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最具競爭力的產業是食品業
大膽的說,現階段,以及展望未來十至廿年,台灣最具競爭力的產業是食品業,不是電子科技業,更非金融業。台股投資人若沒有將食品股放進投資組合裡,將失去長期增長的一個機會。
市場競爭力範疇
台灣食品業(包括少數在觀光業掛牌得如F-美食,王品等)除了在台灣本島經營外,有些已將觸角擴展至大陸與東南亞。台灣食品業短期內不可能到日本與韓國拓展,但在東南也與大陸市場卻是頗有可為。比如說統一,康師傅,天仁,旺旺,南僑,黑松等早已在大陸布局多時。其中統有統一東南亞,王品也與東南亞國家合作授權。中國加上東南亞有20億的人口市場,鑒於華僑在東南亞有不少人口,中華文化在東南亞的影響也日益著壯,台灣食品業在此還有許多耕耘空間。
雖有少數業者如F-美食在美國加州開了11間分店,且還在陸續展店中。王品也有了拓展美國市場的計畫。但由於文化飲食的差異,業者只能在華人圈獲亞洲人當中開展,想要打入美國主流為時尚早,需要時間的努力。然僅就中國與東囝亞市場而言,已有足夠空間讓台灣食品業揮灑,尤其是大陸與東南亞的經濟成長與市場規模仍在不斷擴大中。
競爭力解析
我們可從技術,管理,產品,與資金四方面來看台灣食品業的對外競爭力。台灣有不少食品業在肉品生產,衛生安全,冷凍技術,與運送上與日本大食品公司技術合作,確保在生產,運銷的過程中不至於出錯。台灣業者除了借鏡日本之外,自身發展出不少獨特的經營管理,與市場開拓、行銷能力。有人說香港食品業也很發達,我想請問香港有幾佳能教得出名自的食品或餐飲連鎖店?台灣人在技術無虞之下,不斷推陳出新,加上有效的經營管理,已開展出一片天地,舉凡在食品雜貨,麵包,餐飲,冷飲冰品,咖啡,生鮮食物,方便麵,食用油等,都建立起自己的品牌。中國人在食品口味上幾千年的文化,孕育了深厚底子,台灣人當然也承襲了這樣的基礎(請不要跟我扯上政治)。因此台灣食品業在產品上的開發也不遺餘力,無論是在餐飲、飲料、或一般食品,每年都有新產品上市。
以全球而言,資金運用最嫻熟的莫過於美國,其次是歐洲。美國的星巴克上市後,利用從股市籌集的充沛資金,以及優良的產品口味和服務,迅速席捲市場份額。台灣食品業的籌資能力不如歐美,但還算差強人意,如能再籌資方面再加強,表現可以更出色。只可惜台灣企業有家族傳統色彩,妨礙了市場籌資管道。另外台灣的私募資金管道不如美國暢通,企業多半還是得從公開市場募集資金。
與大陸,東南亞等競爭對手相較,台灣食品業還具備一項優勢,就是消費者對產品的信任度。即使這兩年台灣有幾起食安問題,企業與政府最終都能妥善處理,據實以對。台灣餐飲業在裝潢上也多是採光透明、良好,動線自如的流程,服務人員的態度與品質也都在水平之上。
競爭趨勢
大家對"M型化"這句話該是耳熟能詳了,大者恆大的內涵,在食品業依然適用。每一次的經濟危機或衰退,存留下來的業者,其規模會更大。每回的食品安全問題,如果規模較大的業者能安然渡過,最終結果必然是消費者傾向於這些規模較大的業者,認為其有規模,能力,與足夠資金投入食品安全的檢驗與衛生成本。投資者當慎選標的,而規模無庸置疑的是其中一個考量。
台灣食品業的產品綜合深度與廣度
台灣食品業的產品綜合深度與廣度是相當驚人的,甚至超過國外的食品業。統一集團有統一超市,統一食品(台灣與中國),藥妝店,統一星巴克,冰淇淋等,除了酒業,幾乎無所不包。以餐飲業的王品而言,其下有13種餐飲品牌,這些都是上述所說台灣食品業獨具的競爭力。然而產品線多並不表示一定賺的多,近幾年統一集團總裁羅志先執掌統一所採行的減法原則,就是刪除缺乏效率,沒有增長潛力的關係企業。但不論如何,台灣食品業的獨特拼勁,確實在市場上產生效果,以至於王品在國際市場上也打出了口碑,能利用自身產品開發與國外業者合作,授權產品,收取權利金與分享獲利。假以時日,台灣食品業在國際上的能見度必然大為增加,如能確實搶占大陸與東南亞市場,將有潛力與國際大品牌比肩。
投資者如果能想像其中一家業者達倒或接近國際大食品廠的規模,那麼獲利將是何等豐厚。
增長前景預估
要估計整體產業的增長是相當困難的,投資者可以用統計與圖線的方法估計,但這方法也不保證準確。既然無法預估,我倒願意用與總體經濟增長相比較,粗略預測其增長潛能。
在未來10年,如果大陸能維持7%的經濟增長,東南亞有5%的增長,那麼一個在兩者都有市場的台灣食品或餐飲業的增長可以達到甚麼程度?一個優質的上市公司其增長很有可能可以超越當地的經濟增長。如果你能找到一個每年則增長10%的上市公司,你將有可觀的投資資本利得與股息收入。
市場干擾
為了讓投資人能慎選標的與入市時機,筆者願意再花些時間,列舉幾個干擾市場的現象。一是劇烈競爭將影響企業獲利。康師傅與統一在大陸市場的互相廝殺,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康師傅由於過了高速增長期,而買下百思樂的罐裝廠也需時間消話,再加上長期與統一拼鬥,搶占市場份額,導致獲利不能如以往般增長,這兩年的股價一直停滯不前。統一再2012末到2013年暑假,因著老壇酸菜牛肉麵在大陸市場暢銷,打開了知名度,從此在方便麵銷售上幾乎與康師傅分庭抗禮,不到一年內股價漲到65元左右後迅速回落。同樣因素,由於康師傅加大與統一的競爭,也因而影響了統一的獲利。
以餐飲業而言,F-美食因著在美國加州展店有成,在台灣的二代店改店(擴大店面)成效,在大陸也持續開店的引領下,股價在年初二月的不到200元漲到四月初的265元上下。而後在外商的一聲質疑下,回落至230元,現又回升至240元。F-美食展店有成是事實,前景依然在,但股價到底該多少呢?
再看看王品的例子,王品第二季的財報不如理想,雖然營收增加近15%,但獲利卻衰退了23%。王品的解釋是第二季推動同仁持股信託入股制度,且今年初調整薪資約5%。那麼這是暫時現象還是影響長期競爭力的因素,這並非本文討論範疇,就由投資者判斷了。想提醒讀者的是,如果你看好某個公司的長期競爭力,那麼短期的市場紛擾反而是提供你入市的時機。
穩定增長相對於漲跌幅度大的股
許多股票投資者不屑於把錢放在食品業,認為食品業者的股票缺乏動力,不是增長股。一般而言,增長股的本益比比較高,一旦不再高速增長,暴跌個50%~90%是很有可能的。我們用數學複利增長來看,一個每年穩定增長10%的股票五年後股價將是原來的1.6倍。而一個成長動能股,每年股價增30%,但到了第五年因業績下滑而50%,股價將只有原來的1.42倍。這樣的例子多了,別的不說,光是曾經為台灣天之嬌子的宏達電,股價自高點跌了90%。請讀者自己去找吧。
以統一為例,2004年3月的股價只有約12~13元,今年8月11日的價格是52元。如果還原股息加股利,10年之間漲了5倍。
食品業是長期投資
如果讀者只想賺差價,食品業或許非好的投資標的。至於是短期還是長期投資,或者是長期投資,但短期調節,視投資者的操作習慣而定。這也非作者想要論述的重點。我個人期許台灣的食品業在某個時間內能追趕上國際食品大廠。舉些例子,比利時的啤酒大廠Anheuser Busch Inbev,市值174億美元。美國的星巴克,市值58億美元。聯合力華,市值115億美元。瑞士的雀巢食品,市值244億美元。
關鍵是,台灣的食品業能成功佔有並穩住大陸的市場。在大中華市場,總有華人的企業可與國際大廠相匹敵,但願台灣食品業於其中有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