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巧姐是誰?
2018/07/05 10:54:03瀏覽566|回應0|推薦2

九、巧姐是誰?板兒是誰?十二正釵清單

作者: 半看春風
  賈巧姐

【判詞】
  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裡紡績。其判云:
  勢敗休云貴,家亡莫論親。
  偶因濟村婦,巧得遇恩人。 [3] 
  【曲】留餘慶
  留餘慶,留餘慶,忽遇恩人,
  幸娘親,幸娘親,積得陰功。
  勸人生,濟困扶窮,
  休似俺那愛銀錢忘骨肉的狠舅奸兄!
  正是乘除加減,上有蒼穹。  
  簡介:巧姐是賈璉與王熙鳳的女兒。因生日七月初七,劉姥姥給她取名為“巧姐”。她從小生活優裕,也是豪門千金。但在賈府敗落後被狠舅奸兄賣到了煙花巷(《好了歌》:擇膏粱,誰承望流落煙花巷)。但最終被知恩圖報的劉姥姥贖出,與劉姥姥的孫子板兒結婚,在農村有了很好的結果,成了一位紡績婦人(留餘慶)。

前面說了迎春、探春、說了李紈,說了賈環、賈蘭,他們都是南明的君王主子,那麼這個巧姐是誰,就應該不是什麼問題了吧。巧姐就是流落民間的朱三太子。
  朱慈炯幼時被封為永王,在成大長人的皇子中排行第三。明朝滅亡那年,他剛剛十二歲,和兩個哥哥一起被李自成軍俘獲,又一起被李自成挾裹出北京城南下。
  李自成兵敗後,朱慈炯開始了亂世飄零。他乞討到了一戶王姓鄉紳家。鄉紳見他氣質特別,“細詢根由”。沒有城府的朱慈炯透露了自己的身份。王鄉紳是故明官員,見皇子淪落到如此地步,不禁“執手悲泣”,冒著風險收留了他,給他改名王士元,與自己的兒子一起讀書。
  五年之後,王鄉紳病故,王家不願意繼續收留他,他只好流浪到江南當了和尚。後來浙江餘姚一位胡鄉紳到廟裡遊玩,見二十出頭的朱慈炯容貌清秀,氣質不俗,又滿腹詩書,十分擅長圍棋(幾十年後,蓬萊人李力遠遇到朱慈炯,稱其“豐標秀整,議論風生……學淵博,且工手談,精音律”,可見朱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人)。胡鄉紳極為欣賞,勸他還俗,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於是朱慈炯落戶浙江,也算是成家立業了。結婚後,朱慈炯以教書為業。岳父去世後,隨著生兒育女,家累日重,他不得不四處尋找教席,還經常向一些地方紳士打秋風,勉強維持生活。他一生小心翼翼,安分守法,哪裡風聲緊,他就趕緊帶著一大家逃亡,幾十年間流動于大江南北,歷盡艱辛。雖然一輩子受盡委屈勞累,不過畢竟活過了古稀之年,生了三個兒子兩個女兒,又有了孫子,也總算兒孫滿堂。特別是到了晚年,趕上康熙盛世,政治局面日益安定。康熙為了爭取民心,六次拜謁明皇陵,行三跪九叩之禮。特別是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皇帝拜了明孝陵後,還向大臣表示要查訪一個明皇室後裔,來管理明孝陵:
  朕意欲訪察明代後裔,授以職銜,俾其世守祀事。古者夏殷之後,周封之于杞宋……爾等與九卿會議俱奏。
  雖然朱慈炯不敢出頭去接受康熙皇帝的這個好意,但是皇帝對故明的態度如此“親善”,他認為自己這輩子可以善終了。
  不料,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大禍發生。這一年四月,他正和東家在書房下棋,突然闖入一隊官兵,將他鎖拿。
  全家被殺
  回憶起來,事發的根由是自己幾年前的一次口風不嚴。按理說,環境如此險惡,朱慈炯應該守口如瓶才對。但是,人總是有傾訴的欲望,特別是一個前朝皇子,如今卻落為到處打秋風討飯吃的可憐教書先生,自己身份如此巨大的落差,讓他心裡難免產生巨大的不平衡感。到了晚年,朱慈炯覺得自己可以鬆一口氣了,所以有一次酒後向一位交往很久的老友透露了一點自己的“秘密”。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這個有爆炸力的消息很快傳了出去。浙江東部有一位志在反清復明的念一和尚,聽說這個消息,就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打起了朱慈炯的旗號,在大嵐山起事。朱慈炯聞訊大驚,立刻帶著一個兒子由浙江逃到山東,沒想到兩年之後還是被抓了。在抓他之前,官員曾到餘姚他的家中搜查。他家中還“有一妻二子三女一媳”,聞聽官兵來捕,氣勢洶洶,知道大事不好,除了一個兒子外,其他六個人“皆投繯,六命俱盡”。
  審訊結果證明他是清白的。雖然念一和尚打著他的旗號,但其實從來沒有直接聯繫上他。官員們當庭讓念一和尚來與朱慈炯對質,“及提先生對質,又云不相識”,證明兩個人根本不認識。
  朱慈炯為自己的辯護也是極為有力的。他說:“吾數十年來改易姓名,冀避禍耳……吾今年七十五歲,血氣已衰,鬚髮皆白,乃不反于三晉變亂之時,而反于清寧無事之日乎?且所謂謀反者,必佔據城池,積草屯糧,招軍買馬,打造盔甲,吾曾有一於此乎?”
  審問官員也覺得朱慈炯所供有理,將審問結果上報給康熙。幾年前皇帝還說過要訪查一位明朝後代來當官,這個朱慈炯看起來是最佳人選,所以官員對他很禮貌,給他好吃好喝,就等著皇帝下處理決定。
  不料,事實證明,康熙皇帝所說的“查訪明朝後裔”,其實是葉公好龍。如今,真的“朱三太子”落網,他大喜過望。雖然康熙一生都以“寬大仁慈”聞名,對手又是一個七十五歲手無寸鐵的可憐老人,他卻絕不放過。皇帝發下諭旨:“朱三即王士元,著淩遲處死。伊子……俱著立斬。”
  逃亡一生鬚髮皆白的朱慈炯,被押上了刑場,眼看著兩個兒子被斬首後,自己又被一刀刀淩遲。至此,崇禎的子孫被徹底消滅。

有明一朝,朱家皇族中有"兩個"人物的行蹤撲朔迷離。一者為建文朱允炆,而另一個就是亡國時的“朱三太子”。但翻開歷史我們驚訝的發現所謂的“朱三太子”並不單單指的一個朱慈。原來“朱三太子”的主角有好幾個,而他(他們)撲朔迷離的行蹤也有很多版本。到底是哪個版本可信其實已經早都不重要,因為光“朱三太子”這個名頭,其背後就有太多的故事可以說道,或者更準確的講叫測。
  “朱三太子”到底是誰
  16443月,李闖兵圍北京,明廷傾覆在即。其時,明崇禎帝膝下尚有三子——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當城外呐喊聲漸進之時,乾清宮中,崇禎含著淚親手給他的這幾個兒子換上了破衣,並叮囑太子、時年十六的朱慈烺,“帶弟出城,他日報父母仇”。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因為歷史(或者說正史)所記述崇禎太子,就記述到這個地方。後來談遷編著明史時,也曾有“今太子無蹤,執筆,其何所適從”的為難。

  折磨了清朝數十年的“朱三太子”到底是誰
  探究跑出乾清宮的這三個崇禎最後的希望之星,所謂的正史一點指望也沒有。現在我們只能靠所謂的野史、坊間的傳言等等來測。
  關於明末太子,顯然“朱三”的知名度最高,其實不然,如果我們仔細的梳理一下,坊間的各種傳言,我們會驚訝的發現,其實“朱三”這個名頭有很大的張冠李戴的嫌疑。而這個嫌疑就是我們聽到的很多故事其實是太子朱慈烺的而並不是朱慈炯的。那麼為什麼“朱三”的號這麼響亮,而真正的太子朱慈烺反倒沒這麼響亮的名號或者說號召力呢?把他們放在一起講實在太繞了,所以不如我們把他們三個分開來說,這樣就會更清楚一些了。

  明亡于李闖,崇禎在煤山上以髮掩面,留下絕筆後就“死社稷”了。人們的注意力這才開始轉移到太子朱慈烺的身上,肯定是作為國本的朱慈烺,不會是永、定二王。一時間關於太子行蹤,說法各一,有很多版本。
  主要有:
  一說,被李自成捕獲殺死。
  二說,被李自成挾持西行。
  三說,被高起潛收留。
  四說,被其外祖父周奎送交清廷處死。
  五說,逃至南京後被多鐸捕獲殺死。
  六說,在廣東出家當了和尚,地點也說的有鼻子有眼,就是陰那山靈光寺。
  七說,跟建文一個樣子,下了南洋,不知所蹤。
  這麼多說法,仔細梳理後,我們會發現,其實這麼多的說法其實也不是光說的朱慈烺一個,很有可能也是把三個人的所有傳說總到一個朱慈烺的頭上了,坊間傳言通常都是如此。那朱慈烺的下落到底咋樣呢?個人淺析其肯定是死了,而且當時的民間肯定也是認定其死了,要不然後來種種的反清復明的大旗,寫的就不會是“朱三太子”朱慈炯的名號了。只有太子死了,人們才會打出朱慈炯的名頭。
  所以,太子朱慈烺的下落就是死了。《石匱書後集》中的兩種說法,也跟坊間的被其外祖父周奎送交清廷、逃至南京後被多鐸捕獲處死的說法相互印證。
  這兩種說法是比較可信的。因為當時李自成圍住北京,帶著幾個太監的“朱三”們當時就逃出北京的可能性不大,被李抓住的可能性很大,而短短43天後,李自成就兵敗一片石,然後又挾持他們出京,在混亂中“朱三”們趁亂逃出,這個是可能性最大的,而他們逃出後或去北京找外祖父周奎、或去當時南京的朱由崧處又是最可能的兩種最佳方案。而這麼一推斷,那麼多的傳言也就能大致連得上了。而關於其死在清廷下的兩個版本顯然就成了最可信的版本。
  我們先說第一種,被其外祖父送交清廷處死。這個確實有,因為很多記述都有,多爾袞在北京殺了一個所謂的“假太子”。那這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話說,朱慈烺被李自成抓獲後,李自成並沒有殺他,李自成見到朱慈烺,令其下跪,太子怒:安能跪反賊。李自成又問:你朱家何以喪天下。太子忿恨:不該用周延儒等奸臣。李自成道:算明白。太子又問:為何不殺。李自成道:你無罪,我不妄殺。遂將朱慈烺留置西宮,封宋王,而太子不為屈。而不久後,李自成兵敗出北京,裹挾太子在其中,在路上,太子從大順軍中逃出。可能是他要尋找親人,於是其折返北京找到了自己的外祖父周奎。後被人發現,於是周奎怕牽連一家,所以就向多爾袞獻出了朱慈烺,這個地方,有的野史甚至演繹出了其在外祖父家于自己的姐姐長平公主相逢的情節,並且說是因為是兩人抱頭痛哭而驚動了鄰居、巡捕,所以周奎無奈將其獻出。但不管怎麼說周奎都是獻出了自己的外孫子,而且一口咬定其不是自己的外孫,是冒牌。多爾袞找人來認,太子的老師謝升也說是假的,而當時的刑部主事錢鳳覽卻力爭太子是真的。最後太子是以“假冒太子的罪名”被殺的。

  折磨了清朝數十年的“朱三太子”到底是誰
  明崇禎帝劇照
  這個很值得說道,為什麼清廷堅持以“假冒太子”的罪名殺朱慈烺。估計主要還是清廷的利益考量,因為對多爾袞來講,朱慈烺是很麻煩的,因為他滿清剛剛入主北京時,為了穩定民心,不得以假惺惺的打出為明帝報仇的旗號,而這個朱慈烺又恰恰是明帝之子,可不殺朱慈烺就有很多的忠義之士心懷希望,會擁護太子復辟。所以,狡詐的多爾袞立刻就將計就計,以假冒太子罪名殺之。這樣,清廷表面不用擔當任何道義上的指責。當然以後清廷坐穩江山後,顯然這種顧慮就少的多了,以後的“朱三太子”們都是以反動罪名被殺的。
  第二種說法是,朱慈烺擺脫李自成後,沒去北京去了南京,到了南京後,當時的南明朱由崧政府,派出了N個人去指認,結果都是含含糊糊的說法,這個可能是因為這些人認出了什麼,但是懾于朱由崧的權威而不敢說是,因為如果說是的話,朱由崧的皇帝位子顯然是很尷尬的。恰巧這個時候,在外統兵的黃得功、劉良佐等等還讓其善待太子,而一直不服朱由崧的明朝舊臣左良玉更是以保護太子的名義,帶兵逼近南京。於是,朱由崧也是想出了,讓人指認假太子的辦法。甚至還動用了私刑。最後,太子自稱叫“王之明”,可是當將這個“王之明”帶到真正的廳堂上審問的時候,當主審官叫:王之明時。“王之明”並未答應,當主審官又喊時,“王之明”說:為何不喊明之王。隨後主審官大怒,動刑後將其收監。後來不久,清軍多鐸部大舉南下,朱由崧逃到了馬鞍山。南京的百姓立時沖入監獄,把王之明救出,擁立為帝。可是,5天后,多鐸就打下了南京。這個當了5天皇帝的太子被俘。這時部下告訴多鐸,這個所謂的皇帝,是冒充的太子,真名叫王之明。多鐸笑道:他要說自己是真的,恐怕朱由崧早就把他殺了。於是這個時候又有人站出來告訴多鐸,太子是真的,都是馬士英在朱由崧的授意下一手安排的。多鐸一邊奸笑一邊罵道:奸臣,奸臣。後來,這個太子也被多鐸帶到北京與朱由崧一起殺了。從這個以後坊間再也沒有過太子朱慈烺的傳說。隨之而起的,就是十分熱鬧的“朱三太子”。很顯然,不管是哪種說法,當時的民間顯然是認可了朱慈烺的死。所以,朱慈烺一死,作為活著的皇子最大的就是朱慈炯了,不提永王慈炤很可能和朱慈炤是庶出很有關係。因為朱慈炯行三,又是嫡出皇子,所以“朱三太子”這個名頭,在清初確實鬧騰了不少時間,以至於清朝的皇帝心驚膽戰了很長時間,一直到乾隆年間居然還有人打出“朱三太子”的名號來。但我們仔細看的話,會驚訝的發現,原來從順治八年開始的“朱三太子”事件,居然全部都是烏龍事件,這個又是因為什麼?!

  “朱三太子”烏龍事件

  從順治八年開始,康熙十二年的楊起隆,康熙四十六年的王士元。這三次影響比較大的“朱三太子”事件,影響力都很大。但我們驚訝的發現,這三次最最轟動的“朱三太子”事件,當事人,打出的是“朱三太子”的旗號。但是,他們卻無一例外的聲稱自己叫“朱慈煥”,而不是真正的朱三朱慈炯。實際上更讓人驚訝的是,這個實際排行第五的朱慈煥5歲就死了。

  為什麼會是這樣的結果呢,為什麼一個同樣和朱慈炤一樣庶出的且5歲就死了的朱慈煥的知名度這麼高。而這些打出“朱三太子”旗號的反清者,怎麼搞的又會用錯名字呢。

  要解釋這些,從明末清初的老百姓的釋、道不分的宗教信仰上來說道,恐怕可以解釋的通。相傳崇禎帝的第五個兒子朱慈煥在活著的時候,有一天突然對崇禎說:九蓮菩薩(萬曆的生母李氏的封號)說,皇上待外戚太薄,所以要讓他的兒子都死掉。崇禎聽了這個話後很恐慌,封他這個第五子為“玄機慈應真君”。所以這個5歲就死的娃娃,在民間有影響力,是說的過去的。

  這樣就可以解釋為什麼諸多的“朱三太子”們要用朱慈煥為號召,而不是真正的朱三朱慈炯,原因很明顯。明末清初的反清復明活動的依託大部分就是靠宗教影響力,而這也正是這些人選擇叫朱慈煥的原因。

  當然,此時的清廷,顯然已經不管你叫什麼了,這些都不重要了,只要你打出的是“朱三太子”的旗號,那管你叫什麼,都是個殺無赦了。

  說了這麼多“朱三太子”了,肯定,有人會提出疑問,為什麼,崇禎早一點不把他的這幾個兒子送到南京,非要等到江山不濟時,才弄出來,還搞一句:要報父母仇。這不是傻嗎,早知這樣,何必當初呢。為什麼不早一點將自己兒子送出來。崇禎難道真的這麼傻嗎?他怎麼不早點行動呢。江山即將傾覆時,崇禎不想把他的兒子早點送出來嗎?答案顯然是他想,他很想。那麼他為什麼沒有這麼做呢?!
  崇禎的矛盾心理
  作為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死社稷”的君王。崇禎一直都是正面的評價居多。大多數的看法都是“他的作為與亡國之君不相符配”。其實,我個人不這麼看,我一直認為崇禎的猶豫反復的性格以及他好面子又不肯負責任的心理,才是導致他自己以及他兒子們的悲劇所在。(這裡八一下:我也始終不同意現在一些人說袁崇煥的說法,在我心理袁崇煥一直是個英雄,不管現在拿出多少資料證明他是什麼所謂的“吹牛大王”什麼所謂的“國賊”,我始終頑固的認為袁崇煥是個英雄,至少對於明朝來說他問心無愧。而有愧的應該是崇禎,和那些士大夫)

  有明一代,老朱家出了很多的奇葩,尤其從朱厚照開始奇葩代出,但有意思的是到了崇禎時,其一反常態的勤政。所以很多人多說崇禎不像亡國之君。我不這麼看,自從小心翼翼的剪除魏黨後,崇禎躊躇滿志,渴望中興。他一反剛上臺時小心翼翼的做法,很多事情求快求急,恨不得馬上弄個什麼中興之世出來。而殘酷的事實面前,其猶豫反復的性格和他好面子不肯負責任的心理暴露無疑。對於滿清的態度,和與戰其也是猶猶豫豫,一會兒想和,一會兒又好面子不肯和。結果錯失了很多的良機。而他的這種性格和心理在大明朝的最後一個年頭更是暴露無疑。崇禎十七年(1644),當崇禎確信自己大勢已去,他找李明睿商量咋辦,李明睿當即動議崇禎南遷。崇禎很想南遷,但又一如既往的開始猶豫。到了二月,李闖逼近北京,並向崇禎下達最後通牒。崇禎下令各部勤王,可甯遠總兵吳三桂沒有回來,其他諸王也沒有了動靜。於是李明睿又動議南遷。都御使李邦華站出來勸崇禎先行安排太子等南下。李邦華話說的很難聽,就是你不想走不要緊,最起碼你得送個兒子到南邊去,這樣即使北京陷落了,還有希望。但崇禎依舊猶豫。後來我們知道了,崇禎的想法是要所有的大臣一起上書請他南遷他才有面子,他不想自己悄無聲息的定奪。因為如果是大臣一起上書請,那就叫戰略轉移,而自己定奪很可能被後世定義為逃跑。所以很愛面子的崇禎很猶豫。但實際的行動證明其實,他心底裡恨不得馬上就走,他命令收集了大量的漕船停在天津待命。他要的就是一個體面,於是他還授意大學士陳演率百官顧請他南遷。但是,明末的士大夫心思眼何其多啊。陳演不願意擔負勸駕南遷的罪名。於是崇禎只得作罷。在最後時刻,大臣李建泰上書願意奉太子朱慈烺南下,可這個時候兵部的光時亨又站出來說了幾句死守到底的話。於是崇禎又只得作罷。並表態“他要死社稷”。於是就有了本文開頭在乾清宮的那一幕。也有了後來他自己和他兒子們的悲劇。所以我說這一切,不能怪誰,要怪只能怪這個行事好面子又不肯真正負責任的崇禎皇帝自己。

  《折磨了清朝數十年的“朱三太子”到底是誰》無敵鐵內

說巧姐,就要說是板兒,誰是板兒?巧姐會嫁板兒嗎?
  前面說了劉姥姥,劉姥姥是誰?李自成,劉姥姥逛大半個大觀園是荼毒大半個帝國。那麼跟隨劉姥姥一起逛園子的板兒,也不會是一個莊稼小孩,那這個板兒是誰?
  剛開始一直以為這個板兒是李自成的頭號打手:劉宗敏,可既然是劉宗敏,那麼巧姐怎麼回和他有姻緣,這個不對路呀。
  那麼這個巧姐和板兒的姻緣有是怎麼回事?這個其實是柚子惹的禍,在原書中有下面一段。
  忽見奶子抱了大姐兒來,大家哄他玩了一會。那大姐兒因抱著一個大柚子玩,忽見板兒抱著一個佛手,大姐兒便要。丫鬟哄他取去,大姐兒等不得,便哭了。眾人忙把柚子給了板兒,將板兒的佛手哄過來給他才罷。那板兒因玩了半日佛手,此刻又兩手抓著些果子吃,又見這個柚子又香又圓,更覺好玩,且當球踢著玩去,也就不要佛手了。
  柚子,在閩南有叫做緣果,那麼這個柚子,讓巧姐和板兒有姻緣之說,也沒有大的偏差,那麼這是哪裡出了問題?
  光注意柚子了,沒注意這裡還有一個佛手,那麼這個佛手是怎麼來的呢?從探春哪裡拿的。那麼問題就清楚了,這個板兒,根本不是什麼劉宗敏,而是前面說史湘雲時候提到的李定國。

案上設著大鼎,左邊紫檀架上放著一個大官窯的大盤,盤內盛著數十個嬌黃玲瓏大佛手。右邊洋漆架上懸著一個白玉比目磬,傍邊掛著小槌。那板兒略熟了些,便要摘那槌子去擊,丫鬟們忙攔住他。他又要那佛手吃,探春揀了一個給他,說:“玩罷,吃不得的。”東邊便設著臥榻拔步床,上懸著蔥綠雙繡花卉草蟲的紗帳。板兒又跑來看,說:“這是蟈蟈,這是螞蚱。”劉姥姥忙打了他一巴掌,道:“下作黃子!沒乾沒淨的亂鬧。倒叫你進來瞧瞧,就上臉了!”打的板兒哭起來,眾人忙勸解方罷。
  佛手出自探春手裡,這是什麼意思?這是指板兒(李定國)想要和探春(鄭成功)聯手(佛手)北伐,收復大明江山。上面提到的紗帳上的蟈蟈、螞蚱,就是板兒(李定國)想要探春(鄭成功)出兵出馬。
  探春(鄭成功)最終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不願意和板兒(李定國)聯手,
  所以這個佛手,最終又借巧姐的手還回去了,只換來一段緣分。看來作者是極其喜愛李定國的,給他安排了兩個身份,兩個姻緣。而且板兒這個名字,也不是和巧姐的巧妙對應的呆板,而是半兒,是大明的半個兒子,一個女婿半個兒子,也不錯。

補充一段 寒江讀舟的《李定國因鄭成功的自私而失敗》
  就總體而言,南明的軍事力量根部不是某些清史專家說的那麼弱,之所以表現差勁,是由於無窮無盡的內訌削弱、抵消了自身的實力,這種內耗導致了大批將領倒戈投降(事實上這些將領中很多人一直都是騎牆派),為滿清征服自己的同胞效力;即便矢志抗清,又往往各自為戰,從來沒有建立一個有權威的統一指揮中心,不能相互支援,給清軍提供了各個擊破的機會。孫可望曾經一度改變了這種局面,抗清運動就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勝利——這個也表明,滿清及其附庸投降明軍的實力並不比南明和抵抗實力佔有多少優勢。可惜好景不長,孫可望的跋扈自雄導致以原大西軍為主體的西南抗清力量分裂。
  相比之下,李定國不愧是南明最傑出的軍事戰略戰術家(沒有之一),他不僅始終以反抗壓迫、反清復明為己任,還用卓越的戰略眼光分析全域。在1652年南明能否復興的關鍵時刻,他積極與孫可望並力恢復湖廣然後東進的計畫,當時的關鍵在於1652年脅擊斃滿清王爺尼堪之威,通過孫、李合作進一步全殲或者重創打殘湖南屯齊所統清軍(由尼堪的八旗精銳和一些投降明軍改編來的漢軍組成),結果由於孫可望的私心使得這個本來完全可以實現的戰略計畫變得不可能實現。在這種情況下,李定國依然是不願意看到南明內耗,然後就避開孫可望,但仍然一心制定新的復興戰略計畫,這就是另闢蹊徑,聯絡鄭成功共圖復興大業。他的戰略意圖是,同鄭成功會師,首先收復廣東,進而奪取福建、江西、浙江、江蘇等省。如果這一計畫實現,擁戴南明的各支抗清武裝就將控制整個江南,然後分路向北推進,全國形勢將大為改觀。然而,這一戰略目標能否實現很大程度上要看鄭成功的態度。參考各種史籍,可以說李定國更多地從抗清大局出發,李定國在衡陽戰役後,完全可以憑藉本部兵力控制廣西全境,威福自操,犯不上苦口婆心地乞援于鄭氏。他在率部退入廣西以後,一面委曲求全地防止同孫可望完全決裂,一面積極部署東征,希望得到鄭成功的全力支持,完全是以大局為重。然而,鄭成功不是看不到會師廣東是南明中興的關鍵一著,而是鄭成功把以他為首的鄭氏集團利益放在最重要的地位。——這大概就是鄭芝龍海盜思想的遺傳或者潛移默化的影響吧!
  就當時形勢而言,李定國的戰略完全正確的。首先,奪取廣東將大大改變南明的地位,南明各派中孫可望、李定國控制的雲、貴、廣西,以原大順軍劉體純、李來亨等為主的夔東十三家控制的川鄂交界地區,鄭成功、張煌言控制的閩、浙沿海島嶼,都是生產比較落後,財賦收入不多、人才較為缺乏的地方,而明末廣東一省的財賦大約相當於廣西的十倍,文化發展水準也是雲、貴、桂三省所不能比擬的,因此,收復廣東對改善南明的物資、人才的匱乏狀態將起重要作用。收復廣東還可以讓鄭成功有一個堅實的後方和海外貿易基地。李、鄭會師若能實現,西南和東南就將聯成一片,不僅將改變呼應不靈、各自為戰的被動局面,而且將為第二步收復福建、江西、湖南奠定基礎。其次,李定國的聯合鄭成功恢復廣東就可能性而言幾乎是穩操勝券的,這個在後面可以看到,即使沒有鄭成功的幫助,李定國憑一己之力(李定國本部軍隊4萬人,進軍廣東後不少擁明的義軍來相助,總共最多也就是10萬人)也幾乎能實現這個戰略計畫,如果在加上鄭成功的10萬人、上千艘船隻,完全可以實現。可惜的是鄭成功對於李定國的多次書信苦心勸告沒有回應,鄭成功並不畏懼與滿清打戰,也不是看不到雙方會師對南明的巨大影響,而是看到如果李定國來了廣東和沿海省份,趕走滿清後他的割據自雄的局面將難以維持下去(——事實上鄭成功是沒有眼光,他之所以能形成割據稱雄的局面,乃是因為滿清主力被李定國孫可望等南明主力以及內地抗清力量拖住了,如果這些人被滿清打垮了,那麼滿清主力就反過來對付你鄭成功了,後來事實表明如此),結果李定國導致功敗垂成。下面說說李定國為了實現這個戰略目標,兩次進軍廣東。
  1,肇慶戰役
  李定國在發動肇慶戰役以前同鄭成功約定了會師廣東的作戰計畫,當時鄭成功也是答應。16532月,李定國率部從廣西賀縣出發,師出廣東。314日經封川縣攻佔開建和德慶州,25日進抵肇慶城下。26日,定國親臨肇慶城外,指揮部隊從東、西、北三面強攻,同時分兵佔領四會、廣寧。李定國大軍入粵,使兩廣地區的抗清力量受到鼓舞,紛紛起而響應,配合作戰(廣西岑溪的宋國相、韋應登部出攻廣東羅定、東安、西寧,廣東沿海的抗清義師派出戰船二百餘艘由新會、順德境內河流直入九江口。。。。等等)。肇慶戰役打響後,滿清肇慶總兵許爾顯據城頑抗。李定國見強攻無效,改用挖掘地道透入城中的戰術,命令將士用布袋盛土堆積為牆,栽木成柵,輔以挨牌作掩護,利用鳥槍狙擊清軍,暗中組織人力開挖地道。由於李軍勢大,許爾顯覺得難以持久,向廣州呼籲急派援兵。廣州的大漢奸尚可喜率領平南、靖南(耿繼茂)兩藩主力趕赴肇慶。到達肇慶後,尚可喜登上城牆仔細觀察了雙方戰守形勢後,覺得肇慶城牆堅固,易守難攻;他帶領的廣東清軍主力到達之後,己方兵力和對方差不多,李定國軍攻下該城的可能性不大。尚可喜憂慮的是廣州清軍主力既然調到了肇慶,李定國派人同已經反清的滿清潮州總兵郝尚久(潮州位於廣東東部與福建接境郝尚久原為李成棟部將,1648年隨成棟反正,1650年叛投清方——典型的南明將領特徵,他自以為在廣州杜永和等未下之時先行降清,又有擊退鄭成功軍之功,會受到清政府的重視。可是,事與願違,滿清不信任他,16528月,清政府決定派南贛副將劉伯祿接任潮州總兵,調郝尚久為廣東水師副將,不僅剝奪了他的兵權和地盤,官職也降了一級。郝尚久拒不遵調,開始了反清的準備工作,李定國攻入廣東後就宣佈反清,並與李定國聯繫共同攻擊廣東的滿清軍隊)聯絡,然後命郝部破釜沉舟趁虛西攻廣州,那麼,他就將在肇慶重蹈孔有德桂林之戰的覆轍。因此,尚可喜通知留守廣州的耿繼茂派出鐵騎扼守三水縣西南面的木棉頭渡口,切斷李定國同郝尚久之間的聯繫通道。耿兵果然遇到李定國遣往潮州聯絡的一支小部隊,清軍乘這支李軍渡河到一半的時候發起攻擊,格殺數百人,挫敗了李定國的戰略意圖。可見大漢奸尚可喜在此時還是有些戰爭才能的,也許是對滿清死心塌地的原因,這個老漢奸在後來玄燁撤銷三藩時期,居然不敢反抗——不過你不反抗也沒有用,後來滿清還是把你列為貳臣。
  這裡說一下,郝尚久其實沒有接到李定國聯繫時,也已經準備出擊廣州,但由於其兵力有限,東面有受到相鄰的福建漳州清軍牽制;西面惠州總兵黃應傑又效忠于滿清,清總兵吳六奇(別被金庸大俠忽悠了,在真正歷史上此人一直忠於滿清,並非鹿鼎記裡面的反清復明分子)駐兵於大埔、鎮平(今廣東蕉嶺縣)、程鄉(今廣東梅縣),從北面威脅著潮州。因此,郝尚久憑藉本部兵力同李定國會師恢復廣東的可能性不大,他只能派出密使請鄭成功出兵,只要鄭成功踐約遣主力西上,廣州清軍勢難兩顧,東西合擊收復全粵頗有把握。鄭成功的按兵不動,使這一計畫無從實現。 <BR> 尚可喜解除後顧之憂後,即著手全力對付李定國軍。48日,他通過高額懸賞(能出城者賞銀五十兩)讓清軍士卒出城拼死賣命,蜂擁向前,奪取了李軍的地道口,隨即放火熏燎地道內隱藏的李軍,熏死不少人,李定國被迫離城五里下營。尚可喜初戰得勝,趁明軍立足未穩之際,派主力由西、南兩門出攻李定國設在龍頂岡的營壘,雙方激戰。此時,李定國看到強攻肇慶已經無望,原寄希望的鄭成功、郝尚久軍又杳無消息,審時度勢主動撤回廣西。第一次進攻廣東的戰役就此結束。按清方記載,李定國在肇慶戰役中雖然未能得手,兵員損失並不多,每次戰敗捐軀者都只有幾百人。然而,尚可喜、耿繼茂在李定國開始進攻肇慶時膽戰心驚,惟恐落到孔有德的下場,向滿清請派援兵。滿清隨後命駐防江甯昂邦章京哈哈木為靖南將軍與梅勒章京噶來道噶率軍往廣東增援。援軍到達時,肇慶戰役早已結束,遂轉用於鎮壓潮州郝尚久部。 <BR> 郝尚久獲悉李定國兵敗西撤後,急忙派使者請鄭成功出兵相救,甚至表示願意投靠鄭成功,希望接應。然而,鄭成功卻可以說是沒有行動,這年5月他在海澄、廈門地區擊敗清固山額真金礪的進攻,8月就返回廈門了。而此時正是郝尚久生死存亡之際,鄭成功親統大軍進入潮州府境,籌集了糧食之後就揚帆滿載而歸,給郝尚久的只是一紙帶有命令口氣的空文。從8月開始,經過一個月的拚死搏戰,清軍終於在914日夜攻陷潮州,郝尚久和他的兒子郝堯自殺,清軍“屠城,斬殺無算”(《揭陽縣誌》卷七《事紀·附兵燹》)。有歷史專家說什麼鄭成功曾經有過接應行動(證據是派部將陳六禦援潮州),但是迫于滿清勢大而沒成,事實上鄭成功駐師揭陽時與潮州府城接壤,若有同郝尚久合力迎擊廣東清軍之意或者接應行動,何必在關鍵時刻撤回福建。鄭成功的撤兵回廈主要原因是耽心影響和談(以前一個帖子談到過)。派陳六禦援潮州不過是一種姿態,在鄭成功麾下陳六禦只是二等將領,兵力根本不足以接應或者挽救郝尚久。潮州一府是鄭軍糧食的主要補給基地,鄭成功受制於和談,只顧眼前撈一把,而缺乏長遠之計。
  2,新會戰役
  李定國在肇慶戰役失利後,正確地總結了第一次入粵作戰的經驗教訓,肯定東、西夾攻,恢復廣東是南明中興的最佳戰略。他認為受挫關鍵在於鄭成功迎戰金礪部清軍,無暇西顧。因此,他在醞釀再度發動廣東戰役,並多次派使者前往廈門同鄭成功聯絡,詳盡商討了戰役部署和出兵時間。此時時機也非常好,首先,因為尚可喜、耿繼茂等擊敗李定國、郝尚久後,靖南將軍哈哈木所統滿洲援軍於165310月班師回京,廣東駐防清軍相當單薄。尚、耿擔驚受怕,聯名向清廷訴苦,說兩藩兵、孔有德部下兵加上廣東綠營兵總共不超過5萬之眾,並請求滿清抽調蒙古兵或者滿八旗兵來,但福臨拒絕了——畢竟蒙古兵要防一直不遵從滿清的漠北蒙古各部。南明可以投入廣東的軍事力量要強大得多,李定國部約為4萬人,其中許多將士參加過桂林、衡州戰役,富作戰經驗,且無畏清若虎的心理壓力,足以為入廣作戰的主力。鄭成功自稱兵員,各種資料表明應該有10萬,擁有大小戰艦船隻上千艘,機動性很強,如果他肯派主力西征,李、鄭聯軍對廣東滿清軍隊無論在兵員數量上,還是在軍士素質、器械裝備上都占壓倒優勢。其次,由於尚可喜、耿繼茂吸取了孔有德分兵鎮守導致覆亡的教訓,兩藩兵力全部集中于廣州,其他各府、州則由綠營兵駐守;從而導致廣東許多地方的擁明義師還相當活躍,他們憑藉海島、港灣、山區等有利地勢堅持抗清。第三,明、清雙方爭奪廣東在後援兵力上的比較,李定國和鄭成功的大軍都與廣東接境,主力可以在短期內集結,後方支援也比較容易;清方正好相反,清兵赴援往返動輒數月,1653年肇慶之役,尚、耿緊急呼救,3月明軍已撤退,5月清廷才令江甯駐防滿八旗兵赴援,抵粵時只趕上收拾殘局。因此,李定國致鄭成功的信中諄諄勸告萬勿“愆期”,原因正在于利用清方增援困難,以絕對優勢兵力速戰速決,一舉拿下廣東全省。<BR> <BR> 南明復興的第一次希望在1652年取決於孫、李合作全殲湖南屯齊所統清軍,由於可望妒賢忌能坐失良機;這以後的可能性就是李、鄭會師收復廣東,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收復江南之地;此機一失,南明再無復興之望。關鍵一著失誤,那就是全盤皆輸。李定國不愧是明清之際最傑出的軍事家(沒有之一),他的高瞻遠矚,實在是同時諸雄根本無法比擬的,可惜的是這次機會又由於隊友(鄭成功)的自私不配合而丟失。李定國為此可以說是嘔心瀝血,制定了嚴密的計畫,並且反復同鄭成功說明厲害之處,可以說李定國廣東戰役方案可說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鄭成功的主力,來與不來,大致決定廣東戰役的成敗,更與南明能否復興直接相關。
  16542月,李定國從廣西柳州領兵約4萬,南下橫州(今廣西橫縣),攻廉州府(今廣西合浦),清總兵郭虎逃走。在33日親至高州,廣東各處義師群起響應;滿清平、靖二藩和督撫標兵不敢迎戰,集中兵力防守廣州地區,向清廷緊急呼救。李定國一面派使者前往廈門再次督促鄭成功率主力來粵,他考慮到鄭軍在水上的優勢,從海道來助可以不受潮州、惠州清軍的阻擊,因此確定兩軍會師地點為廣州南面的新會。同時他派自己的軍隊會合廣東義師王興等部向新會進發。李定國因為在4月間患病,直到8月間才治癒,結果未能親統大軍東征,但在養病期間仍積極作大戰準備,在高州地區籌集糧餉和作戰物資,並派使者去聯繫鄭成功,邀請其共同出兵。結果,使者到達廈門時,鄭成功正同清方“和議”,鄭惟恐李定國使者返回後洩漏消息,將來使羈留於廈門,拖了一段時間才派李景攜來書信覆命。鄭成功的回信未見,但從李定國的回信中可以推知其主要內容:一為聲稱已派部將隨張名振北上江、浙;二是應允遣水、陸師入廣攻潮、惠,連出師日期也未坦誠相告;顯然鄭成功的態度模棱,說明他無意于同定國會師,李定國對此深表不滿。但李定國仍然苦口婆心的勸告鄭成功,多次去信邀請其出兵。並且透徹地分析了戰局態勢,就戰略而言,指出攻克廣東全域皆活,福建、浙江、南直隸(指江蘇、安徽)可勢如破竹,從此中興有望;從戰役而言,恢復廣東關鍵在於攻克新會,即所說“逆虜以新會為鎖鑰樞牖”,“不穀之意,欲就其地以芟除,庶省城可不勞而下,故亦合力於斯”。但新會地區水道縱橫,是廣州南面重鎮,李定國沒有把握在該地擊潰廣東清軍尤其是清軍有水師幫助,乘勢攻克廣州,只要成功率主力相助,即可大功告成。並且委婉的責備鄭成功,說其既然遵從南明就應以南明的中心為最大責任和目標。可以說,李定國在多次的信中把會師的戰略意義、會師地點和日期都說得再清楚不過了。
  新會戰役從6月開始一直打到12月中旬,長達半年之久。滿清平南王尚可喜也看出新會的得失直接關係著省會廣州的安全,在5月間先後派參將由雲龍、右翼總兵吳進忠率部入城協助防守。8月間,李定國手下陳奇策帶領所部水師入西江,攻佔江門(今江門市),擊斃清廣東水師總兵蓋一鵬,不僅控制了廣州地區的出海口,也切斷了廣州同新會之間的通道——可見是為了讓鄭成功的軍隊從海上能來支援。
  尚可喜、耿繼茂見形勢危急,親自帶領官兵于912日前往江門,加強廣州南面和西面的防務,但不敢同李定國主力決戰。103日起,李定國親統大軍猛攻新會。明軍先後採取挖掘地道、大炮轟城、伐木填濠等戰術進行強攻,都因守城清軍負隅頑抗,未能得手。1110日,清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繼茂再次統兵從廣州來援,屯兵于三水,不敢與李定國主力決戰,等待清廷所遣滿八旗軍隊——可見尚可喜對李定國有多恐懼。
  新會被圍困日久,糧食告罄,城中清軍竟然屠殺居民為食(《新會縣誌》記載)。1210日,清廷委派的靖南將軍朱馬喇等率包括滿八旗精銳在內的滿漢聯軍長途跋涉到達三洲時,新會已危在旦夕。朱馬喇部休整3天後,14日會同平、靖二藩軍隊在新會城外向明軍發起總攻,經過四天激烈戰鬥,由於滿清方面總兵力明顯超過李定國的兵力,到18日定國的軍隊抵敵不住而撤退。清軍趁勝追擊,李定國所統明軍主力在24日退到高州,26日晨撤回廣西;留部將靳統武領兵數千鎮守羅定州(今廣東省羅定縣),阻滯清軍,到次年正月也被迫撤回廣西。明軍收復的廣東州縣和部分廣西地方重新淪入清方之手。李定國精心籌畫的恢復廣東、進取江南戰略完全失敗,這次戰役李定國損失較大,而且後來由於種種原因再也沒有力量和機會進入廣東了,南明復興的希望從此可以說基本上是化作泡影。
  總結李定國兩次入粵之戰,戰略方針是完全正確的。廣東清軍主力當時全部集中在廣州,定國的用兵不是直攻該城,而是把廣州南面近海的新會選擇為主攻方向,證明他始終盼望鄭成功海上之師能夠在決戰之前到達,東西會合,兵力和士氣倍增,廣東的局勢必將大為改觀,可以穩操勝券。無奈鄭成功私心自用,一味拖延,空言應付,致使定國所云“許大機宜”功虧一簣。然而有文人墨客、以及戰勝者所寫歷史是多麼不公正;那個非常愚蠢、畏懼滿清八旗兵一路逃跑,最後因為來不及逃跑而不願意投降自殺的史可法到現在還被人吹噓成“抗清英雄”;那個多次處於私心、乃至於採用不惜在關鍵時刻內訌消滅自己盟友(政敵的手下)而導致功虧一簣的何騰蛟也被吹噓成“南明頂樑柱”;那個雖然多次抗清,但更多是基於自己鄭氏家族利益而抗清,在關鍵戰略時刻置盟友於不顧的鄭成功也被說成“抗清英雄”(不過鄭成功比起前兩位來,確實可以稱得上是名副其實);而事實上真正的反抗滿清民族征服和壓迫的真正抗清英雄李定國卻遠遠名氣沒上述三人大,僅僅就因為李定國曾經是農民軍、因為饑餓而反抗過明朝的苛捐和腐敗,歷史材料一再宣揚史可法而不去宣揚真正英雄李定國,實在是對李定國的不公平。

順便說一下給劉姥姥出主意,去榮國府找王夫人的狗兒,應該是李自成的狗頭軍師,牛金星。
  最後再說一下判詞裡面的狠心娘舅是怎麼回事?
  李自成破北京時,太子朱慈烺本來已經逃出宮殿,當他逃到自己的外公、崇禎皇帝的老岳父周奎的家門口時,周奎還在睡夢中,他被一陣急促的叩門聲驚醒,披衣而起,當他確定門口是自己的外孫時,並沒有給他打開房門。太子拍了一陣,失望地消失在街巷中,不巧被一群宦官認出,作為一份厚禮,獻給了李自成。

巧姐說完了,金陵十二正釵也就說完了,總結一下,出一個對照表:

  No1. 林黛玉 -------------- 大明國運
  No2. 薛寶釵 -------------- 清廷國運
  No3. 元春 -------------- 崇禎周皇后
  No4. 探春 -------------- 延平王 鄭成功
  No5. 史湘雲 -------------- 大明江山、子民
  No6. 妙玉 -------------- 吳三桂
  No7. 迎春 -------------- 弘光帝
  No8. 惜春 -------------- 八大山人 朱耷
  No9. 王熙鳳 -------------- 東林黨
  No10. 巧姐 -------------- 朱三太子
  No11. 李紈 -------------- 隆武帝
  No12. 秦可卿 -------------- 魏忠賢

  從作者的排列順序上,很明顯可以看出了這個是按照影響力大小排列的,
  元春雖說是周皇后,不過夫妻一體,這第三也就是崇禎的排位,探春以孤懸海外的臺灣為根本,遠超了姐姐迎春,排第四。史妹妹排第五是有點委屈了,不過也還好。妙玉為什麼排位這麼靠前,那是因為吳三桂在明末這段時間,影響是大於弘光的。
  所以妙玉第六,迎春第七,只不過這個惜春排位實在是不符合她的力量,應該是沾了賈氏其他三春的光了吧,為了和排第三的老大、第四的老三,第七的老二對應吧,以老四的身份獲得了一個第八的排位。
  第九王熙鳳,東林黨人在明末力量也不可小覷,可惜都內鬥了,就第九吧。巧姐也是沾了身份的光,排了第十,不過朱三太子在清初時隱時現,一直到乾隆手裡,還有這個名號跑出了,鬧事,也不算是續占此位。
  李紈的排名是有點後了,只占了一個十一位,最後是魏忠賢,這一切的一個起源人物,上榜也是應該的。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