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9/15 16:15:58瀏覽598|回應0|推薦2 | |
林娟/《福建日報》駐台記者 從住處步行約20分鐘到達延平南路的鄭記豬腳肉飯店時,已是晚上 7點半多。「不好意思啦,飯都賣沒啦。」那個眼睛有點大的老闆說。飢腸轆轆的我很是沮喪,嘟囔道:「我可是特意找過來的,問了很多人,走了挺長的路。」「哦,那這樣,我給你下一碗陽春麵吧。」老闆說著,又點起已熄了火的爐子開始忙乎,一邊忙一邊說:「豬腳肉還是熱的,你吃吃看。」 這是一家其貌不揚的小店,店舖裡主要擺灶具,用鐵皮包著的餐桌大都擺在騎樓裡的通道上。比較顯眼的是「民國42年創立,55年老店」幾個字,還有貼在牆上的一些報刊對該店的介紹文字,當中有一張馬英九在店門口的留影。 老闆娘給我端上一盤還冒著熱氣的豬腳肉,老闆則繼續用閩南腔普通話和我攀談: 「你是從哪裡來的,聽你這口音好像不是這裡的。」 「我從大陸來。」 「哦,大陸什麼地方?」 「福建。」 「哦,難怪啊,我就覺得親切度很夠。」老闆的語氣有些興奮。 「為什麼?」我問。 「我爸爸也是福建人啊,霞浦的。」說著,就夾了兩塊滷油豆腐到我的盤子裡:「來,這個我請你吃。」我讓老闆給我燙盤青菜,另外付錢,「唉,不用了,不用了,我往麵裡多加些青菜就好啦。」 我也覺得親切度很夠,麵還沒下肚,胃都不覺得寒了。 「我爸爸是1948年到這裡的,原來只是擺個小攤賣滷豬腳,賣賣賣就變成了這個店,到現在有55年了,我是第2代。」老闆說著又給我夾了個滷蛋:「這個也請你吃,你看滷得透不透?」接著又往我碗裡夾了滷筍絲、醃蘿蔔乾。「我們的滷料跟別人的不一樣啦,你吃吃看。」老闆敢情是把我當作美食評鑒師,其熱情程度與親切度成正比。 「你們這豬腳確實做得不錯,肥肉不油,瘦肉不柴,是不是有什麼祕方?」我問。 「沒什麼祕方啦,用心做就對啦,要選那種220台斤以上的豬,肉質才不會鬆垮,肥的地方要慢慢滷7個小時,才能把油脂逼出來,讓整個豬腳綿軟入味。其實我爸爸就是把霞浦老家做豬腳的方法和這裡的結合起來而已,這裡做的可能偏甜,我們的有點不一樣啦。」他又特地告訴我,店裡的蘿蔔是從大陸山東運來的,因這個季節台灣本土產的蘿蔔不好吃。「來,你吃吃看,甜度夠不夠,我們是不放味精的。」「那你回過大陸老家嗎?」我問。 「還沒有,我爸爸回去過。老家還有侄子,還有嬸嬸。我們也肯定會回去看的啦。」 「這個店都55年了,沒想過擴大店面嗎?」我又問。 「目前沒想擴張,還是順其自然做啦。店小一點單純一點好,做得開心就好,店大了就更累了。」老闆說,為經營好這間小店,他每天早晨6點鐘就開始備料,到晚上9點鐘打烊,一天得工作約15個小時。來店裡吃的主要是周邊的上班族,還有很多專門衝著滷豬腳飯、虱目魚肚飯遠道而來的老顧客。有些顧客把這家店寫進自己的部落格或發帖到網路上,結果慕名而來的人越來越多。「反正為這些老顧客,我也得負責任地把店做好。」在飲食業競爭十分激烈的台北,這樣的一家小店能屹立55年不倒,一定有它的經營「祕方」。 說是沒想擴張,可老闆卻很有興致地向我打探在大陸開店的店租等等行情。「你說我們這樣的豬腳飯按這個價格在大陸賣不賣得動?」 「你自己到大陸走走看看,探探市場,心裡就有底了。」我說。 第2天中午,我又捨近求遠,步行到這家店吃午飯。沒辦法,誰叫它「親切度很夠呢」。 旺報2010/09/14 |
|
( 在地生活|大陸港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