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詩 ── 可以群
2009/03/21 00:06:12瀏覽2247|回應0|推薦36
 不論中外文學,都以詩為雛始。拿中國來說,文學藝術濫觴於「詩經」;就外國而言,西洋的文學批評萌芽於亞里士多德的「詩學」。總而言之,吾人可以說,詩乃一切文學的鼻祖。因此,要探討文學的功能,應該從探討詩的功能入手。

詩的功能是什麼?最基本的說法見於論語陽貨篇:「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本文所要談的,僅就「詩可以群」的範圍立論。

論語中所說的詩,自然是指「詩經三百篇」而言。然而從廣義的立場來說,詩被定義為文學境界最高的藝術作品,中外皆然,至於論到詩的功能,往往從美學的觀點及藝術哲理的範疇來作衍論。然而,由於藝術本身的發展,是隨著社會生活而進化的,藝術對社會人類的功用及意義,也隨著各個時代的思想標準不斷更異;故而,論到詩的功能,也必須介入社會學的觀點,始足以對人類的精神生活,進行周密完整合情合理的分析,真正探得「詩可以群」的精髄。

「群」字在此已轉化成動詞用法,如同「群居終日,言不及義」的「群」,皆有「聚」的含義。想孔老夫子此言,譯之為白話文,大約是說:「詩可以團結人心
云。

然則,詩果真可以「群」嗎?

此處,我要從社會學的觀點來衡量「詩可以群」的價值。首先必須肯定一點:人類都是有感情的。
一切文學作品,重在表達情意,其中以詩的表達技巧最為精緻美妙。

從主觀立場而言,詩可以神秘地將個人感情作出豐富的反映,令人有一吐塊壘的舒暢感。
世人因情造景,借景生情,喜怒哀樂的感情隨時都在發生,所謂:「臨風灑淚,對月抒情」,所謂:「人生常恨水長東」。將花前月下之情,生離死別之情,注入文字藝術,可以慰藉受傷的心靈,可以發洩胸中鬱氣,調劑生活上的荒涼偏枯。

從客觀立場而言,詩能表達天地悠悠,物我合一的境界
在舒展人心的同時,往往傳遞了倫理道德的意識,所以能激發出充實世宇的「共鳴」之情 以杜甫詩作為例,文字裡處處表達為民喉舌的胸懷,那休戚與共苦難同當的群眾感情,本足以撼動天地,透過文學藝術來呈現,自然具有不朽的價值這是他「詩聖」美名得以萬古流芳的主因。至於俄國托爾斯泰說得更清楚:「藝術可以表達一種宗教意識,使天下人如兄弟般連結在一起,共進世界大同之境。」這段話的意義,正和孔子「詩可以群」的藝術精神不謀而合!

在詩的宇宙中,我們體會到大千之美,咀嚼出萬有之富,詩的內容浩瀚多姿;欣賞詩作,在靜觀自得的剎那,在心領神會的一刻,最令陶醉,醉倒在物我合一的冥化世界,直叫人不肯清醒!

當下詩情盈腹,且聽我低吟:「我見青山多嫵媚,青山見我應如是。」
辛棄疾描繪青山與我融合一體,溫暖的惺惺相惜之情,像無聲的清流,不著痕跡地徘徊蕩漾,在我柔軟的心梢。

細品這兩句詩,你是否和我一樣感受到了── 物我之間,那扣人心弦的絲絲共鳴!(民國六十八年九月三十日 中央日報副刊﹞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elodiepan&aid=2763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