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真正『愛台灣』的人都有高貴的心靈
2007/11/27 08:18:36瀏覽225|回應0|推薦3

愛台灣不是“去中國化”亦非“鎖國”

最近『愛台灣』成為一個很敏感的話題。說到這三個字時,有許多人的反應是冷嘲熱諷。或許我的眼光太狹隘,但是在我心中,我想或許父親是一個最愛台灣的人,在為台灣的本土文化及生態環境方面都身體力行的熱情付出之餘,他對於捐血活動的參與已經行之有年;並且在許多年以前,他就辦了『器官捐贈同意卡』。

(再次真心地強調:我同樣為台灣各地默默行善或付出的朋友感到佩服,但容許我這次先不提起這些。)

直到這兒,我還是沒有說出我不快樂的原因。唉~~,一言以蔽之:我很心疼:在父親以及其他有熱忱的文史工作者付出這麼多以後,台灣人到底對這塊土地的了解有沒有比前進步?孩子們懂不懂得這塊土地的珍貴之處?

    ~~(又是一聲長嘆),接下來要說的話可能會傷到彼此的感情,但我覺得:政治絕對可以影響到一個國家對於自己文化的了解與認同。雖然一個國家裡,有不同政黨、人民有不同的聲音,才能夠形成一個豐富多元且可以彼此監督求進步的社會,但歷史的真相只有一個,而本土文化若再不積極挽救就可能面臨瓦解且被遺忘更是個事實。

    我很難過台灣教育環境很是狹隘,多年來一向充斥著『大中國』主義,無論是從國語課本,乃至地理、歷史,這現象幾乎無所不在。當然並不是說完全都不要學習跟中國有關的東西,但至少在教科書中,要有一定的比例原則。我一直很心酸,當父親發現了最後兩個會講平埔族的九十歲老者而興奮不已、或他於鍾理和紀念館講述此位作家的生平故事時,成千上萬的學子正在學校念著文言文;當父親解說著於內門的『萃文書院』或旗津砲台、雄陣北門的故事時,學生們正在歷史課時間上著秦、漢、三國。當父親帶隊到308高地(位於內門附近),讓大家看到開闊壯觀的月世界地形,或柴山的小溪貝塚時,學子們於課堂上旅遊到山西省、廣東省去了。

   我很心疼父親,我感到他(以及其他台灣文史工作者)的付出讓台灣前進一些些的時候,總又讓教育體系狠狠地打回一大步。

    如果我們不了解自己的土地,我們又怎會知道去愛惜她、保護她?如果我們不知道台灣有這們多優美獨特的文化及豐富的生態環境,我們如何對自己居住的地方感到驕傲?

    當許多人辱罵著政府『去中國化』時,我常想:國民黨政府五十年來的『去台灣化』就沒有錯、就不需要被指責嗎?

    我在前言中提到了那些人的故事,就是要大家思考:有多少人文歷史故事發生在荷蘭統治時期、西班牙統治時期、及日本統治時期?我們對於自己歷史的了解程度其實貧乏的可憐,甚至所學到的都還不一定是真的、正確的。

    台灣當然在某些歷史和語言體系方面和中國有關聯性,這是無法否認的。我也明白中國文學的優美浩瀚,少女時期的我也曾醉心於唐詩宋詞中,但那並不代表台灣沒有自己的價值、沒有值得珍惜驕傲之處。相反地,在跟隨父親從事研究工作多年以後,我感到幾百年來在台灣島上的故事更是豐富、動人心弦。

    許多人都說,現在我們要做的是『國際化』,而非鎖國政策般的『本土化』。但我認為這兩者之間並沒有衝突。因為父親的關係,很幸運地,我對於台灣了解的比一般年輕人多。但我感覺自己因此視野越來越開闊、越有國際觀,甚至面對外國朋友時更有自信且侃侃而談。因為我了解到台灣除了本土固有的原住民文化之外,我們還有著荷蘭、西班牙、中國及日本文化的融合,甚至於許多英國傳教士在這裡發生了好多感人的故事。喔!對了,就連原住民,我們的原住民還分為『山地原住民』以及『平地原住民』。每懂得越多,我就更懂得對他人或異鄉文化的欣賞與包容。我相信目前政府並不是一味地去中國化,例如在歷史教材方面,他們所做的只是還原歷史真相,並教導學子認識真正的台灣。我們是要跟全世界連結,而非只是跟中國連結。台灣人真的全部都是中國人的後代嗎?台灣孩子對平埔族了解多少?每當父親帶我去探訪平埔族遺跡時,我總覺得自己進到一個比小說『哈利波特』情節更神秘的地方,我能感受到那股曼妙、迂迴曲折的歷史風情,且為自己『真正』的老祖先感到驕傲。

且就我個人(七年級前半段生)的求學過程來說,我親身經歷了死背地裡課本『在中國搭乘火車時 要在哪個鐵路搭車、轉車』,及國文考試時『寫下這位詩人的名、號、諡號、出生及死亡年代』的過程。我相信這也是許多人共有的慘痛記憶。我反覺得以前這樣的教育才是殘害幼苗的鎖國教育。一點也不有趣也不快樂。我很期待,台灣的孩子可以像我一樣,研究自己在地的故事並且驚奇的發現:研究在地的故事並不代表『落伍』、『鎖國』。您知道嗎?當我見到馬雅各醫生一百多年前幫病人開刀時所用的器具時,我發現自己跟全世界做了連結。因為我不只了解了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發生的事,我還了解到某些醫療史的演進,甚至外國的宗教史。

    當然,我不是教育專家,無法自信地說自己的意見全部都是對的。但至少身為一個台灣文史工作者女兒的我,堅信將這些『發生在台灣的故事』融入教材中,絕對是百分之百的正確,而且刻不容緩,比例也絕對要比長久以來的大中國部分多。但,教導學生有關台灣的部分多一些,並不表示會縮減世界史的部分啊!我很焦灼:為何許多人都先入為主的說,教導台灣歷史台灣地理,就是『鎖國』呢?

    雖然我承認當我懂得越多關於台灣的知識以後,我會因為台灣大環境不重視這些而感到心痛而無奈,但實際上我成為一個更有自信面對外國人的年輕人。因為我對我的國家、我生長的環境感到有榮焉,我們的歷史人文故事之精采絕對不輸給國外或是中國,旅遊景點的美麗程度也是。就我所知,台灣在昆蟲、動植物生態的豐富更吸引了無數外國學者前來研究。

    我很想盡我一切的力量告訴所有國人:真的不用擔心教學『本土化』會使我們不夠『國際化』。該擔心的反而是因為國內教師也不懂得這些在台灣發生的故事,而在教學方面也顯得笨拙不夠生動,反而讓學生沒有想要學習的熱情。或是大考方向有關台灣的部分佔的比例太少太少了,在『考試引導教學』的情況下,沒有學生想要唸台灣歷史台灣地理,老師也不想要教。於是一切的努力又回到原點。

    我也很希望孩子們多唸一些外國的歷史和文學,讓視野開闊。說實話,台灣多年來千篇一律的大中華思想教育,才是真正狹隘的鎖國教育。

其實,有多少人願意看完這篇我也不知道。但今晚,我知道自己能心安理得地睡一場好覺。至少在這一波媒體無理取鬧反對『加強本土教育』聲浪中,我站出來捍衛正確的價值觀,並予以宣導。若您願意,請向您的好友推薦這篇文章,我內心的感謝非筆墨所能形容。

請支持政府『加強本土化教育』的行動。

  如意快樂                       平凡的我 林欣薇  2007  7/17~~723

(補充)作者最近跌倒受傷了,不方便打電腦,可能無法給來信鼓勵我的朋友回信,請見諒。(2007/8/13

我的電子信箱:snoopyandpie@yahoo.com.tw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ngching&aid=1406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