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7/14 23:22:13瀏覽2166|回應3|推薦41 | |
讓我們吹風去(三)
《乘風再訪基隆嶼》 小時候讀過聖修伯理寫的《小王子》,對於書中的插圖,他畫的到底是一頂「帽子」或是「蛇吞象」?印象十分深刻,一直影響到長大,‥‥當馬 亞遙望「基隆嶼」時,常臆想這座孤島裡應該罩著一隻「烏骨雞」才對。 「基隆」舊時稱為「雞籠」,傳說中是因為先民由海面遠望,岸壁突起像個「雞籠」,故名「雞籠」,後來改稱「基隆」,意旨在「基業昌隆」。 由於基隆地處台灣北濱,港曲澳深,一年到頭迎著海風,所以雨水豐沛,降雨天數冠全島,故有「雨港」之稱。
「基隆嶼」位在基隆港外 「基隆嶼」在馬 亞心目中是個神祕的地方,站在北濱海岸線上,只要望向基隆的方向都可以看到基隆嶼沈默地踞在碧波上,像個「雞籠」罩著那隻神祕的「烏骨雞」。(從前基隆出產煤炭,黝黑的礦坑,引出馬 亞「烏骨雞」的聯想)。 基隆嶼從前是個軍事管制區,閒人不得入,登島除了坐船外,別無他法,且聽說有二戰時期日軍的遊魂和中法戰役時客死異鄉的孤魂縈繞不散,‥‥這種又愛又怕的感覺,讓「基隆嶼」的吸引力與日俱增。
馬 亞第一次近距離環繞「基隆嶼」,是參加一位長者的「海葬」儀式,在微寒的海風吹拂下,把手裡的骨灰撒進大海的感覺讓馬 亞終身難忘。 第二次往「基隆嶼」是陽光燦爛的初冬時節,馬 亞在碧砂漁港搭乘遊艇登島。站在船首看「老船長」開船,他說過的一句話讓馬 亞印象深刻,他說「喜歡吹風,因為海上空氣好」。 他本來是遠洋漁船的船長,年紀大了不再討海捕漁,就留在故鄉開載客遊艇,大半輩子都在海上生活,他覺得在海上開船,追風破浪、起伏飛馳的痛快,比陸地上開車在擁擠和混亂的空氣中殘喘要好。 那天雖然冷風削面,但馬 亞體會到「討海人」的凜冽和熱情、豪邁和堅毅,或許埋在台灣男子性格裡的特質,就像這隻看不見的「烏骨雞」,是源自橫渡黑水溝先民們的精神吧!這種感覺也讓馬 亞終身難忘。
今年夏天馬 亞的「基隆嶼」之旅,是以登高遠眺、開懷聽風為樂。舊地重遊的感懷特別深。 近年來基隆市容雖無太大的改變,但濱海地區能讓遊人下海玩水的設施愈來愈多,馬 亞再一次由碧砂漁港搭乘遊艇前往「基隆嶼」,船行20分鐘,來回的票價是350元,比起多年前第一次登島的船票還要便宜,而且全新的遊艇設備完善,有衛星導航和平衡穩定器的裝置,在冷氣空調的船艙裡有卡拉OK儘情歡唱,還有浪漫包廂可以聯誼歡會。 站在船舷邊看浪花飛揚,有時候還會發現一隻飛魚躍出海面,引起陣陣驚呼。雖然只是短短20分鐘航程,吹吹海風,快意無比,馬 亞真的能感受到「老船長」的那句話了,因為「海上的空氣真好」。 「基隆嶼」的小碼頭,依然如昔,只是水邊的錨釘已經銹蝕,島上的水泥建物除了原先的雷達、碉堡、海防外,又多了「登山步道」「停機坪」和「遊客服務中心」。路邊安裝了「太陽能電池板」和利用太陽能發光的路燈。 沿著「濱海步道」走到盡頭,是一堆亂石,尚無法繞行環島。 沿著「燈塔步道」往高處爬升,可以領會古人所言「岩腰新闢 天梯石棧 人力勝神工」的意趣。 「基隆嶼燈塔」目前是一座用太陽能電池點燈的無人燈塔,塔身是黑白二色間雜的顏色,遠看像是白色的十字架和黑色的十字架,立在藍天碧海之間,非常肅穆,此處仍屬未開放的管制區,碎石亂草的荒徑裡常有蛇類出沒,所以路旁立有警告牌。 站在最高處四望,海水澄碧,海風吹拂,此時俯看海岸,氣流是由下往上抬升的,覺得自己很像一隻展翅的海鳥,只要隨風而去,就可以遨遊天地間了。 夏天的「基隆嶼」唯一清涼的地方是碼頭旁的「聽風洞」,這個鑿穿岩壁的小山洞,原先很小,現在整理過後比較大,站在遮陽的洞口,一片陰涼中可以感受到海風直貫的力道,耳裡全是海風呼嘯的聲音,馬 亞最喜歡在洞口聽風‥‥或許風裡會聽見異國軍魂的一聲輕嘆吧! 更多有趣的照片,請看基隆嶼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