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3/24 04:34:16瀏覽2297|回應3|推薦14 | |
我很同意,拿現在的「國語」要來解讀漢唐的詩文,就語音上來說的確是不足的,畢竟國語只有四聲,與閩南語的八聲、客語的(九聲?)、廣東話的九聲相比,更無法精確的唸出古人的意蘊與鏗鏘,所以,對解讀古典作品而言,是需要有其他的輔助材料的。 這位朋友認為漢唐時期的「河洛話」才是官話,我們現在講的卻是胡化的漢語,這不過是整個中原語音變化的一種現象,與我的「我們在說台灣的話」一文中所談,現在的統治者欲把語言「區隔化」是沒有什麼關係的。 再說說語音的發展,從上古音(《詩經》的時代)經中古音(隋唐的時代)、近代音(元明清的時代)到現代音(現代國語),因為時空環境的遞變,語音也會有融合的現象,各個時期也有韻書、韻圖來教大家如何唸字,就跟我們從小學習的四聲、注音符號一樣。 我想,在閱讀古文時,我們若能從聲韻上去解讀字音字義,可以更了解文章的美感與文人傳遞的意蘊,但平時說話,似乎不必計較用什麼語言,只要是大家都聽得懂的,這才是最重要的。 至於「國語」,並不是國民黨撤守台灣才開始定訂的,當然,為了力求語言的統一,在當時禁止了其他語言公開的被使用,這是事實,但,我們在家裡,仍然會說台語,就像客家人會說客語、上海人會在家裡講上海話一樣。 因為早在民國初期,就選定以北平讀書人的語音為基礎的「文讀音」做為全國通行的「國語」,但,各地方仍有自己的方言。不要說別的,就同樣是講台語,也有漳州、泉州,北部、南部,海口、內地音的不同,所以,統一一個通用的語言也是必須的,就像我前一篇文章說的,語言是為了正確的溝通啊!否則,肥皂聽成茶壺(北部的台語對於「肥皂」(茶枯)的說法,聽來像極了「茶鼓」)那不就鬧笑話了嗎? 但,現在的政府忙些什麼呢? 我們慣用的語言不叫「我們的語言」,我們慣用的文字捨而不用,另要再創一個新字。 例如:「女+遀」這個字合在一起,就是台語的「美」。看了這個字會唸的恐怕不多吧! 文字的創造是在現有的文字中無法表達這個語音、語意而出現的,否則,秦始皇何須要「車同軌,書同文」呢?大家都自己造一個,就像香港一樣,用一些只有他們當地人才看得懂的文字,不符合流通的要件,何必呢? 如果寫個「美」字,要我們把它唸成台語、客語、原民語…會唸不出來嗎? 漢語是有字的,只是大部分恐亡佚了,但,漢語與台語是有差別的,漢語對於文字、字音的用法是非常講究且細膩的,怎能說它粗俗呢?只是,現代的人不太會用罷了。因為,漢語也是文言文。 所以,要探究漢語的發展,還是請政府多把重心放在教育上吧!多重視中文的教學,不要再自以為是,毀掉文學的百年大計。 |
|
( 時事評論|雜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