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回應一個談「河洛話才是官話…」的朋友
2007/03/24 04:34:16瀏覽2278|回應3|推薦14

我很同意,拿現在的「國語」要來解讀漢唐的詩文,就語音上來說的確是不足的,畢竟國語只有四聲,與閩南語的八聲、客語的(九聲?)、廣東話的九聲相比,更無法精確的唸出古人的意蘊與鏗鏘,所以,對解讀古典作品而言,是需要有其他的輔助材料的。

這位朋友認為漢唐時期的「河洛話」才是官話,我們現在講的卻是胡化的漢語,這不過是整個中原語音變化的一種現象,與我的「我們在說台灣的話」一文中所談,現在的統治者欲把語言「區隔化」是沒有什麼關係的。

再說說語音的發展,從上古音(《詩經》的時代)經中古音(隋唐的時代)、近代音(元明清的時代)到現代音(現代國語),因為時空環境的遞變,語音也會有融合的現象,各個時期也有韻書、韻圖來教大家如何唸字,就跟我們從小學習的四聲、注音符號一樣。

我想,在閱讀古文時,我們若能從聲韻上去解讀字音字義,可以更了解文章的美感與文人傳遞的意蘊,但平時說話,似乎不必計較用什麼語言,只要是大家都聽得懂的,這才是最重要的。

至於「國語」,並不是國民黨撤守台灣才開始定訂的,當然,為了力求語言的統一,在當時禁止了其他語言公開的被使用,這是事實,但,我們在家裡,仍然會說台語,就像客家人會說客語、上海人會在家裡講上海話一樣。

因為早在民國初期,就選定以北平讀書人的語音為基礎的「文讀音」做為全國通行的「國語」,但,各地方仍有自己的方言。不要說別的,就同樣是講台語,也有漳州、泉州,北部、南部,海口、內地音的不同,所以,統一一個通用的語言也是必須的,就像我前一篇文章說的,語言是為了正確的溝通啊!否則,肥皂聽成茶壺(北部的台語對於「肥皂」(茶枯)的說法,聽來像極了「茶鼓」)那不就鬧笑話了嗎?

但,現在的政府忙些什麼呢?

我們慣用的語言不叫「我們的語言」,我們慣用的文字捨而不用,另要再創一個新字。

例如:「女+遀」這個字合在一起,就是台語的「美」。看了這個字會唸的恐怕不多吧!

文字的創造是在現有的文字中無法表達這個語音、語意而出現的,否則,秦始皇何須要「車同軌,書同文」呢?大家都自己造一個,就像香港一樣,用一些只有他們當地人才看得懂的文字,不符合流通的要件,何必呢?

如果寫個「美」字,要我們把它唸成台語、客語、原民語…會唸不出來嗎?

漢語是有字的,只是大部分恐亡佚了,但,漢語與台語是有差別的,漢語對於文字、字音的用法是非常講究且細膩的,怎能說它粗俗呢?只是,現代的人不太會用罷了。因為,漢語也是文言文。

所以,要探究漢語的發展,還是請政府多把重心放在教育上吧!多重視中文的教學,不要再自以為是,毀掉文學的百年大計。

( 時事評論雜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elody5163&aid=840052

 回應文章

0.0
2013/07/08 05:07
那直接用英文當官話吧..肯定比北京話更有價值

Jeff & Jill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官話官話
2007/03/25 23:22

就是官說的話。官字兩個口,專耍嘴皮工夫。以前相聲大師曾經自嘲,說北京人開口陰陽怪氣、淨是損人。要說河洛話是官話,我倒不覺得算是恭維

溯源尋根的用意若是充實文化傳承,是值得鼓勵的好事一件。如果用來宣揚自家語言的優越性,就適可而止吧。這條納粹走過的老路,不需要在台灣重演。

誰家語文不是源遠流長,然而說再多,也是千年以前的舊事。漢唐盛世是華人之光,不過真拿來對老外說嘴、往臉上貼金,就有點大頭病啦。

河洛話是我家傳承之一,不論出於文化感情或實用,我都鼓勵小孩去學。正因為出於文化感情,這不是個適宜多數決的題目。過去政府推行國語運動的手法固然可議,背後也未必沒有政治考量,然而創造共同溝通平台的精神是正確的,效果也可說卓著。今天想使蠻勁攪動語言生態的平衡,個人認為不是太聰明。

新加坡獨立後,以英語為官方語言,而非佔人口七成以上的華語。李光耀的政敵當然批評他謀一己之私,因為喝過英國墨水的人少之又少,不無壟斷之嫌。然而少數族裔的馬來人、印度人,卻因此而安定。這段不過半世紀前的歷史,提出來供大家參考。



連小混你給我面壁立正站好, 別去惹熊貓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政策辯論真素冗長又無聊啊 ~~
2007/03/25 13:42
七姑娘的說明讓這討論更完整了 ...

不過, 政策形成往往是冗長又無聊的事, 所以, 我比較從技術跟文化的角度來看. 因為這是一切理性討論的基礎. 也不希望政策討論過程中, 讓人有夾帶政治議題的空間. 有這樣的基礎更能理解過去一些因政治而引起的不良效應, 希望未來能避免.

除非有人請我喝咖啡吃大餐, 我是不願過度捲入這樣的政策討論的... 凡是跟眾人主觀認知多所牽扯的, 往往是沒完沒了. 這跟專家間的討論, 有粉大的不同. 但素, 既然政府素拿人民的稅來幹事情, 包括非領域專家的稅... 所以, 偶尊重任何人任何意見的表達.

七姑娘這裡所提到的技術問題, 我文章裡面也大致都提到了. 比如一字多種方言讀音的方案.

但即時是專家, 也未必同意這是唯一最佳的方案. 這種情形就像在討論中文字集跟字碼的時候, 誰該被列為常用字, 誰被列為次常用字的情形一樣, 都是炒翻天的事. 也只能根據一些當代可用的文字資源跟有限的統計資料來認定, 然後..., 一翻兩瞪眼... 七姑娘提的這些問題, 幾乎是重複這樣的爭議, 所以, 我不再補充太多有的沒有的啦 ~~

僅以七姑娘所舉的字為例, 這到底是有人閒閒沒事去造的新字, 還是古字裡面就有, 還需要進一步查證, (我覺得這麼無聊的人不多啦) 但是至少在 CNS-11643-1992 所收集的字集裡面, 就有 「女+隋」這樣的字. (但多數個人電腦輸入法裡不支援這個字). 平常在民間流傳的一些字, 我們也會覺得怪異. 那可能是因為我們並沒有像以前的私塾教育環境那樣, 有接觸古漢文的機會, 直接就接受現在的國文裡的文字, 當作唯一的文字. 認知不同, 自然就會覺得格格不入. 但如果用更寬廣的心去觀察或求證, 也許又是另一種趣味.

就像王建「火宣」跟游錫「方方土」的名字一樣, 他們名字沒有被列入 Big5 字集, 並不表示這字不存在...

Big5 常用字 5401, 次常用字 7千多 讓大家方便. 而 CNS 跟 CCCII 收集幾十萬字為的就是保存古書畫文物裡面出現的一些罕見字... 多數我們是不曾學過的. 但這並不表示他們不存在.

要不要用 "女隋" 或用 "美" 當然就有兩種看法 (從同音古罕字或用同義常用字). 這並不能表示後者就是比較好的選擇... 但一定要有一套統一的標準或道理 (舉手表決也素一種啦... 民意嘛.)

討論一個字就這麼累了... 姑娘知道偶喂什麼要酸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