奇異的時空感. 相較於對街一片黑暗的Her Majestys Theatre (歌劇魅影的專屬戲院),Haymarket Theatre雖然是燈火通明,但是戲院的帶位員和觀眾人數差不多,本應人潮洶湧的門廊冷清得讓人難過.

     

    我買的是戲院直售的半價促銷票(通常戲院自己賣都是原價,很少打折),我從來沒有坐過這麼好的位置,也從來沒見過這麼空的觀眾席. 我坐的夾層區(Mezzanine)只有十個人左右,樓下正廳(Stall)稍多一些,但也不到二十人,最上層的陽台(Balcony)我看不到,不過從安靜的程度看來,應該最多也是小貓兩三隻

    Love Letters是劇作家A. R. Gurney的作品. 它是一齣很特別的舞台劇,全劇只有AndyMelissa兩個角色,故事從童年到中年,透過彼此的信件往來,述說兩人多年深刻的,介於朋友和情人間的特殊情感.

     

    這個故事原來是Gurney嘗試以書信往返形式寫的一部小說,他寄給紐約客雜誌(The New Yorker)發表,沒想到竟然被退稿,理由是他們不刊登劇本”. 他於是將錯就錯,請來演員好友荷蘭泰勒(Holland Taylor)和他一起把這齣劇在觀眾面前出來,沒想到竟然大受好評,這部沒能當小說的劇本,就從康乃狄克州的戲院初試啼聲,隨後轉往外百老匯(off-Broadway),沒多久就登上百老匯的舞台,並且陸續在其他國家演出.

      

    我多年前看過1999年的電影版,很喜歡這個故事,但是從來沒有看過舞台版,完全不知道會是什麼樣的呈現方式. 開場前,舞台上放著兩張一模一樣的書桌,開場後,兩個演員上台各自在一張桌子後面坐下,翻著桌上的劇本,就這麼一封信一封信輪流唸出來,除了演員的表情語氣與手部動作之外,完全沒有任何走位或是對話.

     

    因為電影版有童星演出兩人的童年,也有其他演員飾演信中人物,把發生的事件呈現出來,我一開始不太習慣舞台版"說書式"的表演方式,尤其是兩個中年演員唸著孩子的童稚文句,和少男少女的曖昧對話,較難讓人進入狀況. 到了下半場,AndyMelissa都是中年人,信中的內容與語氣與演員融為一體,全場為數不多的觀眾,彷彿都坐在兩人的書桌旁,急切的想知道下一封信裡寫了什麼. 謝幕時,演員和觀眾對彼此的感謝溢於言表,掌聲讓空蕩的戲院溫暖了起來,文字的力量與戲劇的美好,在最黑暗的時刻仍然閃耀.

     

    情書之所以在這個時候上演,和前一篇願戲院在此如昔提到的過去這五年 (The Last Five Years)”是一樣的原因: 只要兩個(無需肢體接觸的)演員,故事簡單,製作成本低,機動性高,隨時可以登台. 除此之外,儘管劇中時代背景是以書信和(昂貴長途)電話為主要聯絡方式的八零年代,人與人之間渴望溝通,渴望建立關係,渴望訴說與聆聽的需求並沒有不同,只是形式隨科技進步而改變. 然而這場世紀之疫,讓許多人與家人,愛人,朋友分離兩地,即使科技再進步,雙方仍如同分坐舞台一方,遙遙相望的兩個主角,努力分享各自的生活,卻被種種障礙阻隔其中,無法更加靠近. 情感維繫本已不易,長時間的分離令對話的需求變得迫切無論是經由紙筆,電郵,訊息,網路或影像電話,我們緊緊抓著言語和文字的絲線,盼望相隔的距離不那麼遙遠.   

     

    在台灣,生活基本上正常運作,感受或許不那麼明顯,但是在疫情嚴重的歐美,疫情如果帶來什麼正面的影響,大多是讓人更珍惜擁有的一切,並且更加關切在遠方的親友. 這幾個月來,我收到來自世界各地親友的關心,連移民澳洲的前鄰居,都在生日那天打越洋電話來祝賀. 我也利用這段時間,問候了一些久未連絡的友人,交換彼此近況,約定疫情過後再相聚. 雖然在局勢變化萬千的當下,沒有人知道那一天什麼時候會到來,但是抱持著一份希望總是好的.  

     

    疫情之中,正常的生活突然按下了暫停鍵,忙碌的日子突然變成了空白頁,人們有時間審視和思考人生,也出現了一些相關的連鎖反應: 六月時,BBC刊出一篇長文報導: “封城中,來自前任的意外道歉A surprise lockdown apology from my ex - BBC News 內文敘述Reddit網站上,一名女子分享在封城中收到前任男友來信道歉的複雜心情,文章刊出,竟然引起許多人的回應,表示類似情況也發生在自己身上. 記者因而訪問了其中兩個當事人: 收到前男友道歉信的伊蓮娜,和寄了兩封道歉信給前女友的克里斯,請他們自述當年的戀愛故事和收到/寄出道歉信後的感受和回應.   

     

    在這樣一個充滿茫然隔絕感與隱約末日感的時空裡,我想許多人明白生命的脆弱與渺小,因而想要盡己所能,成為更好的人,無論是基於愧疚,責任,或自我期許,都是一種精神的轉化與昇華. 這不是鼓勵大家都要去找前任道歉和解當然有必要也可以而是藉機審視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修補未竟的遺憾. 在這個各式社群與通訊軟體讓人輕易保持聯繫的年代,心靈與情感上的距離是否因而更親密? 或是更疏離? 如果可以寫一封信,或是一封Email 傾訴生活中的所見所想,你想寫給誰? 誰會樂意閱讀你的文字,並且給予回應?

     

    通訊軟體一來一往的即時性,儘管無需等待,卻難免扼殺了細緻的陳述,想像的空間和彼此的信任. “情書中有幾次,AndyMelissa因故沒有回信,另一方擔憂的寄出下一封信:”/妳收到我的信了嗎? /妳還住在原來的地方嗎? /妳還好嗎?” 換成現今的通訊軟體,對方看到訊息與否一秒見曉,信寄丟了,地址換了,都不再是可能性之一,已讀未回留下的焦慮與空虛,也來得讓人措手不及. "情書的最終即使有遺憾,然而一箱厚厚的信件,記錄了AndyMelissa之間深刻的友誼與錯過的愛情,即使無法相見,彼此的陪伴不曾遠離,所有的紙張與字句,都還留著思念的痕跡.

     

    對我這樣一個老派人而言,手寫的信件與卡片,儘管費力耗時,卻仍然有著無可取代的美感. 每年十二月,我都會寫耶誕卡給親朋好友,只為告訴他們,”我在這樣美好的時刻想到你,想與你分享一點生活的點滴”. 今年情況雖然不同,然而卡片沒有少,思念也只有更多.

     

    耶誕與新年在即,如果可以的話,寫幾張卡片給關心的人們,字多字少都是其次,重要的是躍於紙面的,那份特別為了對方提筆寫字的,溫柔的情感:

     

    親愛的朋友,你好嗎?”

    回應
    迴響(1) :
    1樓. blue phoenix和新冠同行的旅行
    2021/01/02 09:59

    你好嗎?

    新年快樂


    blue phoenix

    還好囉! 但是老是關在家有時也挺鬱悶的~~ 無奈 Yvette@London2021/01/04 22:19回覆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