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不愛自己的《不愛鋼琴師》
2022/01/25 11:29:24瀏覽279|回應0|推薦4

不愛自己的《不愛鋼琴師》(Lara)

本事:

拉娜從小嶄露音樂天分,立志成為鋼琴師,因鋼琴老師萊因霍夫教授對她琴藝嚴酷批評,而放棄夢想,轉任公務員,將心思力氣投注兒子維特身上,栽培他成為音樂家。她也以同樣嚴苛的方式教導兒子、對待他人,導致和丈夫離婚,與兒子關係疏離,和母親、同事等關係緊張。所有劇情只發生在她六十歲生日的當天,也是兒子首場鋼琴獨奏會演出的這一天,電影描述她的一日生活經歷。



我的看法

    拉娜六十歲生日的當天,她將自己存摺裡的存款全數提領,買光兒子獨奏會剩餘的門票,分贈母親、同事、指導她琴藝的老師和不相干的陌生人等,從與他人的相處景況,可以看出拉娜因平日待人嚴苛冷漠,導致人際關係疏離,連兒子都無法與之相處,搬去和外婆同住,荒謬的是其實她對兒子極度關懷。電影運用這些反差,表現拉娜矛盾的人生作為。

    在兒子首場鋼琴獨奏發表會結束後,萊因霍夫教授說起曾對她琴藝嚴酷批評,觀眾開始理解拉娜人生的矛盾、生命的悲劇皆源自於:夢想成為一位鋼琴家的追求與放棄。她放棄的理由,表面上是教授批評她的琴藝會「讓你的父母蒙羞」,她認為既然不能做到最好,就不要做,於是放棄夢想;事實上是她的意志力薄弱,經不起他人苛刻的挑剔,由於不能突破瓶頸,才會輕易放棄。誠如教授所說,「有天賦的人不少」,可是最後成功的人卻不多,差別在於誰的決心最堅定。電影也以維特在發表會當天的掙扎,對照拉娜曾經的掙扎,說明唯有具備跨越瓶頸的決心和勇氣,才可能追求夢想,進而實現夢想。



    拉娜在人際關係上的問題,其實是她對待自己的反照:因為否定自己,所以對人對事以負面的角度看待;因為不珍愛自己,所以輕易背棄理想,終究和自己成為陌生人。從她和兒子起初的親密關係,最後走到陌路的過程,亦可窺看當初她和自己的關係如何生變。

    拉娜終於明瞭她有能力成為鋼琴家,問題在於自己不夠堅定,消極面對人生困境,才會離棄夢想。電影來到尾聲,拉娜向鄰居借琴撫彈,回顧蹉跎的過往,琴鍵由生疏到熟悉,她越彈越激昂,在激昂的樂音中,她彷彿重新拾獲昔日對鋼琴的熱情,尋回對自己的信任,也遇見了那個柔軟可親的自己。電影以拉娜追求夢想的過程,講述要珍愛自己,要為自己堅持,才能建構生命的價值。



    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的小說《尤利西斯》(Ulysses)敘述都柏林廣告商布盧姆一天的生活經歷(只有18小時),這18小時的生活卻是布盧姆一生的縮影。喬伊斯以意識流的寫作技巧完成《尤利西斯》,乃現代主義的代表作,小說在文學史上評價甚高,卻極為艱澀難懂,非一般人能理解。那時在課堂上,任課老師說,只有必須寫報告的研究生才會硬著頭皮生剝活吞的啃讀,若有仰慕者買了此書,最終必定束之高閣膜拜。

    《不愛鋼琴師》的劇情發展以拉娜六十歲生日當天的生活經歷為限,不由得聯想起《尤利西斯》這部小說。電影《不愛鋼琴師》當然平易近人,卻不知導演是喬伊斯的粉絲否,於是借用小說的一日漫遊手法敘事,向喬伊斯致敬?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ayateng&aid=171423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