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筆下的怪誕中國(二) - marco 的部落格 - udn部落格
marco 的部落格
作家:marco
文章分類
    Top
    西方人筆下的怪誕中國(二)
    2021/01/27 13:43:17
    瀏覽:918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音樂是最原始的溝通,沒有語言的障礙,沒有文化的隔閡; 蟲魚鳥獸富有節奏感的鳴叫就是音樂,遙遠的非洲部落簡單的擊掌跺腳就是音樂,嬰兒的哭笑聲,警車的鳴笛聲,裁判的哨子聲....就是無需語言的溝通,也都是音樂; 作為一種最純粹的藝術形式,音樂無法被質疑,更無法被炒作,透過適當的重播設備,使得儲存在任何載體的音樂藝術,能不受時間甚至空間的限制釋放出來"

    韋瓦第作品四季中的"冬景",配上滇川秋色美不勝收...

    川西環線自駕遊

    在歷經過了無止無盡的更換器材,攀比數據,褻玩炫物,聽燒不聽樂....等沒完沒了,自負又空洞的音響歷程,然而音響畢竟只是用來釋放音樂的工具,差異就如樂器的良莠與演奏者的投入影響最終的真正目的:

    "聲音與聆聽者之間是否達到有效的訊息溝通與情感連結"



      「奇異滿州官The Miraculous Mandarin,又稱滿州大人」原為匈牙利劇作家連耶爾(Melchior Lengyel)的默劇劇本,後來委託巴托克Bela Bartok為劇情譜上配樂,讓演員隨著劇本與音樂表演

      本劇於德國科隆首演時就因風格太過於驚世駭俗,僅演出一場就慘遭禁演;而後巴托克再改編以組曲的純音樂形式演出而大受歡迎,原本的默劇也改以現代芭蕾型式演出,自此「奇異滿州官」也成了芭蕾舞曲

      巴托克早期作品如匈牙利農夫之歌,羅馬尼亞民謠等較平易近人的新民族舞曲風格外,後期作品均屬偏向較為艱澀的後維也納樂派(代表人物Arnold Schönberg筍伯格);也許就如許多藝術家先以平易近人作品獲得普世認同後再求自我肯定;又或許是因公開反法西斯主義由鐵幕下的東歐投奔自由美國,卻落得窮困潦倒不被重視而反映在其色調悔暗的作品中

      這讓人想起荷索WERNER HERZOG的電影"史楚錫流浪記 Stroszek",講述一個前東德底層男人懷抱著美國夢帶著愛人投奔美國後反落得愛人離開又負債累累,絕望之下在異鄉飲彈自盡的悲催故事

    其他本劇作相關介紹google很多,於此不再贅述,直接進入主題--

    西方人筆下的怪誕中國(二)

       關於本劇作的詳細解說與音樂導覽可參考連結:巴爾托克:奇異的滿州官吏/原作默劇版(兒童不宜),本文部分參考文章

      就像巴托克另一部由格林童話改編,劇情依舊詭異的歌劇作品"藍鬍子的城堡Bluebeards Castle"同樣是探討人性在物欲,情慾,性慾,偷窺慾,佔有慾等一一獲得滿足後,仍舊無法得到心靈上的自由與救贖

      相對於上篇介紹的杜蘭朵,一樣是虛構的中國故事,表現出的面向,層次與深度卻截然不同;如果將杜蘭朵一劇比喻為人妖般有著完全女性化外表甚至是心理狀態讓人雌雄莫辨,但先天的生理構造即使手術改造後還是雄性本質無法孕育,所以杜蘭朵充其量只是齣被劇作者披上東方外衣的西方投射劇罷了

      而本篇介紹的"奇異滿州官"應該就屬於另一種性別解放形式cross-dresse,是一種有著面貌詭異猙獰且毫不掩飾"我就是男人扮的";這類的性別解放(非性解放)在認定上範圍很廣,變裝目的也十分複雜,其中又未必是戀物癖或普遍刻板認為的同志族群,也許是因職業需要或反主流價值等含義,有興趣可自行google

      

      但又為何要藉由滿州官這種東方形象來投射出"人類本性的黑暗"?在沒有繼續深入了解劇作者動機必要下研判,應該與當時歐洲掀起的一股東方熱及猖獗殖民主義下的政治正確有關;除了讓作品更能符合當時歐洲流行的東方異國風情與滿足解放奴隸的煽情民族優越感觀眾口味外,更重要的是配合合理化歐洲列強在全世界大肆掠奪資源的殖民主義,美化成為一種解放貧窮,野蠻,落後,未開化民族的大內宣(可參考:在殖民時代,西方文學、電影與新聞如何全面護航殖民主義?)

      本文不再探究當時歐洲列強如何將遠東,尤其是中國這塊幅員遼闊資源豐富但封建落後,國力孱弱的國家視為其殖民主義下的待宰肥羊,這類歷史資料google有很多,非本文主題,在此就不贅述

      本劇既為包含視覺藝術的芭蕾舞劇,在結合了視覺與聽覺,以舞蹈呈現出的劇情自然能讓觀者更容易理解入戲;不過筆者還是偏好以純音樂作為引導下的自由詮釋來欣賞

       所謂的自由詮釋也未必是無中生有的天馬行空,就如多年前曾轟動一時並改編成電影的懸疑小說"達文西密碼The Da Vinci Code",相信在先讀過原著小說後又再觀看改編電影的朋友事後一定跟筆者一樣非常的奧悔;讀原著時那些在作者筆下以文字的細膩描述,於腦海中架構出精彩又緊扣心弦的劇情發展,透過文字引導想像出如夢似幻的最真實場景等...,都被這部放錯重點,糙率處裡又急就章的改編電影畫面不可逆的一一破壞殆盡

          

      目前Youtub有部以現代芭雷形式拍攝的奇異滿州官MV,片中演員都是專業的芭蕾舞者,雖然筆者還不至於敏感如猶太裔導演伍迪艾倫Woody Allen說:在他面前秀出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德國著名音樂家)的唱片就是一種歧視,不過筆者還是覺得MV中的現代場景雖然淡化了種族針對性,但代表人性黑暗面的滿州官一角還是很認真地找了位東方臉孔舞者來扮演,而這似乎有點畫蛇添足且刻意了些

       事實上這類可以忽略角色種族針對性的戲曲作品,可以借鏡由夏伊Riccardo Chailly或葛齊夫Valery Abisalovich Gergiev的杜蘭朵歌劇演出版本中,以超現實場景演出模式,不但不減劇作內涵,更因其未知的異想國度與豐富奇幻的視覺效果讓娛樂性加分外,原本最花錢的中國華麗宮廷場景及演員治裝費應該都能省下不少,既提升了藝術層次與降低製作成本,又同時淡化了因種族針對性而衍生出的偏見與歧視(可參考:種族歧視零藉口!芭蕾舞劇《胡桃鉗》" Yellowface " 終於走入歷史)

    葛齊夫版杜蘭朵

    夏伊版杜蘭朵  

    柴可夫斯基芭蕾舞劇胡桃鉗中"茶"舞蹈橋段

    再來介紹音樂部分

       這張由薩洛能指揮洛杉磯愛樂的DG版,由於是刪減了描述劇中滿州官與妓女翻雲覆雨後劇情的組曲版,演出時間較舞曲版縮短1/3左右;也許因為是組曲版的關係,在筆者擁有的3個版本中感覺薩洛能對於劇情的起伏刻劃以較輕描淡寫的方式呈現,主要放在樂曲的流暢與聽感的舒適度,但這也更解放了本曲的劇情侷限,釋放出更大的想像空間給聽者自行解讀,是非常適合初次瞭解本曲的最佳入門版本(包含另外兩首史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與莫索斯基的荒山之夜);本版錄音效果溫暖不刺激,樂器質感捕捉的恰到好處,動態奇大,在落地式喇叭系統更能體驗出這張錄音出色的動態範圍

       說到這裏就不得不提薩洛能與台灣著名小提琴家林昭亮合作的普羅高菲夫Sergei Sergeyevich Prokofiev小提琴協奏曲;兩張錄音相同的都是動態奇大無比,也許是為了呈現林昭亮所使用,由台南奇美博物館出借1707年製作的史特拉底瓦里Antonio Stradivari名琴音色,這張sony的錄音在樂器質感捕捉上更勝一籌,加上林昭亮斯文內斂,不疾不徐的詮釋(相對帕爾曼有些自戀的濫情),是筆者認為同曲目中非常能夠一展普羅高菲夫那種帶著神經質的黑色幽默最佳版本之一

    薩洛能與林昭亮合作的普羅高菲夫小提琴協奏曲

       接下來介紹的兩張分別是布列茲的DG版,以及費雪的philips版;兩張相同的都是完整的原始舞曲版,錄音效果也都絕佳一流,雖然沒有薩洛能版錄音那種奇大無比的動態,但更能表現出樂器的質感與細節,就好比坐在更靠前排的位置欣賞演奏,可以清楚分辨出每種樂器的位置與距離

       首先這張由法國指揮布列茲指揮美國芝加哥交響樂團的錄音,一開始強烈緊張暗示到最高潮所有樂器強音齊奏呈現主題的開場,感覺就像早期的懸疑或恐怖電影那種直接將觀眾拉進緊張又帶著不確定恐懼中,先是吊足了觀眾胃口,再來一步步的鋪展劇情...;這種類似電影語言的表現方式對於自小就大量接觸歐洲(西歐)與美式娛樂的我們,無疑是比較孰悉也易懂的詮釋,對於想初嘗本劇精隨者是非常推薦的版本

      這是張清一色,與劇作,作曲家同樣都是來自匈牙利的費雪,指揮布達佩斯節慶管弦樂團的philips版;與上一版布列茲不同的電影語言寫實影像處裡,費雪很用力刻劃每一處劇情的轉折,段落鮮明且起伏明顯,就像是在觀賞畫著濃豔妝容,有著誇張肢體語言的舞台劇;這種表現方式無疑更接近本劇原始動機,呈現在觀眾面前雖然不是彩色照片般的寫實,但深刻的線條就像在欣賞油畫般更能引人入勝(類似比喻如彩色照片與黑白照片,水墨畫與水彩畫);筆者認為本版是最能領略劇作與巴托克音樂中那種強烈憤世嫉俗又難以自拔的深沉與矛盾,聽來緊扣心弦讓人血脈噴張

       本版錄音最驚人之處是無所不在的形體感與密度感,尤其是最難表現的銅管樂器的光澤與形體;在使用DSPweed II以接近現場音量重播下,一開始的伸縮號在右前方吹出類似部隊集合的號角聲時,那飽滿結實又帶有光澤,就像伸縮號手在右前方1到2公尺的位置中氣十足朝著聽者方向吹出,震撼又真實聲音讓人頓時嚇了一大跳,接下來的開場序一直到所有樂器都無調性的以最強音齊奏時,如果無須掩耳或調低音量,那恭喜閣下的系統已達到相當平衡的重播水準;接下來的演奏中無論是弦樂絲絲入扣的線條,強而有力拳拳到肉的定音鼓與大鼓,質感真實的木管,氣流感十足的橫笛等...,無一不真,無處不美,全曲精彩絕倫且毫無冷場

    延伸閱讀:

    上篇:西方人筆下的怪誕中國(一)

    延伸閱讀:

    音樂與音響文章

    旅行遊記

    回應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