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中至正」考、後記
2007/12/09 10:13:03瀏覽189|回應0|推薦3

轉載 慕容理深 的文章

「大中至正」考、後記

最近看到黨國遺老遺少們竭力護衛那個據說是個「古蹟」上的「大中至正」四字,覺得實在有趣。

趣味之一來自手書那四個字的楊老先生的這段回憶:

專擅歐陽詢體及魏碑龍門二十品的楊家麟說,要寫「大中至正」四字,是由秦孝儀定下的,出處是王陽明的傳習錄,「粹然大中至正之歸矣。」

當時好多書法家都要來寫,先宣布要寫歐陽體,就走了一批人,後來說不能署名,又走了一批人,最後說,配合八卦時辰,得當場就寫,只剩下三個人,就是我和故宮前副院長江兆申及書法家丁翼。」楊家麟回憶道。(《聯合報》,2007/12/04)


假若我當時在場,看到這般場景,不捧腹大笑也難。不過,在當年若果真敢當場這樣笑,其後果應不堪設想。

說正經的,雖說那四字出自王陽明的《傳習錄》,但那可不是王陽明所言,而是出自其門生徐愛所撰寫的「引言」:

不知先生居夷三載,處困養靜,精一之功,固已超入聖域,粹然大中至正之歸矣。

所謂的「居夷」,應該指王陽明被貶放至貴州的那一段。題外話:這讓我聯想及發生在三個月前的一件事。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馬英九,昨天赴詩人余光中寓所拜會,兩人相談甚歡。余光中憂心,在其位者「去中華文化」,這不僅是不關心文化,還是損害文化;馬英九感嘆,台灣再讓民進黨這樣亂搞下去,「吾其披髮左衽矣」。(《聯合報》,2007/09/09)

中原沙文主義還真是根深蒂固、不乏傳人啊!

言歸正傳,秦孝儀之所以選用《傳習錄》文句,因為蔣介石常常表示自己對王陽明的崇敬。說來諷刺,蔣介石之對王陽明感興趣,是因為他在客居日本時(也算「居夷」?),發現了日本的「陽明學(ようめいがく)。幕末之多位尊皇攘夷要角如西鄉隆盛等人乃陽明學之信奉者,由於這層關係,陽明學在明治時代的日本益受重視,而引起身處明治時代日本的老蔣注意。

其實拿陽明門生頌讚王氏之言來放在帝王陵碑般的中正廟並不恰當。從蔣介石生前那副君王姿態來看,倒不如援引勉勉強強算是「古書」的《清史稿》:

壬申,上疾甚。懿旨,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在宮中教養,復命載灃監國為攝政王。癸酉,上疾大漸,崩於瀛臺涵元殿,年三十有八。遺詔攝政王載灃子溥儀入承大統,為嗣皇帝。皇太后懿旨,命嗣皇帝承繼穆宗為嗣,兼承大行皇帝之祧。宣統元年正月己酉,上尊 曰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廟號德宗,葬崇陵。

此處之「上」乃指光緒皇帝。不過,向來在教科書裡面告訴學子們說「滿清腐敗」的黨國集團想必很難接受引用此典故(其實,在中國歷朝歷代皇帝中,清朝 諸帝的教育水準算是數一數二的,而清帝國覆亡後的漢人掌權者亦皆遠不如前朝鴻儒所教導出來的滿族帝王)。更何況,緊接此段之下的史家之論沒多少好話:

論曰:德宗親政之時,春秋方富,抱大有為之志,欲張撻伐,以湔國恥。已而師徒撓敗,割地輸平,遂引新進小臣,銳意更張,為發奮自強之計。然功名之士,險躁自矜,忘投鼠之忌,而弗恤其罔濟,言之可為於邑。洎垂廉再出,韜晦瀛臺。外侮之來,釁自內作。卒使八國連兵,六龍西狩。庚子以後,怫鬱摧傷,奄致殂落,而國運亦因此而傾矣。嗚呼,豈非天哉!

從袁世凱時代開始修撰的《清史稿》書成於1920年代。當時著史者還在講「豈非天哉」,也難怪其後的幾個中國統治者生前死後動輒擺出一副天子模樣。 不過,既然半個世紀後之蔣廟那「大中至正」四字還要「配合八卦時辰,得當場就寫」,既然又跨入了一個新世紀之後,還有人在那附近聚眾來佈個神秘兮兮的「納 斯卡線」,今論《清史稿》史論者如我也只好說:何足怪哉、何足怪哉!

話說回來,繼光緒之後坐上龍椅的就是《末代皇帝》的主角愛新覺羅‧溥儀,所以,黨國大老家臣們就算讀過《清史稿》,也不會、不敢想要去引用的啦...

既然引了幾段文言文,就順便一提古文教育。這年頭關於古文有兩派主張,一派主減主廢,另一派主存主增。後一派有人指斥前一派將使人「披髮左衽」。其實,「披髮左衽」本身沒什麼不對不好,而且讀古文也難保證人不會淪於禽獸夷狄」。最後這六字亦典出《傳習錄》。上文曾提到,前故宮博物院院長秦孝儀所引的「大中至正」乃王氏門生徐愛之言;以下由主張減少古文教育份量的我所引的這一段可就是王陽明本尊所講的:

三代之衰,王道息而霸術倡。孔、孟既沒,聖學晦而邪說橫。教者不復以此為教,而學者不復以此為學。霸者之徒,竊取先王之近似者,假之於外以內濟其私己之欲,天下靡然而宗之,聖人之道遂以蕪塞。相倣相效,日求所以富強之說, 傾詐之謀,攻伐之計,一切欺天罔人,苟一時之得,以獵取聲利之術,若管、商、蘇、張之屬者,至不可名數。既其久也,鬥爭劫奪,不勝其禍,斯人淪於禽獸夷狄,而霸術亦有所不能行矣。

讀古籍是門學問,但讀古書並不一定使人真的多有學問。從卷牘浩瀚中挑選古文篇章,這更是門大學問。選擇結果之優劣高下不僅在於讀書造詣功力,有時也摻雜了其它因素,這說來話長,先請王陽明來代打吧:

「只要曉得,如何要記得?要曉得已是落第二義了,只要明得自家本體。若徒要記得,便不曉得:若徒要曉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體 。」(按:請以前老在我的考卷默書部分劃上零蛋的老師背記此句)。

「忿懥幾件,人心怎能無得,只是不可『有所』耳。幾 人忿懥,著了一分意思,便怒得過當,非廓然大公之體了。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如今於凡忿懥等件,只是箇物來順應,不要著一分意思,便心體廓然大公, 得其本體之正了。且如出外見人相鬫,其不是的,我心亦怒:然雖怒,卻此心廓然,不曾動些子氣。如今怒人 ,亦得如此,方纔是。」(按:此段令我想到,蔣介石曾指示法官從重將政治犯改判死刑)。

「只為世上人都把生身命子看得太重,不問當死不當死 ,定要婉轉委曲保全,以此把天理卻丟去了,忍心害理,同者不為。若違了天理,便與禽獸 無異,便偷生荏世上百千年,也不過做了千百年的禽獸。學者要於此等處看得明白;比干、 龍逢,只為也看得分明,所以能成就得他的仁。」(按:謹以此段獻給眾多在蔣氏統治下成仁的民主人士)。

「泰山不如平地大,平地有何可見?」(按:宏偉陵寢亦不如平地大)。

最後再來一句:「有心俱是實,無心俱是幻;無心俱是實,有心俱是幻」。此句當足以考倒眾多古文衛士;至於好談陽明之說的蔣介石,他可曾參曉其中精微大義?非常懷疑。唉!最後也來跟著秦孝儀引一段徐愛之言:「從遊之士,聞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遺二。見其牝牡驪黃,而棄其所謂千里者」。這兩句離那「大中至正」不過幾個字,然兩境界則相去不可以道里計。我帶著這樣的理解與心情,默觀牌樓前的動靜。


延伸閱讀:


by 慕容理深
update 2: 2007.12.06 03:54:19
歡迎轉載轉寄(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ngching&aid=1439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