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13/03/19遊戲治療者與關係開始讀後心得
2013/03/19 21:06:01瀏覽34|回應0|推薦0






        先欣賞今天下午陪鈴騎鐵馬上英文課的照片吧! 自在的兒童個人時間~自己騎車騎到一半,突然停下來玩路旁的遊樂設施~ 快樂的小孩~

        我仍忍不住企圖引導鈴玩我想到的遊戲,例如前幾天看到路上木棉花開,不禁想起去年此時我們母女玩木棉花的歡樂景象,讓我向鈴提議再玩一次,她也很開心的馬上答應再玩一次,只是今天剛好遇到木棉樹下人行步道整修,有點可惜~ 不過看到美美的木棉花仍令人感到很愉快呢~接下來分享這星期來的讀書心得~

何謂「遊戲治療者」?

遊戲治療者能引發兒童內在力量去自我指引,避免企圖指導、促進、評斷、訓練甚至是重塑人生。

遊戲治療在於創造新的不同的成人關係讓兒童經驗,絕對尊重兒童、讓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有適度的規範以建立安全感)、滿足感,治療者不僅能自我接納,也能接納兒童甚至是真誠的欣賞兒童。(欣賞是一種敏感的了解,興趣、關心及喜歡兒童。) 治療者必須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與為什麼這麼做,在不匆忙的情況下,觀察、傾聽與了解,認識兒童值得鼓勵的地方,不只針對兒童遊戲的部份,也針對兒童的希望、需要及感覺。

人非完人,治療者需要有耐心(高的忍受力),對於意料外的事,願用接納的態度來接受與調適,不強迫兒童有順從的行為。不評斷是因為了解,當一個人不會而被評斷時是不舒服的感受。同時也要有勇氣承認錯誤,因為有勇氣而敢冒險,進而能根據直覺抓住兒童充滿創意的表達方式; 允許偶而無助,所以能被兒童的經驗與情感觸動,無防衛的分享自我經驗。亦需赤子之心幽默感,能感受兒童的歡樂與有趣,不適合去嘲笑兒童。

治療者有責任做自我探索,促進自我了解與接納,進而減低對治療關係產生負面影響,可透過個別諮商或團體諮商的方式,同時了解到認識自我是一個持續的過程,不是獨立的事件。如果不能完全清楚有被喜歡的需求、被拒絕的擔心、設定限制時的罪惡感、希望被尊敬、希望成功的需求…,那麼這些需求會以微細、操控方式出現,進而控制、限制兒童探索與表達。願意接納不完美也原諒自己的不完美,也就無需要求兒童必須是完美無錯的,讓自己過去經驗不影響治療關係,避免將情感與需求投射到兒童身上。

治療者是情緒上的主動,包括敏感理解兒童所作所為與所說的,並保持對兒童有回應的態度,這不意味著指導兒童,而是直接投入真誠對待兒童的全部,當兒童完全被接納後,將有自由去成為獨特的自己。

治療者的人格特質是最大的資產,單用技術或方法的治療者顯得做作不自然,易導致不滿意、不成功,所以,治療者是怎麼樣的人比用什麼技術來的重要。理論學習不如經驗中學習來的重要。

上述為內容摘要部份,適合做為平常親子間相處模式與注意事項嗎? 或許可為平日偶發之親子衝突帶來解決的方向、辦法,真的需要有很大的耐心、包容心、同理心、赤子心,期許自己持續自我探索、自我了解,不僅對家庭有助益,也能當個有能力的認輔志工。記得自我探索是人生一個持續的過程,非獨立事件。

我想即使不是遊戲治療者的角色,上述觀念也值得我們做為人與人相處的態度行為準則,我們常常迷失在自己的框架中而不自知,一再以自己的標準去要求他人遵守,有時學習治療者換個角度看事情(同理心),試著有耐心的去了解他人真正想表達的意思,以免因誤會而失去彼此的快樂與友誼或家庭親密關係。

 

何謂「兒童的個人時間」?

讓兒童依據自己意願、選擇來做事,即使懶散,也沒有人會說:「快一點!」、「積極點、找事做。」、「安靜點!」、「不行…」等,讓兒童能全然地放輕鬆。因為成長是個緩慢過程,不能催,也急不來

不為兒童設預定的目標來完成,但會設定如何幫助兒童建立關係的目標:

l           安全的氣氛-在適度規範與治療者的一致性中,讓兒童自己發覺安全感。

l           了解、接納兒童世界-透過兒童觀點(非成人現實標準)

l           鼓勵情緒表達

l           建立被允許感覺-讓兒童自己做決定

l           幫助兒童自己做決定-促進責任感

l           有機會承擔責任及發展控制感-控制感能幫助孩子發展正向自尊

當兒童初次接觸遊戲治療時,一開始可能會抗拒、生氣、退縮、自我防衛…等,治療者應用溫柔、友善、和緩方式回應,同時接納兒童的態度、情感及想法,以便能進入他的世界。

初次見面不適合一直傾聽父母意見或站著與父母交談,讓孩子覺得自己不重要,甚至不像個活生生的個體而是附屬品。此時建議先給父母短暫問候,即馬上蹲下與孩子目光接觸、友善微笑,簡短自我介紹,接著說:「現在我們可以到遊戲室去,媽媽會在這裡等你,在我們從遊戲室回來後,她會在這裡。」避免使用問句「我們想不想…?」,以免碰到抗拒性強的孩子,讓孩子誤以為能拒絕進入遊戲室。

若孩子仍不願意進入遊戲室,則可邀請父母一起陪著或牽著孩子走到遊戲室,在門口等或是一同進入遊戲室坐在一旁看,當孩子適應時,暗示父母不說話的離開。盡量避免父母在遊戲室內,可避免孩子有所保留,無法完全開放地探索某些重要的部分,也避免讓孩子知道不情願可換來父母的陪伴。同時勿讓父母拉著孩子進遊戲室,尤其是肢體拉扯的勉強。

遊戲室中與孩子互動: 口語簡短、坐下或蹲下與兒童一般高度、整個身體朝向兒童(讓孩子真正感覺治療者的存在)、自然移動椅子(告訴孩子:「我才能看見你的遊戲。」),不企圖讓孩子快樂起來,以免拒絕孩子當時的感受。不完全保證另一個人的行為,也不代表另一個人說話。

遇沈默兒童時處理方式,試著說出孩子當下的感受或是其表現出的行為,消除其緊張焦慮情緒。

當孩子邀請治療者一起玩時,治療者可直接說:「我在一旁看你玩就好。」若彼此玩遊戲時,孩子請求協助,此時不隨便讓孩子得逞,孩子做的到的事,應讓孩子自己完成,以建立其成就感與自信。例如:孩子丟球時,請治療者幫忙撿起在地上的球,此時可請孩子自己撿起,因為他自己做的到。隨時感受孩子當下的心情並同時告訴孩子,讓孩子了解、認識自己的情緒。

了解兒童問問題背後真正的動機取代直接為孩子提供答案。P125~130提供許多例子供參考。

建議勿在遊戲治療當下隨時作筆記,以免因此而讓彼此分散注意力,例如:低頭作筆記再台頭時,孩子已進行另一活動,錯失孩子的一些行為反應。也可避免某些孩子因擔心被記下來而無形中左右兒童的行為、限制兒童的遊戲,例如作者曾被孩子將其筆記本塗黑。建議可在單元結束後馬上做筆記。

結論:

當兒童對治療者感到安全時,他才會表達及探索一些有意義的情緒。當在同理及關懷接納的關係中,經歷有指導自己遊戲的自由及許可時,因透過不斷努力完成或致力於自選活動而展出自制力忍耐性。這獨立選擇、指導行為及依賴自我過程,也曾強了自我概念與促進自我依賴的能力。(上述為文章內容摘要部份,自行整理的重點)

上學期陪伴的孩子,從剛開始自我介紹的不理、不看、無反應,也不知他當下是否將我說的話聽進去,接著帶他到他常去的圖書館建立安全感,唸有趣的繪本,從他肢體慢慢轉過來,眼神飄過來,我知道引起他的興趣了,慢慢一點一滴建立起我們的信任關係,約定好如果有事不能來一定要事先讓彼此都知道。有次他可能有事無法見面時,主動告訴我,我知道這適度的規範建立了他的安全感,讓他願意主動告知通知我 連輔導 老師都不知道的訊息。玩扯鈴從不會玩,到自己堅持連續玩2節課以上,讓我很感動,(雖然剛開始是我引導他,但接下來是他表示想再玩),或許這就是對他的鼓勵加上感到安全時,主動表達不斷努力完成自己的目標,建立自我概念與成就感的表現。他從眉頭深鎖到看到我顯現的笑容讓我同時感到滿足而開心,雖然時間不長,但真誠的陪伴與絕對的尊重讓我們彼此皆有收穫。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