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核影響台灣不急外媒急 - 何偉的部落格 - udn部落格
何偉的部落格
作家:何偉
文章分類
    Top
    廢核影響台灣不急外媒急
    2024/07/29 22:53:11
    瀏覽:295
    迴響:2
    推薦:20
    引用0

    廢核影響台灣不急外媒急   

     

    一、美媒彭博社關切台灣關閉核電機組之惡果 

          核三廠一號機已於7月27日除役,而台灣最後一座核電機組(核三廠二號機)也預計於2025年5月關閉。廢核對台灣供電安全、電價上漲及減碳目標影響很大,對照政府官員之漫不經心,外國媒體卻很擔憂台灣廢核後能源崩潰及經濟蕭條。根據彭博社報導,關閉核三廠機組可能會使處於中美緊張局勢中心的台灣更加依賴國外化石能源。台灣南端核三廠一號機反應爐關閉之際,立法院仍在就是否延長台灣現有原子能設施的壽命進行爭論。目前,核電僅佔台灣能源使用量的5%,而八成以上電源是靠煤炭和天然氣。能源安全對於台灣及以台積電為首的晶片製造業來說是一個關鍵問題。這種電力供應緊張局勢引發了台灣民眾的擔憂,即中國可能透過軍事封鎖來斷絕台灣的能源供應。然而,意識形態嚴重的民進黨政府仍堅持廢核。台灣的廢核舉措與全球重新燃起對核能興趣的趨勢背道而馳,核能不會產生溫室氣體排放可改善氣候變遷。本月,立委就是否改變政府完全淘汰原子能的計畫進行了數小時的辯論,但沒有進行投票。核能利用長期以來一直是台灣朝野爭論的焦點,2016年民進黨上台時,時任總統蔡英文表示,她的目標是到2025年實現台灣無核化,目標能源結構為50%天然氣、30%煤炭和20%再生能源。另一方面,反對黨則主張重啟核四。台灣目前預計,到 2030 年,再生能源將佔其能源結構的四分之一,但根本做不到。預計到 2033 年,在人工智慧產業的推動下,電力消耗將平均每年增長 2.8%。整體來看,台灣可能會長期缺電。 

      根據中央社報導,工商協進會理事長吳東亮表示,能源策略和方向尚未整體研究前,核電廠盲目停機有點可惜。面對AI、資料中心發展,吳東亮認為未來會有更大的電力需求,台灣需要多元電力來源。吳東亮稱已向政府多次建議,核能是科學議題須從科學角度解決,台灣經濟發展需要充足和穩定的電力、綠能供應,電價也須具備競爭力,產業才能安心地繼續投資,並且維持競爭力。台灣核能爭議自20世紀80年代延續至今,在選舉政治下已成為政黨博弈工具而失去理性探討。目前,國際核電延役興起風潮,各國也紛紛研發模組化小型反應爐。2023年聯合國第28屆氣候變遷大會(COP 28)上,有22個國家呼籲將世界核能發電容量從2020年的水平增加兩倍,作為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努力的一部分。從賴政府對核三廠一號機的除役態度可看出,賴總統施政仍在反核神主牌的框架下。核三廠沒有用過燃料棒儲存空間不足的問題,甚至連電廠所在的地方民意都支持延役,但政府仍堅持非核家園,令人唏噓。少了核電這個基載電力後,台灣將進入供電不穩定、電價更昂貴、碳排難降低的新階段。從國際角度來看,包括美國等不少外國智庫或前官員認為,台灣放著可以減碳的核能不用十分愚蠢,尤其核能對國家供電安全十分重要,台灣寧可使用夏季庫存只有一到兩周的天然氣發電,卻不使用核電,反而是把國安置於更危險的境地。 

    二、台灣核能利用爭議將弱化經濟 

      2017年6月,政府公佈“能源轉型路徑規劃”,提出以減煤、增氣、展綠、“非核”的可再生能源發展方向為規劃原則,於2025年達成再生能源20%、燃煤30%、天然氣50%的發電結構及非核家園目標。但再生能源發電具有間歇性與不穩定性,加上核電廠退役使基載電力銳減,大幅增加電網風險管控難度,導致台灣多次爆發全台大停電引爆民怨,但經歷2018「以核養綠公投」、2021「核四重啟公投」後,台灣社會仍未在核能利用上達成共識。同時,核廢料處理亦無具體路線圖,只是一味拖延。2024年台灣總統大選,藍綠白等各方圍繞核能利用議題展開激烈博弈。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堅持「2025非核家園」政策,但也提出「核電緊急備用說」「未來不排除核能」等政見。國民黨、民眾黨猛批民進黨當局能源轉型失敗、「2025非核家園」跳票,支持核電作為過渡能源繼續發揮作用。核能議題熱度折射出台灣能源轉型失敗、電力系統韌性差、經濟發展受限等問題。台灣能源自主性差,能源儲備能力不足,強行推動“2025非核家園”,使台灣電力系統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因素顯著增多,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負面影響日益凸顯。2016年民進黨執政以來,2017年8月15日、2021年5月13及17日、2022年3月3日已爆發四次全台性大停電,南北電力不均、「南電北送」模式未有明顯改變,民眾及企業均對能源政策表達不滿。台灣工總、商總等工商團體多次呼籲民進黨當局勿以意識形態制定能源政策,謹防陷入長期化結構性大缺電。2023年6月,台灣美國商會發布的「2023台灣白皮書」中稱,台灣當局逐步「廢核」後,雖力求發展再生能源但進度遠遠落後,電力短缺危機持續凸顯​​,影響外商在台生產營運與投資意願。 

          若2025年台灣核電全部退役、再生能源發電佔比又未達20%,屆時火力發​​電佔比逾八成,與國際淨零碳排目標相違背。而台灣有限的綠電多被台積電等大企業搶走,中小企業根本無綠電可用。歐盟已於2023年10月開徵碳邊境稅,勢必衝擊台灣高耗能產品的外銷競爭力,甚至可能出現產業外移、空洞化風險。而電價調漲墊高企業成本,台灣約98%能源供應依賴進口,然而電價幷未反映成本,造成台電虧損達3826億元。美國核電站平均都已運轉逾40年,歐洲約38年,美國有88個核電機組獲准延役至60年,還有一些機組延役二次可運轉80年。核電站延役比新建核電站便宜很多。美國已充分利用核電廠延役的經濟效益,傳統的核電廠運轉年限為40年,但興建新核電廠投資成本較高,延役兩部機組20年等於興建一座幾乎無成本的核電機組,經濟效益很高。俄烏衝突爆發後,全球能源危機凸顯,美、法、日等已開發經濟體優化核電安全審查流程,快速核准核電廠延期服役。  

    三、廢核造成台灣缺電且電價高 

           減碳返核是國際趨勢,包括法國、德國、美國及韓國等都有興建、延役或重啟核電廠的計劃,台灣目前再生能源發展速度遠低於國際平均水平,燃煤不斷增加,再生能源受到土地狹小限制發展根本無法達成目標。政府錯誤的能源政策必將造成電價上漲及缺電,不但影響經濟也波及民生需求,讓民眾十分擔憂。能源專家梁啟源教授指出由於核二廠停機,電源中核電占比將降為五%。又因替代再生能源及燃氣機組發展不如預期,將產生缺電、南北電網失衡、碳排增加、電費調漲及國家能源安全等五大風險。至於國家能源安全問題,中共環台軍演凸顯台灣天然氣存量不足風險。目前液化天然氣儲槽容量可用天數全年平均十三天,遠低於國際水準。夏季因用電量高,可用天數更僅八天。若有颱風肆虐或遇對岸海空封鎖一周,燃氣電廠將停擺。但一架飛機運送核燃料可發電量,相當於九十二艘船燃煤發電及四十艘船燃氣發電量。因此,國際能源總署將核能定義為準自產能源,核電趨零而燃氣增加,不利國家能源安全。因下列開發案進展不順,展望未來,上述五大風險將有增無減。 

      國際核能利用及台灣核廢處理不會隨著“2025非核家園”目標實現而消失,2020年“大選”時,民進黨參選人蔡英文重申“2025非核家園”目標不變;國民黨參選人韓國瑜則提出核電延役、重啟“核四”,提出2035年台灣實現清潔電力(核能及再生能源)、火力發電各一半的能源配比。在「2025非核家園」期限日漸臨近背景下,台灣各政黨圍繞核能利用、天然氣接收站建設及能源結構配比等議題,勢必展開更激烈博弈,達成統一的能源轉型共識可能性較小,屆時能源安全隱患集中爆發將對台灣經濟與社會發展產生深刻影響。「反核」與「核廢」在台灣已是高度敏感的政治議題。當前,台灣民眾對利用核能的態度已呈現出情緒化、對立化、民粹化等特點,理性溝通喪失空間,已延伸至經濟民生方方面面。目前,越來越多的經濟體將核能視為一種彈性、可靠和低碳的能源,以應對能源安全、氣候變遷和經濟發展帶來的挑戰,被美國視為推動「印太戰略」的重要機會。 2022年5月美國正式公佈涵蓋「清潔能源與脫碳」內容的「印太經濟框架(IPEF)」後,透過轉移民用核子技術、出口核子設備和材料、投資能源項目等方式,加大與日本、印度、印尼、菲律賓等「印太地區」國家在核能發電領域合作力度,對地區局勢和亞太地區的核不擴散進程產生負面影響,引發地區內其他國家及地區對核平衡和安全的關注。同時,美國已與烏克蘭、斯洛伐克、日本、韓國等國簽署小型模組化反應器(SMR)合作協議,打造強韌的核能供應鏈。 2013年12月,台美雙方更新簽署“台美核能和平利用合作協議”,透過“台美民用核能合作會議”等平台溝通磋商,加強在核能安全、核能技術、核電延期及國際合作等領域合作。

     

    回應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2) :
    2樓. 文武兩邊站, 可可疊羅漢
    2024/07/30 22:51

    應該說,不是台灣不急,是萊豬黨不急。

    萊豬們就是反覆使用沒事找事這招,讓普羅大眾忙著為這些萊豬們擦屁股,

    而萊豬們照樣翹腳拈鬍鬚的從中肆意獲利,一堆連湯都喝不到的徒子徒孫還幫著數錢.....

     Fox無言 

     

    是啊! 何偉2024/07/30 23:42回覆
    1樓. 其正
    2024/07/30 07:51
    有些呆子在位.沒法度!
    是啊 何偉2024/07/30 23:42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