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3/13 19:21:46瀏覽2014|回應4|推薦4 | |
這幾天吵得沸沸湯湯的「廢死」議題,死未廢,先廢掉了一位「掌管法務」的部長。整個「情節」有點「荒謬」。這讓我想起《孟子.盡心》篇中的對話: 「桃應問曰:舜為天子,皋陶為士,瞽叟殺人,則如之何?孟子曰,執之而己矣。然則舜不禁與?曰:夫舜 惡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則舜如之何?曰:舜視棄天下猶棄敝蹝也,竊負而逃,遵海濱而處,終身訢然,樂而忘天下。」 皋陶,是中國古代的司法家,在舜時期擔任司法官。 瞽叟,是那個時時想置舜於死地的父親。 這個對話中是假設舜的父親瞽叟殺人了,皋陶身為執法官,該怎麼做呢?孟子說:就去執行吧!這是他的職責。然而舜不去制止他嗎?那是他父親吔!孟子說:皋陶是在做他當做的事,舜怎能因私情而影響公理呢?站在「孝」的立場,舜只能放棄帝位,帶著父親逃走。 先不論孟子對於舜行孝的方式對否,但,司法官執行他的工作是必然,且,不能有私情、私心的。 自古以來,我們一直是以儒家教化為國之顯學,也因此,我們一直被教育著「守法」、「守規矩」應有的責任。當有人違背這樣的社會規範,則當受到應有的懲處,這便是「天經地義」。 然而,有些人們接受西方(歐洲)的法治教育,回頭來認為我們的成了「傳統」而「落後」的教育,因此,希望國人能被「再教育」,才能「像」有「進步」的樣子。 讓我覺得很「憂心」,到底「援外入內」就是對的嗎?就是與世界接軌的表現嗎?那我們自己的文化意識又是什麼?幾千年來的文化根基難道就成了跟不上潮流的「野蠻」了嗎? 再者,個人的「理念」也好,「意志」也好,可以臨駕於職責之上嗎?那麼皋陶又如何能如此受人敬仰。 倘若,西方的理論真是好的,如何未見部長在職位之便對於人民提出他的「革新教育」呢? 挑戰「舊」思維當然是辛苦的,但,也可以一步一步對「愚昧」的我們好好解釋與我們國情不同的他們到底有多好,有多對,又有什麼正面的影響與負面的結果。 不能什麼都沒有,就只交代了一句「我不當殺人者」。孰不知,這豈能用「殺人」來看待,為何不說這是人心的救贖。讓受害者有被拯救之感,讓加害者能有勇於面對並承擔自己所造惡業的結果。 倘若,這樣的觀念還不對,也應該跟大眾說明,我們那裡錯了。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