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3/25 12:41:04瀏覽580|回應3|推薦48 | |
Q【談婚姻】請您也與我們分享家庭婚姻的輔導或諮商方面的心得。
鄭:我發現許多人沒有學會如何經營婚姻,總以為「我已經很愛你了,你還要我怎麼樣?」但是,對方會說「你如果愛我,為什麼會這樣?」這樣吵下去,永遠沒完沒了;有時只是因為一些小事,卻可以鬧到離婚邊緣。 事實上,在已離婚的個案裡,只有五分之一應該離婚,其餘五分之四都是不值得。為什麼?因為那些都是從小小事情慢慢累積,最後才形成不可收拾的狀態;如果再加上第三者介入,擴大解釋,彼此之間的爭執就好像變得非常嚴重了。
記得有一件個案,太太懷疑先生搞外遇,非常痛苦。我問她,如果把夫妻的外遇問題分成數種,最嚴重的是「金屋藏嬌型」,他先生是嗎?她說不是。這樣便把最嚴重的刪除了。我接著問:那麼是「曖昧型」嗎?她說是;我再問:曖昧又可以分為聞香型及躲躲藏藏型,是哪一種呢?她說,很像聞香型。
在這種情形下,她是不是將它擴大解釋成很嚴重?她大可以去認識那位先生的同事,有活動時夫妻一起參加,而不是用想像的,每天和先生吵,如此一來有可能弄假成真呀! 對於現代婚姻關係,我認為是現代人的耐性、包容度等不夠,往往草率處理,像是一種流行,兩個人好時就結婚、不好就離婚。這樣的風氣並不好,對健康也不好。
心理學上也做過很多研究,離婚者日後能把婚姻和感情經營好的比例並不多。所以,婚姻是要學習與經營的。造成婚姻問題有許多複雜因素,每個人都不盡相同;我在此建議可以多讀證嚴上人的靜思語,這是一種可以簡單地調整婚姻觀念的方法。 Q教授當年曾請教上人出版《靜思語》的原由,上人曾說:「將心比心,將心比佛」。請您分享您對這句話的解讀或心得。
鄭:許多人都知道,慈濟人會圍著上人提出問題,不論是婚姻、親子、事業、修行或人生議題等,這不就是團體輔導嗎?這和我所受的西方團體輔導訓練不甚相同,很有意思。
有一次,一位男士坐在我身旁聽上人開示;一段時間之後,他就逕自離開了。我很好奇,便追過去問他:「師兄不是要和上人談話嗎?可是你還沒問問題呀!」他回答:「別人已經替我發問,我已經有答案了。」 我將這種諮商法稱為「流水席諮商法」,是全世界最原創的;即使不是自己發問,但別人提出的問題可能就是自己的問題。所以,當時九歌出版《靜思語》時,我很好奇地問上人:如何能寫出這麼好、講到人心裡的話語?每一句話都很有用處,而且跟心理學非常契合。
上人用很悠然自在的語氣表示,我們不但要將心比心,也要將心比佛──要用佛心看。聽完上人的話之後,我恍然大悟。因為當時我正在研究《華嚴經》,正讀到〈十迴向品〉;一般都只是唱誦迴向句,或是念佛迴向給誰就好,《華嚴經》的迴向卻是迴己向人。
所以,「將心比心」就是瞭解一切眾生,「將心比佛」則是與佛相應、去度化眾生,加起來就是菩薩「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清淨心。這讓我頓時明白佛經中「即心即佛」的義理。我發現,上人的慈濟志業全都是將心比心、將心比佛,是迴己向人、迴人向己,迴下向上、迴上向下,是迴佛向我們人間、迴人間向佛世界的心胸。這是在我學佛之道上非常有助益的一句話,讓我打開心靈的另一扇窗口。
每當我看到慈濟人,不論是在巷口、大街或是災難現場,都在將這樣的理念傳播至各地;我總覺得,那都是「靜思語」流露出來的智慧。
「靜思語」像心靈與生活的加油站;在緊張焦慮的社會裡,像是一棵大樹,帶來福蔭和清涼;更能像路標般指出人生方向。我很喜歡讀書、讀經,《靜思語》一書我也放在桌子上常常隨意翻閱,就好像看到人生路標 感謝網路文章分享~ ~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