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3/13 15:04:54瀏覽1811|回應1|推薦80 | |
空氣中魑魅魍魎飄遊。那個夏天,我們還能夠多說什麼?除了愛情。 那年,十七歲的夏天,一種帶著憂鬱的溫柔情懷,一種傳統又前衛的氛圍,糾結著衝突的美感,鬱壘於瑟西爾的心中,晃晃悠悠…… 好似慵懶的節奏藍調。終日虛假與空泛的日子,充斥於海邊的一棟避暑別墅中。一個是憧憬愛情的浪漫少女瑟西爾,一個是輕浮膚淺的風流父親雷蒙,迷離於充滿誘惑、荒唐逸樂的幽微情愛中,無法自拔。 個性軟弱,優柔寡斷的鰥夫雷蒙,先後邀請了熱情奔放的艾樂莎及高傲優雅的安娜來到海邊度假。瑟西爾也在一次的海上出遊活動中,結識了英俊青年希里樂。彷彿被下了魔咒般,是熾熱昏沉的天氣作祟,還是受了海浪沉穩的搖晃頻率催眠,讓他們與她們之間,一一臣服。 日子總是消磨在一次次依戀的浮華生活中。 他們飲酒狂歡,他們隨心所欲,他們是一群悲哀可憐、思想貧瘠的享樂者。唯有安娜。瑟西爾不把安娜視為一般女人,而當作抽象的完美人物。在安娜的身上,她看到的是自信、高雅、聰敏,從來就不是性感、脆弱。一想到她所代表的優雅、秩序和平靜,便令她感到畏懼與不安。 一次坎城賭博的夜間出遊,瑟西爾面對眼前她再也無法參與的場面,她覺得自己像個局外人。但更沒有料到的是,父親和安娜忽然公布兩人的婚期。兩人由「過去」與「未來」結合在一起了,但這個羈絆她並不熟悉,也無法將她牢牢繫住。
幸福,是順應他人的幸福而得到幸福;還是保留自己的心之所向才是幸福?(熱戀) 哀嘆著原該擁有卻即將失去的假期,這讓瑟西爾的內心掀起各種交戰,心中滿是沉默無言的恐懼。將放蕩不羈的生活棄之如履,提倡起紀律高雅井然有序的資產階級生活,伴隨安娜而來的將是正規、理性、無趣的新家庭生活和道德教條。她告訴自己要重新找回和父親這兩年幸福、自由、多采多姿的生活。於是,一向任性妄為的她,此時有了一種企圖,在她心中蠢蠢欲動…… 偶然間,安娜在一次松林漫步中,意外的目睹全身半裸的瑟西爾和希里樂,她心裡認定了他們之間必然有超乎份際的親密舉止。於是,她以輕蔑的冷漠來對待瑟西爾的辯解否認,好似她這個人不存在,好似她是個濃縮的東西,而不是她向來認識的瑟西爾。安娜的態度令瑟西爾無法再愛她自己,她責怪安娜將向來活得快樂又無憂無慮的她,推入一個自責且良心不安的世界。 這是我生平第一次覺得「我」彷彿分裂了,是不是另外一個我欺騙我呢?(P71) 一種對父親近乎亂倫的情愫,或是對安娜不正常的愛慕之情,瑟西爾為自己的心理轉折找出許多複雜的動機。她無法諒解父親此刻卸除了防備拋下了她,她甚至懷疑父親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愛她,且背叛了她;她沒有能力對抗安娜藉著婉轉諷刺,溫柔手腕的對待,也許她明白了這不再是個遊戲,這種融洽的關係即將告吹。對於自己就要製造出一個再也無法阻止的悲劇,她開始憎厭自己! 愚蠢與卑鄙,是瑟西爾對安娜懷有這種複雜情緒的反思。她開始質疑自己為何必須歷經自我反省的痛苦折磨卻未因此而與自己妥協?為何必須如此評判自己而不能簡簡單單的做自己?是安娜引起她的恐懼敵意?抑或是自己原就是個自私自利、嬌生慣養的小女孩呢? 「她將偷走我們的一切,就跟一條美麗的毒蛇一樣。」 「父親再也不能替我做任何事了。」
我在心裡算計,推測,陸續推翻一個個質疑的念頭。(P82) 報復的快感終究讓瑟西爾步上了偏鋒,她竟為自己的墮落感到些微的高興。瑟西爾抓住了艾樂莎的虛榮心,利用她的感情,蠱惑她一起設下圈套。厭惡感與驕傲孤獨像是共犯,她確知嫉妒會使人無可奈何的生出卑鄙的想法和行為判斷。 事實上,她深知這是一場永無止盡的欺矇之戲。而她是唯一可以揭穿騙局的人。她的下一步會是什麼?她徹底顛覆了夢境與現實的邏輯嗎?抑或,在釐清了真相之後,也難逃這些遊戲規則? 如果說有什麼是比嫉妒還要強烈的無意義的心靈折磨,那一定是怨悔。(大海,大海) 父親的欲望一如瑟西爾的期待,在他心中逐漸擴大、侵蝕,終至讓他鑄下大錯。此時,瑟西爾才幡然領悟,她為之而戰的,只是安娜的幻影。她所攻擊的,其實是一個有血有肉、感情脆弱的人,一個以前一定也是個小女孩,有點含蓄,經歷少女階段,變為成熟的女人,而非一個完美的抽象人物。兩封充滿道歉、溫情、懺悔的信,終究無法喚回安娜逝去的生命。這一天在瑟西爾心中唯一活著的,殘忍的活著的,就是安娜那張美麗嫵媚的臉孔。原來,我們的虛榮心與嫉妒心,都足以成為死亡的陷阱。
在「愛情」面前,我們能任性到什麼程度?這是不羈的莎岡式幸福。 1954年,十九歲的莎岡初試啼聲,《日安憂鬱》甫出版,即創造了500萬冊的驚人銷售數字。這時的莎岡其實還只是個不到二十歲的小女孩。於是,法國和美國立即掀起一陣莎岡旋風,受邀所到之處,佳評如潮。即使改編拍成電影,劇中瑟西爾的髮型與服飾,亦儼然成為法國流行時尚的代名詞。面對這樣一個傳奇性的人物,讓你不得不好奇地想一窺究竟,莎岡,究竟是一位如何謎樣的小魔女? 我喜歡作家張惠菁在《我最美好的回憶》序文中這樣描述莎岡:「莎岡眼中的幸福有種共同點,它們或許顯得有點瘋狂,它們不適用於物質的量尺或價值兌換表,或許也不符合社會對秩序與道德的想像。它們存在於最不可能的地方,無法被代換為其他形式。有人理解時成立,沒人理解時也成立。或許這才是幸福的真義,遠比電視廣告裡模板化的幸福一家人實際。追究幸福就像追究死亡,最終只需面對自己,而不是誰告訴你的幸福的定義。」 青春年少總喜歡在聲色中追逐,在邊緣中挑釁。 我們都曾動用目光與唇舌去丈量這個大千世界;我們也曾行徑冷漠遠離社會任其漫成荒蕪廢墟。恣意地說著自己才懂的話,放膽地做著自己想做的事,又如何能箝制生命的痛快淋漓?在張望青澀愛情的同時,也領略了幸福滿溢的滋味。即便時空逆轉,時間凝動,卻依稀記得荒謬行走的路,漾著青春的圖騰如此鮮明。 瑟西爾遲滯的凝望著空氣中魑魅魍魎飄遊,希望尋獲任何一絲溫暖的記憶,帶她離開那個夏天。就在真實的自我與虛幻的自我辯論哪一個才是恆真的時候,夏天,不知何時,已被悄悄的抹上了一絲憂鬱。記憶, 那是記憶!
落入凡間的叛逆精靈—莎岡的《日安憂鬱》(摘自我最美好的回憶/莎岡) 一九五三年,我寫了《日安憂鬱Bonjour Tristesse」,一九五四年在法國出版,引起軒然大波。對外界的議論,我起初毫不理解,而今天也只能找出兩個荒謬的理由。人們不能容忍,一個十七、八歲的年輕女孩在沒有墜入愛河的情況下,和一個年紀相仿的男孩做愛,且未受到懲罰。令人無法接受的還在於,這個年輕女孩對自己父親的愛情瞭若指掌,和他談論過這件事,並在當時父母與孩子之間不能涉及的主題上,與這位長輩主動有了同謀的關係。 《日安憂鬱》彷彿一個藍色的夢,一個關於家庭關係,以及年輕人和年長者發生性關係的美好夢境。 莎岡的《日安憂鬱》之所以成為經典,在50年代引起轟動,除了其中引起爭議、悖離社會道德標準的部分外--更要緊的是,莎岡寫下了青春的的騷動、不安和未知,這樣的書寫,也讓我們更貼近了自己那些青春時期無以名狀的種種感受:在那個年紀,我們正和書中的主角瑟西爾一樣,開始面對「我」的分裂,我們一方面評判自己,另一方面則是渴望恣意妄為。在那個年紀,我們或許還不太確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卻清楚聽見自己「不想要的」是什麼。 莎岡在大眾媒體上的地位,遠遠超越她的書寫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我們很難避開時代的背景,來討論她的文學。那是一個戰後的年代,舊價值已逝,新價值未建立,年輕人處在尷尬滯悶的歷史處境中,莎岡呈現在外的形象自由而迷惘,兼具中產階級的拘謹與放任。 她不在乎讓人看見內心的衝突與矛盾,偶像地位歷久不衰,清楚地擁抱物質享樂及個人主義。終其一生,為人處世的方式並沒有什麼不同。 陽光在那裡,在我的手掌裡,我機械式地向它伸出手,卻沒抓住它。就像不應該試圖留住時間和愛情一樣,人們也不應該試圖留住陽光和生命。我向那些人走去,他們歡笑、遺忘,隨時準備出發去別處,無論什麼地方,總是一個和這裡相似或力圖模仿這裡卻無法完全成功的地方。(我最美好的回憶。莎岡) 【關於本書】 書名:日安憂鬱 Bonjour tristesse 作者:莎岡 原文作者:Francoise Sagan 譯者:陳春琴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07日
【延伸閱讀】 ◎書名:熱戀 La Chamade ◎書名:我最美好的回憶 Avec mon meilleur souvenir ◎(格友)莊重的莊:這世間,任性是可能的……《日安憂鬱》讀後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